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超越“刷屏”,给点冷静的解决方案

社论
2018-01-10 18:48
来源:澎湃新闻

这两天,两起事件接连刷屏:一是女子“高铁扒门”事件,说的是合肥小学教师罗某为等老公而阻挠车厢关门;二是“冰花男孩”事件,讲的是云南昭通8岁的小学生王福满步行约4.5公里路上学,到教室后头发和眉毛被风霜粘成雪白,“冰花”造型头发让人心痛。

刷屏是因为击中了大众痛点或嗨点。拿女子“高铁扒门”事件而言,在涉规则的话题舆情燃点极低的背景下,很多网友就怒其不“守规则”。而“冰花男孩”事件中,无论是男孩那一头“冰花”,还是其留守儿童的身份、遥远的上学路,都触碰到了人们心中那根柔软的心弦,观者再多感喟,也说出了“孩子,你受的苦,将会照亮你前进的路”这样的鸡汤。

而在类似事件由个案演变为舆情事件后,首先被推向前台的,总是事件当事人。身陷舆论漩涡的他们,动辄集万千关注度于一身,并被舆论炮口或关怀镜头瞄准,承受着无数个“头条”和海量的谴责或关切,这是舆情规律,本无可厚非。

但如果那些舆情事件激起的讨论,最终只是止于个案,那也挺让人遗憾的。

在社交媒体环境之下,我们进入了一个刷屏时代:一件小事往往在短时间内会在舆论场集中爆炸式传播,在刷屏传播之下,人们想避也是避不开的。这些刷屏事件往往燃点极低、传播力极高,几乎全民投入,或者吵得不可开交,或者泪目传播,或者人人喊打,但事后又迅速冷却,似乎只剩下一地鸡毛,什么都没有改变。

互联网时代,注意力也是珍稀资源,毕竟公众的信息容量有限。公众的视线都对准了张三,李四可能就会处在被遗忘的角落。

刷屏事件在短时间内密集传播,可能与其真正的社会价值并不相匹配,导致严肃媒体以及政府的注意力被牵着鼻子走,可能会浪费社会宝贵的传播资源。比如,昨天深圳一位年轻的女律师在社交媒体中的一些不适当的炫富言论,引发了全民讨伐的狂欢,甚至当地律协也介入调查。说到底,这并不是什么值得舆论特别关注的公共事件。

刷屏的热点事件中,很多也是公众八卦或猎奇心思在众多“候选”事件中筛选的结果。在此情境下,公众可以跟着热点走,但不必只将目光投向涉事个体,而完全可以跳出个案,深思和探讨背后的现象群与本质性问题。

遗憾的是,很多热点事件或热门话题中,公众不是用互怼、对撕、贻误了理性对话空间,就是只看见“个人”看不见深层次问题。

就女子“高铁扒门”事件来说,涉事女子违反规则不妥,但不能对其人肉、谩骂,对其撒泼情绪化的脏水。“冰花男孩”当然值得关注,也理应被社会帮扶和救济资源眷顾,但如果救济只看“舆情”下菜碟,而不能应帮尽帮,那男孩或许能搭乘“舆论关注”的快车迅速脱离困境,可其他同样身处困境的呢?

故而,对这类刷屏事件的正确应对姿势,或许是不囿于个案,从表层化现象中剥离出社会化议题,并将问题导向对规则、制度的严肃思考,对社会成因或制度原因的溯流穷源。

若止于情绪化互怼或围剿个体,只会挥霍刷屏事件留下的公共讨论空间和反思机会,更可能让社会舆论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