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拨当红设计师牵手原·聚场:打造城市社群的小团“原”

鲁怡
2018-01-02 10:38

“城市愈大,就愈感到孤独。”

古老的拉丁谚语在今天的城市应验,一座座钢筋水泥的丛林拔地而起,提供诸如三房两厅的住宅单元,也歼灭了家与城市的过渡空间——胡同口支起的饭桌、弄堂间永远在炖着什么的煤气炉。人与人变得疏离。

作为小社区理念的践行先锋,东原集团广邀一大拨当红设计师,联手打造城市共享空间原·聚场,带领人们走出密闭空间。“打开盒子,发现生活的可能性”,在重庆首间原·聚场的启幕仪式,东原集团董事长罗韶颖一语中的。

基于对人居和社会发展未来趋势的研究,东原集团推出首个创新性研发的俱乐社区实践载体——原·聚场,通过这一物理空间搭建交流的平台与展示的舞台,重建基于现代邻里关系的理想国。

这一现代乌托邦式的理念和城市筑造的设计者们不谋而合,日本设计师青山周平、“地瓜社区”创建人周子书,各路当红设计师加入到这场理想社区的构建,携手东原地产,让家的温暖在城市中延伸——共享客厅、共享书房、共享剧院。

齐帆是专注城市尺度综合设计的独立事务所VARY DESIGN几里设计创始合伙人,他最喜欢的共享空间是纽约的Highline:“今天的高线公园就是一个真正意义放大版的共享空间,像一个催化剂又像一个孵化器,催生了很多具有未来想象力的城市空间与生活方式。城市和人都在这样的共享空间中交流,收获,成长。”

出于对共享空间的热爱,齐帆受邀设计位于成都的双马项目的原·聚场,在他看来,空间应该吸引人来主动参与和生长:“在原·聚场中,大家是一起和空间慢慢成长,空间也是跟着社群慢慢生长的,大家都在这个默契的架构下一起定义这个我们共同的居住交流空间。”

这个观点刚好和东原“业主自治”的初衷不谋而合,即形成社群,业主招朋引伴,自发运转下去,打造业主自助、自治氛围。

区别于业主会所,原·聚场不只提供活动场所,还配有专业的Y.O团队(Yuan Organization)长期运营,其中,Y.O团队除了原·聚场工作人员,更有很多东原业主一同参与其中——组织者不是主导者,社区里的人,左邻右里,他们才是真正的“发动机”,是这些“社邻”让社群活动持续运转。

青山周平:城市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就是城市

青山周平是一名胡同爱好者。

这位网红空间设计师拍摄了大量胡同生活照片,而他本人也租住在北京南锣鼓巷40平米的一间“陋室”。

在他的镜头下,胡同里遍布社群活动的公共空间,屋檐下的桌椅、夏夜里在路口吃晚饭的一家人,甚至光着上身的北京大爷。“如果出门去远的地方,他肯定也不会这么穿,在他看来,胡同像是家里的客厅,家的概念延伸到城市空间。”

城市被大刀阔斧地开发,传统居住形态被高楼大厦侵蚀,人们搬到更具私密性的单元住宅,却失去了传统胡同、弄堂这些共享居住领地。

“人是群居动物。”在6月23日原·聚场的揭幕仪式,青山周平发表“共享空间×未来家”演讲:“现在大家都越来越强调‘我’,失去了很多成为‘我们’的机会。而我设计的这个原·聚场就是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希望这个空间成为大家的第二个家,连接各个家庭。”

由他亲自操刀的原·聚场即是“城市空间”理念的体现。基地位于重庆东原·D7区项目,吧台、多功能厅、书塔、观影区被盛放在大小不一的“盒子”,高低起伏的地面营造出城市一般的层次感,同时兼具交通空间、活动空间以及休闲空间。

如今,这个“家和城市的连接点”已投入运营一百多天,书屋沿着螺旋状木楼梯向空中延伸,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在义务整理儿童绘本,他们身后的共享书塔来自社区捐赠,无人机玩家刘伯伯是最年长的捐赠者;落地窗边,仁旺刚刚陪怀孕的妻子散好步,各捧一杯西瓜汁坐着休息,旁边四点半课堂的小妹妹则刚收好一摊作业,踏着夕阳回家吃饭……

企业的责任与建筑师的情怀在此水乳交融,铺陈出人与人、人与生活的连接,打磨出拥有“我们”的生活。

周子书:空间自主体+知识交互性

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同样是位于长江边的武汉,周子书操刀设计的原·聚场被植入东原·启城的脉络里。

2014年,34岁的周子书正在英国著名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读他的第二个硕士,将地下空间的改造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在外漂泊的人,就好像今天在中国,有无数在他乡漂泊的人一样,我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向上发展的机会。”

聚焦蚁族人群的生活空间,媒体称“他让地下室温暖又明亮”,网友称看到他的作品时“感动得哭了”。2015年,周子书发起地下室改造实验项目——地瓜社区,改造社区里闲置的地下空间,使之成为新的社区共享文化空间,并激发起社区里新的邻里关系。

“当我听说东原也在研究未来社区生活方式,感到非常高兴。借此机会与东原分享地瓜的运营理念,并也试图去观察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居民生活态度,和东原探讨未来合作的可能。”

这一次,周子书走出地下室,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想象,以一栋二层建筑盛放社区的向往,运用设计来创造空间的灵活性、流动性与趣味性。“与其说关注社区,不如说是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周子书说,地下室是历史留下的空间,改造基于原有历史社区里的调和梳理;而原·聚场,则是面向未来的,在崭新先进的物理空间,铺展当下及未来的城市生活。

“在原·聚场项目中,我们试图创造一个开放的、共享的、复合功能的社区居民活动空间,而核心的关键词是:空间自主体+知识交互性。我们把每个居民个体理解为一个个流动的、充满智慧的自主体细胞,并基于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展开‘共享性知识’的分享,在空间中创造‘流动的集聚’的可能。”

设计方面,运用功能上动静穿插,空间上虚实叠加,以木、石、布等材质混搭出多功能厅、儿童教室、幼托区、女性共享客厅等社区空间,最终,诉诸原·聚场,周子书实现了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

2018年1月中旬,位于武汉东原·启城的华中首个原·聚场将迎来揭幕;1月底,华东首个原·聚场将亮相杭州未来科技城;3月,被称作保温瓶的昆明首个原·聚场亦将投入运营;5月,建成成都首个原·聚场。

随着原·聚场蔓延的脚步,居住社群与社交场景在一座座城市得到重构。在东原集团共享俱乐社区的引领下,未来的家应该不是一个简单的固定场所,而是由人和社群共同塑造出来的温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