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50条·海漂|上海交响乐团的“老外们”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8-01-08 12:36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2017年12月14日,上海发布“文创五十条”,其中有专门条款优待外来人才。这些“海漂”人才的到来为上海的文创产业作出了贡献,也为城市增添了活力,彰显了上海的文化软实力。澎湃新闻聚焦文创“海漂”人才,讲述他们和上海的故事。

漂在上海的中国年轻人很多,漂在上海的外国年轻人也不少。

在上海交响乐团,你更是能频繁见到国际友人的身影。除了川流不息的国际名团、国际演奏家,上海交响乐团本身也是国际化的大本营。

乐团里的中国乐手几乎都在欧美留过学,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的国际乐手也不少。追根溯源起来,有着近140年历史的上交,最早就是由国际乐手组建起来的。

和不少在上海打拼的中国年轻人一样,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80后、90后也在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里当起了“海漂”,为梦想拼搏,为生活竭力,有了专属于自己的海漂故事。

纪尧姆·莫尔科(Guillaume Molko)

纪尧姆·莫尔科:从巴黎到纽约再到上海

如果稍微留心上交的演出现场,你会发现最靠近指挥台的首席位置,雷打不动坐着一名老外。

他是纪尧姆·莫尔科(Guillaume Molko),法国人,37岁,来上交已经快五年了。

莫尔科曾在巴黎高等音乐学院求学8年,精于小提琴独奏和弦乐四重奏。学生时期,他几乎与巴黎所有的乐团都合作过,不过一直是声部演奏员,“要当上首席,非常难。”

莫尔科的志向是当乐队首席。2009年,他以全额奖学金的身份入读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继续研究生深造。在那里,他遇到了现在的太太,一位中国姑娘。姑娘曾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学钢琴,莫尔科认识她时,她正在纽约大学攻读经济学和心理学。

毕业后,因为姑娘想回中国,两人在某一年的情人节回了中国。

三口之家

2011年以来,莫尔科先后在香港爱乐乐团、深圳交响乐团任职,然而深圳的工作对他来说并不理想,因为只有他一个首席,莫尔科的工作量极大,深圳炎热干燥的气候对他和乐器也有困扰。

听闻上海宜居,上交又正好有招募的消息,2013年夏天,莫尔科北上,通过考核竞聘上岗,当上了这支百年老团的首席。次年夏天,莫尔科的儿子在上海出生。

身为首席,莫尔科对整个乐团都有领导作用,就像助理指挥,“和上交合作的国际指挥大师越来越多,上交走向国际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些进步我们是看在眼里的。不过相比欧洲和美国那些最成熟的乐团,我们还要继续磨练和精进。”

问他中文如何,莫尔科腼腆地笑了笑,用中文回答说,“还行”。平时,他都是自学中文,比如借助iPad里的App。不过在家里,他和太太还是习惯用英文交流,因为更容易相互理解。

很多人爱将上海比作“东方巴黎”,然而在法国人莫尔科的眼里,上海更像纽约,“两个城市都很多元,很有活力。”

因为房子太贵,也因为外国人不能贷款,莫尔科没有在上海买房。他和家人住在永嘉路一带,“上海让我感觉像家,不管以后我去哪里,我都会想念这个家。”

咸正准和太太的合影

咸正准:韩国先生和中国太太

如果不刻意提醒,你不会知道眼前这个胖乎乎的小伙是韩国人。

他叫咸正准(Ham Jung-Jun),34岁,是上交双簧管声部的演奏员。

咸正准曾在韩国中央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于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学院取得硕士学位,来中国之前,他在多个德国乐团有过工作经历。

“我有一个朋友在杭州爱乐乐团拉小提琴,她问我有没有兴趣来面试,我以前没来过中国,就想来看看吧。”咸正准笑说,“我第一次来就爱上了杭州,爱上了这里的美景和美食。”

