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产业先行,特色小镇热潮之下的思考

2018-01-07 18:11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中指出,要“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特色小镇”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亮相。这一重要信号表明,特色小镇建设将成为2018年的重点经济工作之一。

“3~5年内建设100个特色小镇”,“2020年之前培育100个特色小镇”……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规划自己的特色小镇蓝图,据统计,目前全国特色小镇总计划数量已经超过1500个,加上住建部此前公布的两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中的403个,全国至少将会出现2000多个特色小镇。

过去的一年时间,建设特色小镇正在成为一股热潮。

建特色小镇不能一拥而上

中国需要发展特色小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发展特色小镇,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建好特色小镇,更不是在短时间就可以打造出成功的特色小镇。

全国有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根本达不到建设特色小镇的要求,但为了“戴帽子”这些地区便一股脑地申请特色小镇。比如在某省,同类型的基金小镇居然申报了三个,有关部门领导直言,像这样的小镇是完全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基金小镇只有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省份才会被需要,像浙江省最多也不超三家。那些经济总量比浙江省低、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如浙江省的,如果申报三四个基金小镇,就很成问题的。

再比如,西北某省拟建设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然而在配套设施建造上,该镇一名镇政府工作人员直言,小镇连一家能像样接待游客住宿的宾馆都没有,专家提醒,如果各地不能根据实上旅游服务标准、旅游品质。有的小镇离市中心太远,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带动当地就业能力弱、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问题。

中西部一些地区举债建设,风险加大。以西部地区某县为例,该县具有较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建设相关旅游步道和自行车道,总里程达46公里。这样的项目投入巨大。但由于游客数量较少,建成后利用效率短时期内不会太高,产生的现金流难以支撑债务的偿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表示,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揭示小城镇发展必须遵循规律,有重点、有特色地发展,不能一哄而上。应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应做好支持和引导,不可大包大揽,更不可越俎代庖。

特色小镇要以人为本

促进特色小镇蓬勃健康发展,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尽快建成一批各具特色、产城融合、美丽宜居的小城镇,对于优化城市布局和结构,带动乡村发展, 提升中国经济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究竟怎么样的特色小镇才是真正成功的特色小镇呢?

在特色小镇建设之路上,浙江的金诚集团可谓是最坚定的前行者,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运营,不断集聚资源,目前已经签约、在建的有59个特色小镇,已经形成较大的特色小镇网络。

为什么始终要走特色小镇之路,在金诚集团董事长韦杰看来,新型城镇化就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当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实现的时候,城市才更具生命力。

因此,韦杰认为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更加美好的特色小镇才是真正的特色小镇,也只有这样的小镇才会具有生命力。

有关部门领导表示,现在许多的城镇化是造城,没有考虑人在哪里聚集,有没有人气,这就不是真正的新型城镇化。

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打造特色小镇呢?卢中原给出四点建议:第一,符合市场化和专业化原则。什么产业在这里布局能够生存落地,由市场说了算,才有生命力。第二,符合本地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第三,符合拉动就业原则。第四,要符合绿色发展的需要,适应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产业为先 凸显小镇“特色”

金诚集团坚持往新型城镇化注入产业化,落地了59个特色小镇。

金诚在每一个小镇梳理深化产业、投入运营过程中下苦功,挖掘城市内在需求。在浙江、江苏、湖南等很多省份,金诚都在对它进行新型城镇化的打造、投资和运营。

韦杰坦言,当人们的工作、生活、置业,日常的衣食住行都围绕着小镇,就会形成一个可循环的城市生态圈。

遵循“特色牵引、市场主导、产业支撑”为原则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经过几年探索,各地已涌现不少富有产业支撑、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的活力无穷的“小镇经济”。

以龙虾为特色的盱眙小镇为例,这里正在成为一个农旅高度融合、产业链丰富,带动周边村民奔小康的小镇。

比如,全国70%的路灯生产地江苏高邮小镇的开发,不仅关注第二产业的发展,还从第三产业着手,以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为主线,初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精英化、差异化文化旅游需求,在第三产业的充分完善和搭建过程中,来实现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

对比前两年的爆发式增长,2018年特色小镇发展会更平稳。未来更注重产业融合、金融创新与数字化的中国特色小镇,一定会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