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是企业创造价值的选择:以华为、联想为例

刘涛/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 曹文琴/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研究生
2018-01-11 16:00
来源:澎湃新闻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研发创新是企业经久不衰的核心武器和后续生命力的象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必须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才能立足行业,走向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作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龙头企业,华为和联想对研发投入的态度却是天壤之别。

一、华为VS联想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行业发展迅猛,作为典型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研发创新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华为和联想作为该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都有着相当大的领先地位,但是在企业长远发展的依赖路线上却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华为走的是小领域、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自主研发的“技术派”路线,而联想则采用了海外大规模并购来实现自身业务范围扩大的“贸易派”路线。先成立的联想虽然占得先机,规模和体量均远超华为,但是两家公司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实力已经发生了惊天大逆转,时至今日华为自主研发的优势已充分显现。

1、销售收入的比较

图1 1992年-2016年销售收入变化趋势(单位:亿元)

表1 1992年-2016年销售收入(单位:亿元)

联想成立较华为早3年,在早期明显比华为有先发优势。由表1和图1可知,华为在1992年销售额才超过1个亿,甚至于因为销售突破1个亿,任正非在年终大会上,哽咽着说出“我们终于活下来了”。而联想1992年销售额已经达到17.67亿元,是华为的17倍多。而从2008年开始,华为的销售收入正式超过联想,到2016年,华为的销售收入已经是联想的1.7倍,发展速度之迅猛让联想望尘莫及。

2、净利润的比较

图2 2007年-2016年净利润变化趋势(单位:亿元)

表2 2007年-2016年净利润(单位:亿元)

而由表2和图2可知,2007年以来,华为的净利润虽然波动幅度更大,但是一直在70亿元以上,且经过2011年的低谷后一直是稳定快速的上升。而联想10年来最高的净利润只有51亿元,且2008年和2015年出现了亏损。不仅如此,2017年8月18日,联想再次传来亏损的“坏消息”,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第一财季报告显示,营收100.1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集团亏损7200万美元;毛利率同比减少1.7%至13.6%。

表3 2017/18年度联想第一季度财报摘要

由表3可知,造成联想2017年第一财季亏损的主要版块是数据中心业务。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同比下跌11%至9.71亿美元,税前经营亏损为1.14亿美元。相比之下,一年前该业务的营收同比增长1%为11亿美元,税前亏损为6400万美元。也就是在一年后,数据中心业务亏损大幅加大,甚至亏损额比去年同期扩大78%,远超营收下滑比例。

3、商业模式的比较

同样是信息技术行业的典型企业,华为和联想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实现企业目标的路径。

华为和联想在诞生之初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创始人任正非和柳传志同龄;同样是40多岁才开始创业;同样靠“代理”赚取了第一桶金;同样经历了由野蛮生长到文明生长的“蜕变”;同样取得了令许多企业难以望其项背的商业成就;同样有一位“教父”般的精神领袖;同样怀有基业长青的梦想……那么,为何出处如此相似的公司如今的境地却是天壤之别呢?研发投入恰恰是这一问题的关键。

联想选择走“贸易派”路线,侧重于营销推广、渠道和国际化并购,而华为则注重创新意识,埋头自主研发,虽然联想的策略让其在短期内快速甩开了华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为注重研发投入的长期优势已经显现。

在欧盟发布2017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中,华为是唯一进入TOP50的中国企业,从2004年至2017年,华为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在该榜单中的排名上升超过200个名次。此次参评的中国企业达375家,其中前5名企业[有具体所指么]占据了中国总研发投入的28.6%,而华为一家公司则占据了总投入的16.8%,其投入之巨可见一斑。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近年来这一比例已上升至15%左右。过去10年,华为研发投入高达3100亿元人民币,2016年就投入了764亿元人民币,2017年其更是以811亿元人民币超过苹果。

表4 2007-2016年华为研发人员和专利情况统计

由表4可知,过去的10年里华为的研发人员一直保持在公司员工总数的40%以上,2016年华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80,000名,约占公司总人数45%。华为在全球设立了15个研究所/院、36个联合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创新合作,研究领域包括云专项、通讯专项、5G专项、人工智能、材料专项等领先技术,与世界各地人才共同推动技术的进步。而这些努力都让华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2016年,华为累计申请的专利数已经达到106,479件,累计获得的专利数达到62,519件,这一成就在世界上都是令人瞩目的。

