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农村 | 嵩口,千年“破”镇的复兴之路

2018-01-13 10:23
上海

林凡靖

出发的早晨正下着冷冷的冬雨,班车从福州开出不久,便进入了多山的闽中,穿过一条又一条忽明忽灭的隧道。到永泰的时候,雨已经停了,云雾缭绕在黛青色的山腰间,给这毫不起眼的县城增添了几分仙气。

要去嵩口,还得再换一次车。剩余的50公里,一面是险峻的岩壁,一面是徐缓的流水。这条名为大樟溪的水流虽名为溪,却是闽江下游的最大支流,旷阔似河。嵩口古镇,就依大樟溪而建。这座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曾因迎来送往的渡口和商队而繁华,也曾和许多隐匿在深山里的乡村一样,在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活力,出外求学打工的年轻人不愿归来,老人和孩子守着古老的祖屋,将重复的生活过了夜夜年年。

嵩口中山路口的宣传标志。本文图均为 Jing 图

邓海这样向我描述他四年前第一次到嵩口的印象:“晚上到的,街道又脏又乱,灯光要散不散的样子,整个镇子非常萧条。当地人都自嘲说我们不是千年古镇,而是千年破镇。”

邓海来自台湾,是“打开联合”驻大陆执行长。2014年,他和妻女以及同事应邀来到了嵩口,协同当地政府一起展开了一场古镇的振兴之旅。

镇长鲍瑞坊学旅游出身,在他看来,嵩口的复兴,不只是修修老房子、造些网红店就够了,一个古镇最宝贵的财富,始终离不开生活在其中的原住民。他也去过北方的一些旅游古镇参观,有些镇子已经完全景区化,把居民迁出到一块集中地带,引导他们开农家乐饭店,接待团体游客。但是在和村民的聊天中,鲍瑞坊发现他们其实并不快乐,“虽然每天接待好多游客,挣钱挺多的,但是村民们说自己丧失了原本的生活,变成了商人,没有被认同被欣赏的感觉。”

鲍瑞坊不希望嵩口也变成一个景点。他理想中的古镇,是能在外来新文化和本地文化中找到中和点。不必保持99度的持续热度,只想打造一个自然而缓慢的37度古镇,就像人体体温一样,暖而不烫。

横街和直街是嵩口最醒目的两条街道。

这和“打开联合”的诉求不谋而合。尽管“打开联合”的全员都由建筑师构成,但邓海却更愿意称他们为一个文化创意公司。除了老宅改造外,他们也负责景观设计、社区改建、旅游规划等,关注老日子、老产业、老聚落,这些年得过不少专业奖项。

在邓海看来,与其说是改造嵩口,不如说是留住嵩口。老镇之所以是老镇,与千百年来生活在其中的人密不可分。而这些在曾经的城乡建设过程中极易被抛弃的“本土智慧”,恰恰正是邓海他们最想寻回的。嵩口古镇改建的基调由此定下:从当地人的需求出发,以文创为口子,利用80%的当地资源和20%的新鲜血液,激活曾经的繁荣与兴旺,让本地人重拾对家乡的信心。

当地人在晾晒线面。

三年多后的今天,当我走在嵩口的直街上,发现这里仍有人们真实的生活,而不仅像曾经去过的许多古镇一样,只是个华丽的戏台。特产店里没有义乌货,全是本地特产,我尝了枚今年新晾的柿饼,很湿很甜。有人在晒家里做的线面,洁白而细长,挂满了半条街。沿着直街往河边走,穿过一座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德星楼,便是古渡口。大樟溪静缓流过,几名农妇在河里捶打着衣裳。

林氏竹编店位于横街和直街的拐角,占据了古镇最醒目的位置。68岁的林登炎一头白发,正一片片慢条斯理地削着竹篾。这是林老伯祖传的手艺,他以此为生已有40多年了,也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手艺人。曾经林登炎制作的竹篮、淘箕、蒸笼等物件,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可随着社会发展,竹制品在家居中慢慢被淘汰,老手艺也就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

林登炎正在削着竹篾。

嵩口的改建为林登炎这样的传统手艺人带来了新的契机,在他们的建议下,林老伯发现了竹篾原来不仅可以用来制作传统农具,还可以做工艺品、手提包、茶器、玩具等,现在他的店里就摆满了这些新潮物件,也可以来样定制,每个月的生计都不用发愁,最近还引进了时髦的手机支付功能。

这款竹编包是店里的明星产品。

“对家乡变得乐观了,这可能是改建三年多以来古镇最大的变化。”邓海和鲍瑞坊不约而同地告诉我。“我有个同学的老婆以前总是耻于提及自己的家乡,现在总在微信朋友圈关于嵩口的文章下留言说‘那是我家’”,鲍瑞坊说。

