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村非农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海皮/法学博士
2018-01-03 09:56
来源:澎湃新闻

新时代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是生态农业基础上的现代化。图为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东褚岛,晨光中,村民在晒海带。视觉中国 资料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位的要求。对乡村区域发展什么产业、如何推进产业发展,十九大报告着重强调了农业产业发展问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报告也要求发展其他产业,指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2017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对乡村产业发展也进一步提出了要求。

根据十九大精神,本文对乡村区域可以发展哪些二三产业或者说农村非农产业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供识者参考。

一、生态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成为重要产业

生态农业是针对“石油农业”、“化石农业”提出来的概念。传统农业也是生态农业,化石农业也是现代农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要发展的生态农业是现代生态农业,是在对以汽柴油为农机燃料、以化肥农药作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基本手段的现代农业加以改造,使之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新型生态农业、新型现代农业。

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针对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能源危机加剧、环境污染,开始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在我国,化石农业已经带来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河流、湖泊等水源及土壤的污染源多来自化石农业。新时代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是生态农业基础上的现代化现代生态农业应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所要实现的“产业兴旺”的核心和关键产业,应当以之最终消除农业面源污染,使农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者,而不再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必须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对我国现存传统农业和化石农业进行提升改造,使之成为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

为此,必须按照十九大的要求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为农业提供清洁能源、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生态修复产业应当成为一个重要产业。现阶段按照十九大“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首先应按照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对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加以修复,形成充分体现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新型自然生态。应当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等等,这需要政府财政以及尤其是社会资金的大量投入、长期投入,也将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为乡村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 2017年 12月 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我国将“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这表明,生态保护修复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产业已经势在必行。

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也可以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十九大报告要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明确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这将使农村人均环境整治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热门产业。

现阶段,由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比较恶劣。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规划管理,农户随便建房,居民住宅布局混乱,安全性差,缺乏文化含量。二是配套设施不完整,许多地方没有上下水系统,厕所条件差,生活污水随便排放。生活污水中油污和化学洗涤剂没有处理,加上畜禽粪便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导致臭水横流,污浊不堪。三是垃圾未经处理转运,随便乱扔,日积月累堆积如山臭不可闻。四是化肥农药随意使用、常常过量使用,使土壤和水源受到严重污染。五是废弃的秸秆柴草随便堆放、随便焚烧。

开展农村人均环境整治,首先要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解决大量人口外流导致的“空心村”问题,也为进入农村的外来人口创造机会。其次,建设高标准住宅,不仅基本生活设施要达到与城市居民大体同等的水平,特别是厨房、厕所设施应达到现代化水平,同时居民住宅在外观上应当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再也不可以千篇一律、千房一面了。再次,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把人居环境改造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生态保护修复一体规划推进。农村人均环境整治也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农村当地居民大量投入,也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年内成为乡村重要产业。

二、信息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农业农村经济也是实体经济,也要在这种深度融合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其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就应当是推进乡村区域的信息产业发展。

在现阶段,乡村信息产业的着力点应当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2016年4月22日,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其中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也作出了部署。培养农村网商、发展农产品以及乡村其他商品的电子商务,对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是生产和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有利于打通供求双方的信息壁垒,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提供前提条件;可以促进市场需求对生产经营行为的引导和调节,将消费者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偏好迅速传递到生产者那里,提高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并加以整合,促进生产者提高效率和能力;通过电子商务形成的农民合作社和各种形式的农民生产经营组织,是更加紧密、更加高效的组织,不仅对农村经济建设意义重大,对农村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电子商务让人们在乡村创业发展、取得成功,有利于引导农民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这是信息产业与农业农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意义所在。

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培养并大力宣传农产品网商的成功典型。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在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农民工、城市网商、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中培养农产品网商,开展农村网商培训,推动创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户、示范村。

其次,应加快推进农村互联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现阶段互联网、农村物流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是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原因。有关部门应尽快将互联网延伸到所有农村区域,以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同时,配套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物流、冷链、仓储、支付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产品分等分级、产品包装、物流配送、业务规范等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基础环境。还要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财政支持和金融服务。现阶段政府应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引导和推动城市电商企业到农村区域产业发展,对农民电商更要积极扶持。

除了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以及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文化等产品和服务的电子商务也一定要推向农村区域,形成与农产品电子商务配套的电子商务体系,让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与互联网全面、系统、深度融合,在全面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小康。

三、文化产业:讲好中国乡村故事

十九大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部署,尽管没有具体要求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但许多政策内容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报告要求“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十分重要,事实上还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亟待深度拓展的新领域、新空间。

