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一艘中国古代的船,航向世界

许路 x 澎湃问吧
2022-09-07 19:31
来源:澎湃新闻

在庞大的历史段落里,个体和船只的记忆正在随风湮没。当人们聊起遥远的史实,可曾想象巍峨的中国帆船驶过港口,我们的文明曾在海上航行出多远?

古代的中式帆船是什么样子,是如何建造,又是如何航行?船员或渔民需要掌握哪些工作技艺,日常在船上又是如何生活?澎湃问吧邀请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许路,一起聊聊中国古代帆船和海上航行那些事。

中国古舟之美

@小兔兔:中国的古舟在设计、制造工艺上有哪些特点?适航性如何?

许路:《造舟记》正文的篇前有一个小词典,收录了8个在本书中会经常出现的专业名词,第一个就是中式帆船,以下这段基本上能回答您的第一、二个问题。

“中国远古的先人可能受到竹子横膈膜的启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明了独特的船体结构,船体类似于一个两端稍微上翘的空心半圆柱体,中间和前后都是一道道的隔板,如同一段纵向劈开的竹子。这种横向舱壁式船体结构,成为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区域传统船舶的重要技术,水密隔舱、方艏、方艉则是这种结构的主要特征和功能表现。中式帆船以木材作为主要的造船材料,在横向舱壁式船体结构上,演进出桅井式桅座结构、可升降轴转舵、桐油灰捻缝、撑条式 斜桁四角帆、橹和等独特技术。”

@小人人仙:请问中国古代帆船在造型设计上有什么美学设计,船只的哪些地方会着重装饰?

许路:中国古代帆船的美学特征,主要来自其结构之美。梁思成先生当年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外形轮廓时指出,外部形式为木造结构的直接表现,其所形成之曲线,乃其结构工程之当然结果,非勉强造作而成也。木构船舶作为木构建筑在特定领域的一类应用分支,其外观造型及美学特征,来自于其船体结构的表现。历经环境变化和时代发展的打磨,成为顺应自然的美学装置,而源自应用需求的结构,则是其美学设计的灵魂。

其次,以福建帆船为例,近代福建帆船的头狮、日月镜、鳅鱼、船眼睛、艉花等涂装画饰,各有其特定信仰与心理特定象征意义,成为区别于其他地域帆船的外部特征。

一艘典型的中国大帆船

@澎湃网友YRzyUz:请问古代战船为了方便战斗,相比普通船只有什么特别的设计吗?

许路:古代战船主要在攻击能力、航速、灵活的操纵等方面有特别设计,且更多地配置火炮和更大的口径及弹丸,也因此相应地设计更大的固定风帆和更多的临时风帆如头巾顶,采用比民船更灵活的船型,加强承受火炮后坐力的甲板结构。在防卫能力方面,除了在水线以上的船舷板夹层铺垫纤维织物和在船舷外悬挂长形盾牌,没有太有效的抵御火炮攻击的办法。

古代水手如何出海

@江水寒1998:中国古代的水手有什么可以确定自己方位,辨别航行方向的仪器?

许路:我有一篇论文曾专门讨论船员掌握的导航术。除了罗盘,还靠民间称做水坨的测深锤、作为计时器的更香或沙漏,还有岸标、海图、针路簿及记忆中的海底地形,来确定自己船只的方位。

除了使用工具,也可以根据每个季节不同海域相对有规律的风向和海流流向,以及海鸟飞翔的方向来辨别航行方向。

明朝航海用的青铜制水罗盘,中有水室可盛水浮针,圆周内层刻八卦,外围则为二十四方位。取自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

@小兔兔:我国古代的官船和民船制造区别大吗,行船有执照吗?有没有严格的分类?

许路:中国历代一直有严格的官船与民船之分,各有船号及船照管理体系。官船与民船在船型方面区别不大,但朝廷及官方对于船只大小和航行性能有严苛的规定和限制,其原则简而言之就是民船的航行性能不可超过官船,否则在海上如何巡查和稽拿得到?大型民船一般分为商船和渔船两类,商船、货船、运输船等不同称法指的都是同一类。

@齐天大圣QTDS:古代捕鱼为生的普通渔民,有没有可能航行至外海?

许路:明代文献记载闽南渔民在每年秋季转场北上,远至浙江舟山渔船钓捕带鱼,而厦门港渔民一直到近当代的主要渔场都是在台湾海峡,二者都是传统风帆渔船在外海航行和生产作业。

@oxford:请问新航路开辟之时,中国与欧洲谁的造船技术更先进?

许路:1511年,第二任葡属印度殖民地总督阿尔布克尔克(Afonso de Albuquerque)带兵征服了马六甲,欧洲势力首次进入西太平洋,在这里首次遇见了中国商船。

一直到17世纪下半叶,在东亚和东南亚海域,从郑氏武装商船队的活动范围、活跃程度和与荷兰船队交涉情况看,其所呈现或暗含的造船技术,并未逊于东来的欧洲船队。比较造船技术的先进度需要设定一定的指标,诸如续航能力、航行速度、载重量、建造成本、建造时间等。

复原古代战船有多难

@齐天大圣QTDS:费心费时复原古代战船的意义是什么呢?出于您对大海的热爱,还是历史的追溯?

许路:巍峨的中国帆船是航向世界的一种古老工具。最早的计划只是寻船,希望能找到一艘能够搭载我们实现理想的老船,最终也很幸运地发现金华兴号帆船。经历一系列磨难之后,也拥有了更大的信心,团队集体决议要复原一艘30米长的明代册封舟。这一过程是连贯的,有进有退,最后促成了太平公主号作为赶缯战船实验考古所复原的第一个样本,当然后来也没有做成其他更多的样本。

太平公主号的建造过程

@昨日的世界:您复原明清战船这十年,遇到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有没有发现一些不为人熟知的野史?

许路:复原明清时期中式帆船,遇到的困难主要在历史文献零落、工程预算短缺、航行环境窘迫三个方面,难度逐次倍增。

有关中式帆船建造技术的文献记载,以明清两代最为丰富,此前未有系统的挖掘和梳理。以赶缯战船为目标的复原研究,首次将明清两代的相关文献集成在一起,进行梳理和解读。其中一部很重要的清代技术手稿《闽省水师各标镇协营战哨船只图说》,最早的线索来自李约瑟博士《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中引用的一篇论文,手稿原本在二战之后不知所踪,文献挖掘出现了戏剧性的结果。几乎在同时,海外学者在柏林国立图书馆找到了《闽省水师各标镇协营战哨船只图说》的手稿原本,而在福建沿海传统造船地田野调查中的一位师傅将珍藏的副本送给我。另一部很重要的清代技术文献《钦定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台湾藏本和大陆藏本都是残缺的刻本,前者缺后十二卷,后者缺篇前的总略,两本残籍在我手中首次合璧。在十年中发现最有趣的“野史”,是造船师傅们的故事。

《造舟记》;许路/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乐府文化;2022-7

    责任编辑:鞠文韬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