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门外汉”的古典乐鉴赏实用指南

郑薛飞腾
2018-01-03 16:54
来源:澎湃新闻

每到年末,艺术圈显得极为忙碌,筹备了半年或一年的各类新年音乐会纷纷登台亮相。合唱、交响乐、独奏乐……各式各样不一而足。之于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很多居民,尽管有钱、有闲、有机会去感受这些艺术作品,却不知道如何品鉴。有些作品有词尚可听词进而晓其意,但面对更多交响乐、独奏乐作品仅有旋律而没有词,听众往往不知要从何处切入生发感悟,甚至不清楚该在何时为艺术家鼓掌。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古典乐的美?值得听什么?在剧院里应当怎样选座?票价最贵的位置就是最好的欣赏位置吗?笔者甄选出一批古典乐欣赏入门书籍,让这些书来回答我们的困惑。

焦元溥《乐之本事——古典乐聆赏入门》

中规中矩的古典乐入门书籍,都要跟读者讲讲所谓“调性”、“节奏”等各类细节,这就难免涉及五线谱识读。但在这本书中,没有任何一条五线谱、任何一个音符,文字风格更加随性,插科打诨随处可见。没有符号,作者将重点放在聆赏音乐会的准备以及从巴洛赫时期谈至近代的简要音乐发展史。

面对诸多古典乐“门外汉”常常会问的问题,书中也有详细讲解。例如,在当前数字版权十分发达的情境中,人们只要在手机端口就能听到自己想听的音乐,既然如此,又为何要到现场聆听?其实,对于真正欣赏者而言,听录音与听现场可谓是在听两个作品。如果考虑到声响效果,愈是大型编制,愈要现场欣赏,马勒的《第八号交响曲》便是最好的注解。如果在录音之中,所有的音量大小都可通过设备调试至习惯的量级,便难以欣赏曲目原想表达的壮阔浓烈之感。

花了钱买了票,我们又应当坐在哪个位置听?票商常常让我们误以为票价越贵越好,而在我们当前多数音乐厅排布中,越是靠近正中心、靠近舞台的票,售价越是昂贵,但这并非是最好的聆赏位置。首先,越好的音乐厅,在不同座位上听到的音乐差异就越小。而所谓“好的声音”其实是声音发出后,经过反射到最后结束所需要的残响适中且声音自然平衡。理性来说,在音乐厅中挑选座位最保险的选项其实是一楼距舞台约三分之二远,或二三楼和四楼的前排座位,且靠中为佳。真正离舞台最近的位置更容易细致观察演出者,但听到的声音其实难得平衡。愈是大编制的曲目,只要顶上无座位遮盖,就愈要往后往上坐,声音效果更好。

丰子恺《音乐与人生》

横跨文学、音乐、美术多界的丰子恺先生著述丰富,《音乐与人生》综合他多篇关于音乐的论著。其中,我们不难看到丰子恺身上复合多重身份的特点,他会谈及“艺术分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两大类。图画是空间艺术的代表,音乐是时间艺术的代表。故欲习音乐,必先整理时间的观念。描画的时候,不妨停一停笔,考虑一下”。何谓音乐?怎样记谱?如何歌唱?当年对这些问题的认知,而今读来,更有独特的时代韵味。

何谓音乐?

如何发出Do、Re、Mi、Fa四音

丰子恺谈音乐,没有一丝晦涩难懂,处处流露趣味。在一篇《各国音乐特征》中,细细点评亚、欧、美三洲的音乐特征。中国音乐理论精详,远胜西洋;日本音乐发轫于中国,但具备更浓厚的东洋特征,即更重旋律;印度音乐起步亦早,但因英国殖民,已基本英国化;中欧的德、法二国可笼统概括为:受意大利影响发达甚著、富变化而复杂、抒情同时又理智、力强又严肃;北欧则以俄罗斯、波西米亚、波兰等国为代表,因国力地势气候关系,音乐中总含着无限的忧愁与悲痛;南欧的意大利与西班牙是充满热情的南国音乐,意大利重旋律而西班牙重节奏;东欧的匈牙利则带着东方的旋律色彩;英国音乐差不多已失却古昔风而变成大陆风,只有苏格兰还保留一点特殊音乐。

不过,批评最犀利的大概是对于美国音乐:

美国是新造国,故特殊的音乐完全没有。强求其特征,只有美洲土人的民谣及黑人的歌。然而也无何等的特征可言。故美国,从音乐上看来完全是很幼稚的。惟可注意的,美国因为很有钱,故世界有名的歌手和演奏者,皆集于其地。美国人以此为夸。舍此以外,美国在音乐一无所长。连他们自己的民歌国歌都是他国人作的。例如Yankee Doodle(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首爱国歌曲)是德国人所作,Hail Columbia(注:爱国歌曲,曾竞争美国国歌)是英国人所作。

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

“门外汉”或许很难读懂乐理内容,但最容易懂的应该就是音乐史内容。《音乐欣赏十五讲》更偏重音乐史书写,作者从古典时期之前的两位作者帕勒斯特里那和蒙特威尔第写起,一路写到1900年世纪之交时代的音乐风格。

总体而言,书中因为以音乐家作为主线进行写作,因而偏属传统的知人论世型风格,即告诉读者音乐家的成长、生活背景,再加入数句对于音乐家某些作品的评点与想象。如果仅仅读完这本书来欣赏音乐,容易失于粗糙而不知细节。

例如,在评述巴赫的音乐时,作者言:

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指的是小小的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不知是不是巧合,这个德文的原意确实是解读巴赫的一把钥匙。

……

巴赫的音乐,初听会觉得有些平淡甚至单调,但只要听进去了,就会感受到它的那种无可替代的力量。这便是小溪那种平静却可以养心的力量,透明而没有污染的力量,细微却能够水滴石穿的渗透的力量。听巴赫的音乐,你的眼前永远流淌着静谧安详、清澈见底的小溪水。

但巴赫的音乐为何会让人感到平淡单调?又怎样通过音符组合给予人力量?此书适宜作为音乐史脉络梳理进行阅读,在真正品鉴过程中需要万分留意。

查尔斯·罗森《音乐与情感》

与前述三本相较,这本书具有更高的阅读难度,需要有初级的乐理知识和欣赏基础才能更多体悟其中所言。罗森的书中回答了一个我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音乐与我们的情感有什么关系?或者说,音乐如何唤起我们的情感?

在罗森之前,这一问题即有丰富的回答,主流学派是被称之为“主题理论”(Topic Theory)的分析方法。在主题理论看来,音乐欣赏的基础是索绪尔、皮尔士等语言学家构建的符号体系。音乐作为一个符号体系,每个符号都有它特定的联系,因而唤起我们的情感。例如,音乐中表达入场仪式、帝王气概、权威感甚至像耶稣的“受难脚步”都有一定的表达方式。要听懂音乐,首先要了解这些表达方式,对音乐的理解需要置于更广大的社会、时代、文化背景中理解。

罗森的立足点则与之有别,他更多地从乐谱中提炼情感,从音乐写作出发,将音乐联系情感的分析从乐谱的调性与和声关系上进行分析。一个就音乐论音乐,一个就背景论音乐,代表了当前分析音乐的两种重要学说。

说一千,道一万,对于音乐的欣赏实际上有很大程度来源于主观判断。不论是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分析路径,只当美好灵动的音乐入耳时,勾起自己最朴素的情感,那就是音乐想要表达的意义。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