图3 2007年-2016年研发投入变化趋势(单位:亿元)

表5 2007-2016年研发投入(单位:亿元)

表6 2007-2016年研发费用率(单位:%)

而相比之下,联想的研发投入则相形见绌。在过去10年中,联想在研发方面的总投入不及华为的1/7,华为的研发投入无论是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数(研发费用率)上,各年一直远高于联想。从绝对数上看,由图3和表5可知,2007年,华为的研发投入是79亿元,是联想的5.6倍,而到2016年这一比例已经扩大到8.7倍,且至今联想的研发投入没有破百亿元。从相对数上看,由表6可知,华为的研发费用率至少是联想的5倍,2011年甚至达到了19.3倍。

联想作为信息技术这种高新技术的龙头企业,不仅研发投入很低,而且销售费用占比很高。2017年联想的一季报显示,当期的研发费用同比下降18%,至2.92亿美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92%,而当期的销售费用同比增加13%至6.65亿美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6.64%,是研发费用的3倍左右,联想公司表示,销售费用的提高是增加广告和宣传费用导致的。此外,联想的当期存货同比上升18.91%至31.78亿美元,占资产比例同比上升近10%至37.07%,这表明,销售费用快速增加的同时,销售量并没有同比增加,存货反而大幅上升。以上数据都表明,联想的运营并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偏销售而废研发的策略并不能让联想从中获益,长期来看还会大大削减企业的实力和价值。

通过华为与联想的比较,结论不言而喻,只有脚踏实地、与时俱进、研发创造、不断革新才是当代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保证,才是提升价值的有力武器。

二、中国企业创造价值的后劲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研发创新的意识逐渐觉醒,但是对很多企业来说,加大研发创新力度还是只停留在口号层面,众多中国企业依然较为忽视研发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多以“模仿者”的角色出现,然而这种“N+1”的复制模式也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后劲不足,备受制约。

根据欧盟委员会(EU)最新公布的2017年工业研发投入(R&D)排行榜显示,大众汽车研发投入高达137亿欧元,全球居首,随后依次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三星电子、英特尔、华为,这些世界知名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均超过了百亿欧元。其中,排名前100位的企业按国家和地区来看,美国占36家,位居首位,接下来是日本14家,德国13家,而中国只占10家(含台湾3家)。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整体的研发投入水平与国际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

表7 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和汽车与汽车零部件行业研发费用率分布情况

由表7可知,即便是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不足也是常态。比如,信息技术行业半数以上上市公司研发费用率都在10%及以下,将近有40%的企业和联想类似,研发投入费用率是5%及以下。而医疗保健行业和汽车与汽车零部件行业就更加严重,过半数的上市公司研发费用率都在5%及以下。这说明这三个行业的很多上市公司并不注重研发创新,这三类典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尚且如此,其他传统行业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究其原因,一方面,对于研发创新,我国缺乏系统的持续性的政策制度支持,缺乏一个有效的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制度环境,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平均仅为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一大批科研成果只是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室和实验室里循环,沦为评职称和获取经费的工具,缺少切实有效的政策手段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众多科研成果无法从实验室及时走向生产线;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尚未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产生和转移的法制环境。

另一方面,广大企业本身缺乏研发的文化传承、缺少创新精神,尊重个性、公平竞争、激励探索、提倡冒尖、宽容失败的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还没有形成;缺乏长远的战略定位,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在经营活动中缺乏发展眼光,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整天忙于事务性繁琐的管理工作,缺乏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市场定位等大政方针的考虑,或者由于经营者本身的素质局限,没有能力去把握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考虑制定战略时,不是建立在对外部环境机会、威胁和内部优势、弱点的全面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喜欢跟随市场热点;另外,缺乏对研发人才筛选、培养激励和储备也是限制我国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在人才筛选过程中,并没有全面认识人才培养的本质,一味的强调数量,忽视了质量,盲目扩张人才数量,导致在职人员的能力和岗位需求并不匹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和合理的奖惩制度,导致对员工的激励不足,在后续储备中,没有构建完善的人才储备库,导致人员衔接过程中的脱节。