在杭爱呆了一年,咸正准有了在中国长期生活的愿望,不过,他想去一个历史更悠久的乐团历练,放眼四周,上交正好符合他的要求。

“韩国的交响乐团基本都是六七十年历史。上交的历史跨越三个世纪,从工部局乐队就存在了,这是很惊人的,意味着上海观众很热爱、很尊重古典音乐。”

2015年,咸正准考进了上海交响乐团。

在他观察看来,欧洲的古典音乐氛围已呈老态,观众80%是白发老人,然而上海和首尔的观众都很年轻,“两个城市的观众都很专注、很专业,也很在意演出细节,音乐会结束都会有很激烈的讨论。”

上交的乐手们几乎都在美国或欧洲留过学,大家用英语交流没问题。咸正准也试着学中文、说中文,不过第一次来上交排练,他发现光会中文还不够,还要会上海话。

“指挥张洁敏打拍子,嘴里一直喊着‘两三两三’(上海话),我一听就懵了,那是神马?!太好玩了。我现在对上海话也很有兴趣!”

吃得惯中国食物吗?“必须的!我太爱中国菜了。”咸正准用中文抢答。

说起最爱的上海菜,咸正准绘声绘色地描述起水晶虾仁和青豆泥,“中国食物和韩国食物很不一样,这也是我最爱它的地方。韩国菜都是泡菜啦、酱汤啦,很咸,很辣,非常极端,上海菜不一样,更细致,更内敛。”

除了复兴中路上的上交,咸正准平时呆的最多的地方是闵行区的虹泉路、古北路一带,这里也是韩国人在上海聚集的热门地。

不只中国食物,咸正准也爱中国姑娘。

在杭州时,咸正准爱上了一个吹长笛的沈阳姑娘。两人很快结婚,2017年11月,儿子在上海降生了。

“我们原本打算回韩国生的,但他好像喜欢上海,在上海早产了。”咸正准认为,儿子在上海降生,似乎是天意。

在上海生活久了,咸正准也知道年轻人要在上海买房不易,生活成本太高,“首尔的房价也很高,不过没上海高,但我还是更想在上海生活。”

乐团排练时的合影

上海的吸引力在哪呢?咸正准想了想,是活力,“上海有现代化的一面,也保留了传统的一面,比如城隍庙、老街、法租界,但传统的东西在首尔已经很难见了。这是一座多元化的城市,各种文化混在里面,仍保留了自己的姿态。就像火锅,你往里面加任何东西,出来的都是有特色的‘上海人’。”

咸正准是韩国人,太太是中国人,然而你很难想象,他们既不用中文交流,也不用韩语和英语对话,而是用德语!

“我们出生在不同的国家,在德国求学,在杭州相遇,在上海生活,是不是很神奇呢?”从这个角度看,咸正准一家倒是真正诠释出上海国际化的一面。

星星(阿斯特丽德·波戈斯扬)

星星:亚美尼亚姑娘有一个“中国胃”

来自亚美尼亚的星星(阿斯特丽德·波戈斯扬),可以说是上海交响乐团的红人了。

因为拿到了《留学生在沪工作证》001号,这个25岁的姑娘成了媒体争先报道的对象。

星星在上交的身份是团长助理,除了帮助团长沟通国际项目,她还负责上交的“乐友会”,打交道的对象都是国际友人。

星星的英文和中文都说得极溜,你很难想象,早在16岁那年,她就来上海求学了。

五岁时,星星开始学小提琴,高中毕业她想去留学,因为妈妈担心女儿一个人出远门,星星开始尝试国家公派留学。

她申请了几所欧洲大学,符合公派规定的都是政治或经济专业,唯一接收音乐学生的国家是中国,“我就来中国了。以前我根本没想过会来中国,觉得很远,没有概念。”

2009年夏天,星星正式入读上海音乐学院。她对上海的第一印象是完全听不懂中文,那时候的上海也不像现在这么国际化,谁都能说几句英语,这意味着星星要从方方面面适应上海。

