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崆峒有妙招!

2022-08-09 17:53
甘肃

“美了乡村、富了农民”

今年以来,平凉市崆峒区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力抓好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环境整治、综合治理、农村改革等重点任务落实,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奋力开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上杨乡小岔村

小岔村辖3个社238户793人

区域面积5.3平方公里

今年以来

依托村域内山水林田草

自然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

因地制宜

打造生态宜居特色村庄

以小岔社村庄道路为主线,

清理残垣断壁1190m

拓宽硬化村庄道路810㎡

铺设排水涵管51m

种植嫁接绿化树木240余棵

绿篱870㎡,绿草坪230㎡

整合原有建设用地

分别完成小岔村民俗文化广场

农耕文化小广场

民俗餐饮农家乐、村北休闲小花园

村南护坡治理建设各1处

配套完成修建休闲廊亭3座

硬化场地830㎡

栽植名贵苗木70余棵

花卉、绿篱510㎡,草坪1000㎡

布置各类休闲文化设施15套

通过建强公共资源

丰富文化内涵、夯实保障基础

等一系列人居环境整治

提升措施实施

全面提升村级文化服务内涵

助推乡村振兴注入精神文化之魂

“以前下雨都没法出门,路上全是泥,而且路边都是垃圾。现在路上环境很好,新建了广场,晚上出门还有逛的地方,我们家还种了油杏、西红柿、萝卜、一年还有4万元左右收入,生活好了,心情都变好了。”小岔村村民赵玉兰笑着说。

花所镇信河设施蔬菜基地

近年来

花所镇按照全区

“首善之区、首位发展”

的目标定位和

“一区两带”的绿色蔬菜发展布局

号准蔬菜产业发展脉搏

找准蔬菜产业发展定位

以打造服务中心城市

“菜篮子”为目标

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

初步形成了基础设施齐全

运行机制完善、经济效益高的

蔬菜产业发展带

花所镇华兴设施蔬菜基地

按照“村域联合、村企联合

产业联合”的“党建+产业联盟”

发展思路

搭乘“企业投资建设

政府奖补扶持”的快车

形成建设标准高

发展机制活综合效益好的

设施蔬菜基地3个

目前

花所镇建成日光温室489座

蔬菜拱棚20座,连栋温室4座

年产值达2200万元

设施蔬菜已成为

崆峒镇产业转型升级

镇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

重要支撑

花所镇华兴设施蔬菜基地负责人杨立红说:“我种菜已经七八年了,现在政策好,对我们也很扶持,我种茄子、辣子、西红柿这些,一年下来能有5万左右的收入,家里经济情况越来越好。 ”

四十里铺镇七府村

近年来

七府村把抵制高额彩礼

推动移风易俗工作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

重要载体

采取典型带动、舆论引导

群众参与三种形式

着力破除高额彩礼、铺张浪费

陈规陋习三种不良习俗

营造了文明和谐、淳朴敦厚的民风

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幸福感更加充实

更有保障

四十里铺七府村村民张军军说:“我儿子前两年刚娶了媳妇,现在都提倡抵制高价彩礼,我们彩礼就低,儿媳妇家里也很赞同,比起以前几十万彩礼,很多家里都要贷款,现在经济压力小了,对儿女的感情和生活也都有好处。”

四十里铺镇七府村

移风易俗活动的开展

有效促进了群众

树立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

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一种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

正在形成

如今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少了

乱倒垃圾、随地吐痰的少了

婆媳吵架、邻里不和的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

天更蓝、水更清

文化氛围更浓、人居环境更优

农村处处洋溢着幸福与祥和

四十里铺七府村村民杨爱琴说:“我们村里现在建设的很好,马路宽了,路边的花都让人赏心悦目,而且现在我们村里通过村民自治,邻里关系特别好,一家有难大家都帮忙,特别地团结。 ”

原标题:《乡村振兴,崆峒有妙招!》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