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今访华欲重振大国外交,中法关系有不得不谈的几件事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张骥
2018-01-08 08:54
来源:澎湃新闻

1月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将开启为期3天的访华行程。对法中双方来说,这都是“开年外交”,在外交议程上具有重要象征意义。作为党的十九大之后首位访华的欧洲大国领导人,法方的安排有多方考量。在英国“分手”、德国“困手”、美国对欧“撒手”的背景下,踌躇满志的马克龙欲重新夺回法国作为欧洲“领头羊”的地位,在对华关系方面,也要体现法国的“特殊重要性”。

对华政策再定位

一个月前,马克龙总统夫人布丽吉特亲自出席了首只在法出生大熊猫幼崽的命名仪式,中法元首夫人共同为其取名“圆梦”,营造出中法关系的良好氛围。去年年底,中方双方互动频繁,法国外长、财长、总统外事顾问先后访华,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第五次中法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先后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作为习近平主席特使访法,出席气候行动融资峰会。中法关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这一良好势头来自法国新政府对华政策的再定位。在取得了近年来最具不确定性的一次总统大选的胜利,并获得议会多数席位后,年富力强、雄心勃勃的马克龙在外交上也打破法国近年来平庸沉闷的局面,开创有所作为的势头。他不仅提出“重启欧洲”的倡议,重振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还在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中跃跃欲试,欲重振大国外交。中国被视为法国大国外交的重要战略伙伴。法国新政府对华政策在保持延续性的同时,也呈现出更加有所作为的趋势。

与此同时,法国大选呈现的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也构成了法国对华政策的新背景。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反欧盟、反移民的主张在大选中甚嚣尘上,具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民众对法国在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中的收益和代价更为敏感,越来越关注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和损失,对法国国际地位的相对下降显示出悲观情绪。

政治生态的变化使得法国新政府在坚定对外开放和坚定欧洲一体化立场的同时,也更加强调建设“能够提供保护的欧洲”,回应民众对一体化和全球化带来损害的关切,体现出某些现实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色彩。

因此,法国新政府对华政策在有所作为的趋势中也呈现出两面性的显著特征:一方面,视中国为重要市场和战略伙伴,欲加强与中国在经贸、投资、“一带一路”和全球治理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又视中国为竞争者,要求所谓“公平”贸易和投资,防范和疑虑中国的一面也在加强。

“一带一路”:积极合作又不乏疑虑

在积极性方面,最为显著的表现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后来居上”的强烈合作愿望。相较于英、德,法国起初并未意识到“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机遇。法国新政府显然改变了这一态度。

去年5月9日,马克龙在当选后与习近平主席的通话中表达了开展“一带一路”务实合作的愿望。同月,拉法兰作为总统代表赴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7月,两国领导人在G20汉堡峰会会晤时就深化“一带一路”合作达成重要共识。11月,首届“一带一路”巴黎论坛在法国举行,这是欧洲大国中首个关于“一带一路”的高端对话平台。据法国《论坛报》1月4日的报道,马克龙的访华行程也特意选择从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开始。法国方面迫切希望加强同中方就“一带一路”双边对接合作和开拓第三方合作的对话。

在表现出积极合作态势的同时,法国方面也仍然存在对“一带一路”的某些疑虑和担心。一是对“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影响不放心,尤其是对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与希腊等南欧国家的合作,在某些问题上持疑虑态度。二是对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增加对欧投资,一直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遵守所谓“规则和标准”。三是对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哪些具体的对接合作,感到缺乏一些具体项目的抓手。

经贸投资:开拓市场与加强防范

提振经济、增加就业是马克龙的执政重点,为此,法国不遗余力开拓中国市场,把贸易和投资作为对华政策的重中之重。

在进一步强调传统核能、航空、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合作和大项目推进的同时,法方希望开拓金融、农产品、智慧城市、数字化、养老等新兴领域市场。特别是随着英国“脱欧”,法国希望巴黎能够替代伦敦成为中欧之间的金融中心,迫切希望中方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加强金融领域合作。马克龙随行带领了欧尚、索迪斯、空客、达索等50多家大型企业的老总,预计将与中方签订大量订单。中法还将宣布设立10亿欧元的投资基金,用于支持法国中小企业在华发展。

同时,法国大选呈现出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负面态度,马克龙政府在国家和欧盟层面都需要回应选民关切,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具有保护主义倾向的防范措施。中国是法最大贸易逆差国,法方把解决贸易赤字作为一个重要诉求,越来越强调贸易和投资开放的所谓“对等性”,要求中方对法国企业和投资进一步开放市场。同时,试图对中国对法、对欧投资采取限制措施。

去年9月,法德意三国联合向欧委会提议设置欧盟外资审查法律框架,对外国企业的收购行为是否带有所谓“政治动机”进行审查。法国政府对中国在法投资项目也逐渐加强了监管审查,特别是涉及能源、安全和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资和收购。

去年12月,欧盟发布反倾销新规,主要针对中国,并发布报告妄指中国存在“市场严重扭曲”。中国外交部对此回应,这份报告虚伪地采用双重标准,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以零和博弈思维来应对互利共赢的合作,只会损人害己。

全球议题:合作需求与矛盾分歧

法国欲在全球事务和全球治理中发挥关键,甚至某些领导作用,在民粹主义兴起、特朗普政府表现出某些“孤立主义”倾向的背景下,法国十分重视同样坚持多边主义的中国,将中国视为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战略伙伴。

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不啻对法国外交努力的沉重打击,马克龙试图说服特朗普改变决定的努力未能奏效。作为气候变化领域最为重要的攸关方,中方的合作对于维系和落实《巴黎协定》显得极为重要。但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方面仍存在分歧。

反恐和加强国际安全成为深受恐袭和难民问题侵扰的法国对外政策的重点,在这方面法国也积极寻求中方的合作,在叙利亚、中东北非、伊核、朝核等问题上希望加强同中方的大国协调。

法国对中国近年来在非洲区域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视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拓展为竞争;另一方面,最近加强与中国在非洲第三方合作,共同开发非洲市场的声音在加强。

中法需更好适应对方变化

马克龙政府的对华政策,既有积极进取、加强合作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带着一些疑虑、保护甚至防范的色彩,两面性在上升。中法双方需要积极增进战略沟通,照顾彼此关切,扩大共同利益面,同时要减少误解和误判,管控好分歧,防止潜在的风险干扰中法、中欧关系大局。高层互访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法方需客观、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适应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通过深化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而不是将国内矛盾外部化。在坚持多边主义和维护开放、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方面信守承诺,而不是采取歧视性和保护主义的措施。在中欧关系中,法方要做积极促进中欧关系健康发展的“领头羊”,而不是消极发展的“领头羊”。

中方也需客观看待法国国内政治生态和中法、中欧关系的变化,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同时,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化解对“一带一路”的误解和疑虑,通过更加务实的合作和具体的项目呈现“一带一路”合作的优势和收益。

中法双方还应在新的现实基础上发挥人文交流的优良传统,促进双方社会,特别是经济界、青年和广大民众客观认识对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巩固两国关系的民意和社会基础。

(作者系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