过了一个星期,星星就开始学中文了,从上音本科读到研究生,星星就这么在上海待了七年。

星星和上交结缘于2014年。那一年9月,坐落于复兴中路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开门迎客,因为和上音只隔了一条街,只要有空,星星就会来这里听音乐会。

“这里是我在上海最喜欢的地方之一。”星星对上交的好感很早就建立了,然而进入上交工作,完全是偶然。

2016年8月,上交主办了“首届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星星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负责接待外国嘉宾和评委。因为英语好,表现出色,星星很快获得了上交团长周平的赏识。

她在上海的第一份工作就这么定了下来,身份是团长助理。除了帮助团长沟通国际项目,星星还会负责上交的“乐友会”,对象都是国际友人。除此之外,她还是爵士乐队Polymorph Extra的首席小提琴手。

朝夕相处一年多来,星星对周平多了一份仰慕,“团长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她的工作量超大,每天都要做很多决定,心脏必须很强大。她有强势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二者拿捏得很好,这是我最佩服的地方。”

工作后,星星在长宁区番禺路一带租了个一室户,每天骑共享单车上班,熟门熟路俨然上海本地小白领。

在上海生活八年,星星眼见着上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眼见着微信、支付宝、共享单车改变人们的生活。

“我已经忘了现金是什么概念,有一回去买东西,老板说只能收现金,我说现金是什么,没带,算了吧,就回家了。”不带现金出门,让星星去欧洲玩也不习惯了,因为欧洲还是以现金交易为主,“我就跟他们说,我在中国都是扫一扫。”

姐姐来上海探亲时,也被星星的“扫一扫”吓着了。“我们俩总是抢着买单嘛,有一次叫服务员买单,我就给他手机扫一扫,姐姐一脸懵,忙问我在干嘛?她惊呆了,后面都不让我把手机给别人。”

说到这里,星星哈哈大笑,“其实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应该跟着这里的生活节奏走,才不会受困扰。”

星星感觉,喜欢上海和不喜欢上海的人都很明显,没有中间地带,但在她的带领下,家人和朋友都爱上了上海,“我会给他们看我眼中最美的上海,比如拿一杯咖啡在上交附近散步,带他们去逛外白渡桥,傍晚六点黄浦江边齐刷刷亮灯,特别美。”

工作中的星星(中)

在上海生活八年,星星的胃也被驯化了。

“我一周最少要吃一天中国菜。”星星热爱中国菜,尤其是川菜里的酸菜鱼和麻婆豆腐,有段时间不吃中国菜,心里就不舒服,就连去欧洲玩也要找中餐馆。

偶尔,星星也会做中国菜,比如宫保鸡丁,然而做起来总带着亚美尼亚的味道,“就是老外做中国菜的味道,好无奈,不知道为什么。”

星星笑说,上海什么都好,就是生活成本高,最贵的是房租,在上海租一室户的钱在家乡可以租一套房了。

“年轻人在哪都希望有自己的房子,我考虑过买,但不现实,不过这不影响我喜欢上海。如果一直买不起,难道就不生活了不享受了吗?那不是浪费嘛,顺其自然吧。”

以后会不会长期定居在上海?“很难说,你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不想考虑那么远的事。”

星星熟稔中国文化和人情世故,网络流行语也用得很溜,性格自信、活泼、幽默。和她交流,你会发现她和中国小孩没什么两样。她说,“我是真真切切融入到中国文化里,同时保留了自己国家的文化。你要享受这种融入,才能了解这里的文化、这里的人。”

除了上海,星星闲暇时也去杭州、苏州、无锡、广州、深圳、北京玩过,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吗?她说,“上海是家。”

在星星眼里,上海像一个“造梦机器”,里面生活着各色各样的人,做着五彩缤纷的梦,“上海有无穷的潜力。只要你真的想要,并为之努力,就没有不可能的事情。所有想过的事情,在这里都会发生。”

(感谢左圣妮对本文的帮助)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