建筑师出身的邓海则提到说,从前村民们总想把老房子拆掉造新房子,现在呢,知道了老房子是很珍贵的,不能随便拆,对家里老物件的态度也从负面转为了珍惜。

民俗博物馆里的旧物都是村民捐赠而来。

村民们纷纷把家里本要丢掉的旧物送进了民俗博物馆。这是一处由医药公司改建来的建筑,收藏了600多件展品,包括古瓷缸、踏碓、土砻等农耕物,也有粮票、椅子、灯具等家庭生活用品,我甚至还见到了一个民国时期的火锅。

由中山村村委会改建而来的松口气客栈。

松口气客栈也搜集了不少本地人家中的旧物。这栋三层楼高的房子是嵩口的第一家民宿,由曾经的中山村村委会和仓库改建而来,目前被政府交给几名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打理。民宿除了招待游客外,还会定期举办一些故事会、创业经验分享讲座等公益活动。

出生于1990年的谢方玲负责客栈的运营,她带我参观了客栈。一张老式雕花床,被裁做一半用作了休憩的长椅,沙发软垫下的樟木箱子,是鲍镇长带着她们从老文化站要来的账簿箱,一面主人不要的破旧门板,成了一张精美的茶桌子。

茶桌来自于一张主人不要了的旧门板。

谢方玲来自离嵩口不远的连江县,大学在长春念了旅游规划,之后又在北京实习工作过一段时间,最后还是选择回到了家乡福建工作。她告诉我,当时是被打开联合团队的理念吸引,于是到了邓海的团队实习,中间有一段时间她曾想去日本留学,是鲍瑞坊让她留了下来。

“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我就发现,许多时候规划和现实不能融合到一起去,许多搞规划的人完全不了解实际情况,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根本不能为当地人带来任何帮助。”要做好规划,要先了解市场。正是本着这样的想法,谢方玲开始运营松口气客栈,一做就是近四年。期间,她还把原本在北京乡建院工作的男朋友也“拐”到了嵩口,两个人如今已经在福建结婚定居了,还有一个七个月大的儿子。

不过,以前和谢方玲一起经营客栈的几个朋友,如今却大多离开,有些回了东北老家,有些则有其它打算。“能长久在农村待下来的,要不是特别有能力的,要不就是得过且过的。尤其是女孩子,到了年纪多少总要考虑家庭。其实现在都在鼓励年轻人回乡工作,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年轻人一毕业就回家,其实并不能给家乡带来多少帮助,只有当你在大城市经过了一定的打磨和历练,有了经验和见识,才能拥有一些改变家乡的能量。”谢方玲同时也在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2018年,她计划和丈夫一起,在嵩口的大喜村做一个亲子主题的民宿。

嵩口最著名的地标——鹤形路。

在松口气客栈三楼的露台,可以看到嵩口最著名的地标——鹤形路。这段宋末建成的古路长约200多米,形如仙鹤舒展,道路的尽头是嵩口境内单座面积最大的古民居龙口厝。厝内拥有183间房屋,当地还流传有“龙口大座厝,乌鸦飞不过”的谚语,传说道教闾山派宗师张圣君也曾在这里当过长工。在漫长的岁月中鹤形路早已损毁严重,后来村民们虽然用红砖水泥重修了路段,但却失去了原本古朴的韵味。2014年,打开联合团队启用本土工匠和修复工艺,用夯土砌石、黑瓦压花等技艺,尽量重现了鹤形路的原貌。

客栈对面还有一座古厝,如今虽然修护好了,却仍旧荒废着。像这样的古厝在镇内还有好几十座,如何让老建筑重新被乡邻们接受利用?这也是邓海迄今未能解决的“心病”之一。他向我解释说,“这种古厝曾经是东方式群居的样式之一,现在我们也希望能恢复它的这种群体共享的公共功能,能让居民们走进建筑来进行一些社交,而不只是作为一个博物馆或参观场所。古厝的面积往往很大,不能装空调、抽水马桶等公用设施,因此住是不实际的,只能让企业入驻。不过嵩口现在交通不是最方便,我们也比较谨慎,只接受小规模的入驻和尝试,并且希望企业能尊敬和爱护当地的民俗文化,这样一来选择就非常有限了。”

嵩口的直街与直街尽头的德星楼,穿过楼门便是古渡口。

邓海担心的交通问题或许将在明年以前得到缓解。从福州到嵩口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就能通车,届时从福州坐大巴就能直达嵩口,时间上也从现在的2个半小时缩短到1个半小时左右。

在鲍瑞坊的新年计划里,要在高速公路通车前让嵩口更像样一些,古镇的改造日程仍然被排得满满的,包括引进北京巅峰文旅公司对古镇进行进一步改建,以及启动古镇周边几个村子的重塑等,包括曾经出过好几位状元的月洲村,以及位于半山腰的大喜村,前者将定位为文化村,一系列的乡村复兴论坛也将在此村举办,后者则适合拿来做民宿,因为风景秀美,村风极其淳朴。

蛋燕是当地著名的小吃,滋味非常清淡。

【关于嵩口】嵩口位于福建永泰县,是福州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镇区有60多座明清时期古民居保存完好,属下各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达百座以上。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