中国妇女报评“女子扒高铁门”:对规则缺乏敬畏将致社会失范

莫兰/微信公号“中国妇女报”
2018-01-12 20:32

近日,“女子等老公阻碍高铁发车”的视频在网络热传。

视频中,女子不顾工作人员劝阻,以身体强行阻碍高铁车门关闭。事件的最新进展是涉事旅客罗某涉嫌“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被公安机关处以2000元罚款,同时也被单位停职检查。

当事人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了代价,但此事荡起的余波未了,公众在强烈谴责其做法损害公共利益的同时, 关于敬畏规则、恪守规则的探讨也由此延伸开去,再度被热议。

罗某的行为表面上看是因一己之私干扰了铁路的正常运行,但促使其采取非理性做法的深层原因在于,缺乏对规则的敬畏及对违规后果的预判错误,从其事后对媒体陈述拦车原因时发出“我有错吗”的反问可见一斑。

触碰公众怒点的,不仅是其试图通过“撒泼”改变规则,模糊规则,更在于其对此毫无愧意,这是对大多数人的法律观念、道德认知和规则意识的公开挑战。

社会得以有序运行,必须由种种规则维持秩序。所谓规则,是指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具有绝对的或相对的约束力,对特定范围之内的人与事存在着制约性。按规则的约束力程度来区分,道德是软标准,法律是硬标准。

正是因为这种制约划定了责、权、利的边界,个体的权力被限制约束在规范的框架内,大部分个体的切身利益才得以保障。这是一种求取利益“最大公约数”的做法。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人的行为需要遵循社会规则,即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强调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否则就要承受违规所带来的后果。

然而,却有人试图冲击规则,其驱动力就在于利益——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将其归结为“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趋利是人的本性,如果不遵守规则能够带来利益而且不会受到惩罚或者代价小于得利,那么人们心中的天平一定会倾向于不遵守规则。

从买东西插队、坐车逃票、翻墙偷溜进公园的时有发生,到假文凭、假发票、假货现象屡禁不绝;从律师、建筑设计师、执业药师成“挂证”高发职业,到假结婚假离婚成为落户、买房、避税的“常规手段”……现实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对规则的挑衅随处可见,其背后都晃动着利益的影子。

除了利益这一核心要素之外,缺乏规则意识现象的多发还与社会变迁时期的“社会原子化”日趋加剧有关。它主要表现为个人之间联系的弱化、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道德规范失灵等现象。

规则正如同阻挡洪水的堤坝,漠视规则的最严重后果将会是:由于社会规范或价值观的瓦解或缺乏造成不稳定状态,从而导致社会失范。一个失范的社会,破坏力是可怕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这正是人们最担忧的,也正是民众对违规者愤怒的原因所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正常运转、健康发展的社会,需要全社会形成对规则意识的尊重及敬畏规则、遵守规则的观念。这不仅有赖于法律的严明,还有赖于对社会原子化的克服。

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私权利不能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对私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其另一面则是“法有禁止不可为”。

自由不是无拘无束,“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原标题为《 “女子扒高铁门”事件:对规则缺乏敬畏将导致社会失范》)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