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2017|冯玉军:中俄关系持续深化,也受全球变局制约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冯玉军
2018-01-03 18:29
来源:澎湃新闻

冯玉军

【编者按】

世事如棋局局新,值此旧岁新年的交界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外交学人”邀请国际关系学界的权威学者复盘世界大势的风云激荡,前瞻即将起手的全球新局,中国与世界经历了什么,又将面对哪些可测和不可测之事。本文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冯玉军教授对2017年中俄关系发展的总结和反思。

继2016年“黑天鹅事件”频发之后,2017年的国际形势继续深度振荡,国际思潮、大国关系、世界秩序持续经历深刻变化。在国际环境发生剧变的条件下,中俄关系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持续深化,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中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既影响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也受到中俄各自发展战略和国际环境的制约。因此,对中俄关系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是确保中俄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秩序平衡转型的重要保障。

2017,中俄关系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的中俄关系诚如中国驻俄大使李辉在俄《消息报》上撰文所言:“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实践和成功典范,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行,不断融入新思想、注入新动力、迈出新步伐,为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为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俄关系是最健康、最稳定、最成熟的国家间关系典范,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功实践的一个缩影。”

一是政治互信不断加深。2014年,中俄两国发表共同声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近5年来,习近平主席6次访俄,同普京总统举行了20多次会晤,创下两国元首会晤纪录。正是在两国元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7年5月,普京总统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出了俄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并将积极参与其中的明确信号。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中俄两国签署了多个加强两国战略协作关系的声明和合作文件。在随后的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和G20汉堡峰会上,中俄两国协调立场、共同发声,呼吁国际社会摒弃贸易保守主义,推进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除元首定期会晤机制外,双方建立了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为核心的完备的政府间合作机制,其中包括5个副总理级的合作委员会。两国地方还积极发展友好省州、经贸结对省州,扎实开拓地方合作新局面,体现了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和全面性。2017年10月31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来华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中俄总理22次定期会晤,成为十九大后首位来华访问的外国领导人,这充分体现了中俄关系的紧密性和高水平。

二是国际战略协作水平进一步提升。2015年末出台的俄罗斯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将中俄关系称为“维护全球和地区稳定的关键因素”。

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中俄双方签署两份重要政治文件。《中俄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表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都将恪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相互视对方为外交优先伙伴”。《联合声明》还强调,中俄“双方将全面加强国际领域战略协作,在外交工作中优先重视彼此就国际问题进行沟通,就各自重大政策和行动加强协调,深化各自外交部门、驻对方国家使领馆、各自驻第三国外交代表机构之间的合作。”如此全方位地开展外交协调,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中所没有的。

《中俄关于当前世界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对国际战略形势、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加强全球战略稳定、国际网络空间安全与治理、人权、建设开发型世界经济、双方在一系列新型全球和地区治理机制中的合作、朝核、叙利亚、阿富汗及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表达了相同或相近的立场。

三是务实合作稳步推进。2015年,中俄就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达成一致,并发表共同声明。短短一年后,普京总统又倡议共建“大欧亚伙伴关系”。中俄两国联手推动欧亚国家合作、打造欧亚命运共同体的抱负日益明晰。2017年10月,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签署《关于实质性结束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议谈判的联合声明》。这是我与欧亚经济联盟首次达成的重要经贸方面制度性安排,将推动双方在欧亚地区减少非关税贸易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两年多来,在中俄双方共同努力下,对接合作取得积极成果。2017年,中俄克服重重困难,经贸合作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合作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双边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保持两位数增长。中国企业对俄投资日趋活跃,双方确定了包含73个重点项目的投资合作清单。

未来,中俄在务实合作领域的重点方向是:一要提高贸易自由化水平,健全海关、检验检疫、物流等合作机制,逐步减少非关税壁垒,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扩大贸易规模;二要促进投资便利化,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放宽劳务限制,落实优惠政策,更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双方投资合作营造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三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发挥总理定期会晤机制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能源、航空航天、基础设施、卫星导航、数字经济、北极开发、远东开发等领域战略性大项目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打造两国合作新亮点;四要深化金融合作,扩大本币结算,降低双边贸易投资成本;五是扩展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中俄博览会、东方论坛等作用,为两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加油助力。

四是中俄两军关系正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不断发展。目前,中俄两军在高层互访、联演联训、专业交流、国际会议、国际军事比赛、军技合作、人员培训等多领域开展务实合作,逐步形成了全面多元的格局。

2017年6月,中俄两国国防部长签署了《2017-2020年中俄军事领域合作发展“路线图”》,对中俄2017-2020年的军事合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是两国高水平战略互信和战略协作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双方携手应对安全领域的新威胁、新挑战,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年度战略磋商、军事技术合作混委会的建立、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和平使命”联合军演、中俄海军“海上联合”演习、我武警部队与俄国民卫队“合作”联合反恐训练……中俄两军已建立起可持续的机制架构。