三、“华为”经验,企业以及政府的作为

靠模仿、山寨和低成本致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今时代是科技创新的时代,研发投入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已经具有战略性意义,对企业绩效和企业价值的提升有重要影响。无数的证据已经证明,对于当代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研发投入已经是企业脱颖而出、经久不衰的重要利器。

回顾华为发展的历程,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晰的战略定位和有效的战略落地

华为的战略定位非常明确,在技术方面一直贯彻“领先半步”的策略,持之以恒的进行战略性研发投入,坚持走技术独立的路线,反对直接购买技术和合作开发,从而确保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且华为将该战略细化落实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在研发投入金额上,华为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并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在研究机构建立上,华为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5个研究院/所、36个联合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创新合作,共同推动技术的进步;在产学研结合上,2016年,华为创新研究计划(HIRP)资助超过200个创新研究项目,通过资助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探索理论突破对ICT行业技术发展的重大创新,并与全球高校在数据库、数据中心能耗、分布式技术等领域展开长期深度合作,并解决了在大数据环境下,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来提升并行查询响应时间慢的业界难题;在员工的培养上,华为在海外建立了28个区域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

(2)有效的研发绩效考核及激励

对于研发人员的激励,华为在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采取不同的手段。在第一阶段实现期,首先激励策略是薪酬激励,同时还为研发人员提供有助于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培训计划,从而最大程度上挖掘新员工的潜力;第二阶段过渡期中,华为首选能够大力推动员工个人快速成长与发展的培训激励策略,派驻研发人员在美国硅谷、达拉斯、印度班加罗等地进行学习和培训,而且还建立了完善的华为认证培训体系,与此同时,华为还采用了带薪学习的激励策略,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处在过渡期阶段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学习动力;第三阶段发展期中,华为公司首选能够快速孵化创新成果的环境设施激励策略,成立了“华为科技基金”,大力鼓励和引导发展期阶段的研发人员开展创业活动,而且还成立了技术等级晋升制度;第四阶段稳定期中,华为公司创造条件积极引导这些研发人员参与公司决策,以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归属感。

(3)研发与业务及市场的有效对接

华为在产品研发之前会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的需求,然后基于自己的业务能力,确定研发方向,保障研发结果能迅速变成销售额。

华为推出的第一款带有华为品牌的产品名为“BH01”,是一款从国营单位买来配件自行组装的小交换机。1990年火爆的交换机市场使得华为的产品供不应求,华为就以此为机会开始了第一次自主研发。凭借当时仅有的6位工程师,负责全部的电路设计、软件编写、整机调试,整整花了一年时间,终于研发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用户交换机,被命名为“BH03”。这一次自主研发的成功,不仅立刻为公司带来800万的销售收入,解决了当时华为配件供应被卡脖子,一度难以生存的危机,也奠定了华为先市场后技术,依靠自主资金滚动发展的研发策略。

华为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中国企业在研发创新上可以借鉴参考“华为模式”,而政府部门应该从顶层设计上在创新上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引导。

(1)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科技创新工作,使企业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广大企业应该汲取优秀企业发展历史中的精华,积极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培养注重创新的企业文化,同时综合全面的分析本企业的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长期战略,并加以细化,落实到实际执行的方方面面。

(2)强化政府支持企业研发的配套政策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税收激励、金融扶持、政府采购、项目安排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孵化、检测、融资、信息、技术、管理、培训等服务。

(3)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借鉴国外的经验,将大学与企业对接,让大学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的源泉,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鼓励由重点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牵头,围绕重大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组建产学研结合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共同承接重大研发课题;鼓励共建创新平台,由企业出资到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研发平台,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到重点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出资或技术入股联合建设创新基地;鼓励科研机构融入企业、直接转化为企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依托技术优势与企业联合创办公司;鼓励以项目为纽带,以委托研发、技术转让、产学研联合攻关等形式开展技术合作等。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综合协调立法、执法、普法建设,持续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合力的形成;在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和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司法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有效利用执法资源,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的建设。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应继续优化知识产权司法与行政执法保护并行运作的保护模式,积极推进跨地区跨部门协调、合作的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等机制的建设工作。企业要提高维权意识,积极使用法律武器保护本企业的专利成果。

(5)加强研发人员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储备

科学设计规划人才招聘方案,优化员工人才培训系统、提高人员的素质,制定完善的人才考核培训以及激励机制,加强研发人员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储备,完善相关的人力资源体系,减少人才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