此外,中俄两军于2017年12月11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空天安全-2017”中俄第二次首长司令部联合反导计算机演习,演习目的是双方通过共同演练防空反导作战筹划、指挥、火力协同等内容,应对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对两国领土的突发性和挑衅性打击。这些举动标志着中俄军事战略、战术协作正迈向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五是人文合作硕果累累。近年来,中俄人文合作发展迅速。2007年开始,中俄先后成功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两国领导人宣布2016和2017年为“中俄媒体交流年”。在“中俄媒体交流年”框架下,双国共举办400多项活动,精彩纷呈。两国媒体在亲密接触、深入交流的同时,也共同在两国国内和国际上做大做强了中俄关系的“宣传队”,展示了新时期中俄两国的国家形象。2018年和2019年,中俄还将举办地方合作交流年。

在教育领域,中俄两国相互留学人数不断上升。双方正为2020年中俄互换留学生规模达到10万人目标而不断努力。目前,俄罗斯有22所孔子学院或课堂和200余所大中小学开展汉语教学,中国有22个俄语中心和300多所大中小学开展俄语教学。汉语考试将于2020年正式纳入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体系。2017年9月,中俄首次联合创办综合性大学深圳北理工—莫斯科大学已经正式开学。

人文合作的开展拉近了两国人民间的距离。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2017年2月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50%的俄受访民众认为,中国是俄罗斯的战略与经济伙伴,创下2005年以来的新高。相应地,在中国百姓心目中,俄罗斯也已成为重要的国际伙伴。双方民众间亲近感的提升正是中俄关系全面高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对中俄关系的几点思考

中俄是有着4300多公里长共同边界的重要邻邦,中俄关系的走向对于两国各自的安全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意义,历史经验表明:中俄两国只能友好、不能对立;中俄双方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中俄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但同时需要明确的是,中俄关系不是在“真空”、而是在具体的国际环境中存在、运转的,它不仅会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同样也受到国际环境的诸多制约并进而作用于中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世界处于剧变之际,对中俄关系多做一些细致深入的思考,无论是对中俄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对中俄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言,还是对国际秩序的平稳、顺利转型而言,都是必要的。

一是应客观评估中俄关系的国际战略边际效用。在国际大变局的背景下,中俄两国都不乏结盟或以紧密的军事、安全协作来应对美国压力的观点。这种传统的大国关系“均势论”忽视了当下国际关系日程日益复杂的现实,也忽视了中俄两国在国家利益、国际身份和国际战略取向等方面的差异。

首先,当下的国际关系早已不像是冷战时期那样仅仅是单纯的地缘政治,经济融合、人文联系、文化接触、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需求使今天的中美关系与当年的美苏关系不可同日而语,以结成军事同盟的方式与美国形成全面的竞争与敌对关系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其次,尽管俄美关系处于冷战结束以来的冰点,但俄罗斯从主观愿望上是希望与美改善关系,出兵叙利亚的重要目标就是试图“逼和”美国,迫使其恢复与俄罗斯的合作。对于俄罗斯战略界来说,促使其他国家成为美国的最大对手是转移自乌克兰危机以来美国对俄压力、摆脱当前困境的最好方式。因此,对俄与华形成紧密关系以对抗美国的主观可靠度是需要存疑的。2016年12月1日,普京总统批准2016年版《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对发展与欧美的关系做出了全方位阐述,相形之下对“向东转”并未着墨态度多。可以肯定,2018年俄罗斯总统选举之后, 俄罗斯外交的重点将放在调整和改善自乌克兰危机以来不断恶化的对美欧关系上来。

第三,尽管自2014年以来,俄罗斯以武力夺取克里米亚、强势出兵叙利亚的行动令世人瞠目,但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存在诸多短板,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与影响日渐匮乏,未来还将面临经济增长模式畸形、人口结构恶化、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其抗衡体系变化和内外压力的阈值值得观察。在中美俄力量对比发生历史性变化、而国际关系议程不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情况下,俄罗斯很难像冷战时期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的中国一样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总体而言,今天的中美俄关系已不像冷战时期的中美苏大三角一样互动紧密,中美、中俄、俄美三组双边关系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逻辑,简单的“二对一”对抗方式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二是中俄关系的经济成本与收益如何权衡?苏联解体25年来,中俄两国的经济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双边贸易额实现了几十倍的增长,近年来相互投资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近来,两国在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方面达成了政治共识,并开始就具体路径和方式进行谈判,两国甚至商讨建立“大欧亚经济合作关系”。但不容忽视的是,无论中俄经济合作如何密切,鉴于俄罗斯的经济体量与经济结构,中俄经济合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都将是有限的。中俄当然应该努力挖掘两国间的经济互补性以实现“共同发展”,但不宜对双边经济合作对各自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走向的影响估计过多。更何况,迄今为止双方还在探索如何实现“共同发展”的路径和方式。以地区合作为例,尽管双方在2009年签署了有关“东北振兴与远东开发相互对接”的协议, 在其中罗列了200多个项目,但受制于多重因素的影响,该协议还有待落实。

三是如何把握中俄关系与中国其他对外关系的平衡。中国正在日益接近世界的舞台的中心,中国的利益范围和影响波段是越来越广的,这就要求中国应该更坚决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方针,要将中俄关系置于中国的外交全局中加以考虑,既要稳步推进中俄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注意其可能造成的广泛国际战略影响。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