中国广大的乡村,是中国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区域,有无尽的宝藏等待挖掘和开发利用。讲好中国乡村故事,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乡村区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把中国乡村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和经济利益。这一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多,有待挖掘和开发的空间极大。

人们通过种种富有创造性的策划和设计,可以从无到有地创造出一些产品乃至产业,把智慧变成财富,这种“无中生有”的经济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举例来说,电影导演张艺谋团队制作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及其“印象”系列作品就是一种类型。

《印象·刘三姐》演出地在广西桂林市阳朔县的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1.654平方公里的漓江水域是演出舞台,天空是幕布,周围12座山峰是背景画面。演出巧妙利用山峰屏障及回声,形成天然的立体声效果,配以五彩强光,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以演员人数超过 600人的庞大阵容和声势,展示出如梦如诗、亦真亦幻的艺术情景,构成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据报道,从2004年到2016年,《印象·刘三姐》演出累计5800多场,观众达1300余万人次。由于这一演出,阳朔县旅游人数从2003年的281.8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1170万人次,其中留宿人数从23.3万人次增加到430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44亿元增加到60.5亿元。《印象·刘三姐》开创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成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典范,之后张艺谋团队推出的《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作品也取得了成功。像丽江、西湖这样的自然风光秀美、地域文化厚重的地方很多,可以创作的文化创意产品也很多。

“少林寺经济”也是一个典型案例。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从此位于河南登封嵩山脚下的少林寺闻名世界,在少林寺周边开始形成“少林寺经济”。据报道,从 1974年至 1978年,少林寺游客总量才20万人,而自《少林寺》上映以后,每年都有上百万游客来到少林寺,1984年达到峰值 260万人,1990年代以后基本稳定在每年150万人次左右。2016年国庆黄金周7天,嵩山景区共计接待中外游客28万人次,其中少林景区接待游客24.5万人次。

今天回看,不妨这样理解,电影《少林寺》把源于中国乡村山野的人文故事,把一种独特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打造成了激动人心的传奇,激发了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的好奇和神往,从而也为当地民众打开了致富之门。

事实上,在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像少林寺这样的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可以说,中国大地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类似的人文和地理遗存,值得好好开掘。

四、体育产业:挖掘乡村体育的价值

在我国,乡村区域的体育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发展前景未可限量,可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与城市竞技体育不同,乡村体育更符合人类本性。乡村体育产业具有自然性,可以充分体现人类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本能。比如越野赛车、越野赛跑、越野竞走,沿河、环湖竞走赛跑,铁人三项、五项,等等。乡村体育具有文化性,可以充分体现乡村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比如民族特色体育比赛,像汉族的跳绳、踢毽子、拔河等,像蒙古族的摔跤、射箭、骑术,等;也具有趣味性。体现乡村特色文化的体育项目都带有趣味性,既比技能技艺,又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不仅乡村居民天然喜欢这些乡村体育活动,随着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许多人感受到了城市工业生产方式对人性的压抑,从而,乡村体育活动焕发人性、返回自然的特性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因而乡村体育形成为产业是完全可能的。

为此,地方政府应引导推动一些体育企业进入乡村区域定期举办相关体育赛事,并以现代体育理念改造乡村传统体育项目,使其精致化、标准化、程式化,从而具备举办大规模赛事的条件。

同时,学习借鉴国外举办的奔牛节、番茄节之类的竞技性娱乐活动的做法,打造出既具有趣味性、游戏性又有竞赛环节的品牌性中国特色乡村体育活动。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等,就具有打造成为像西班牙奔牛节那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乡村体育产业。

近年来在一些国家创新开发的“泥巴节”也是具有文化创意的乡村特色体育活动。灵感来自“回归土地”理念的“泥巴节”,最早于1969年在纽约北郊举办,现在在很多国家和我国很多地方都在举办。有的泥巴节设计了许多项目,比如泥地马拉松、泥地摔跤、泥巴速滑、泥浆皮划艇,还有泥巴小姐选美比赛、泥巴化装比赛、泥巴雕塑等。类似铁人五项的泥巴障碍赛,设立高额奖金,吸引大批年轻人从世界各地聚拢而来。类似泥巴节这样的乡村“创意体育”也是大有可为的。

此外,一些乡村地方的气候、海拔、地貌、水域等条件,可用于专业的体育训练,乡村地方可以与城市专业体育机构合作,把一些地方办成体育培训基地,以此带动乡村体育产业发展。

五、健康产业: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点放到乡村去

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发展健康产业,因为乡村区域是健康事业和产业的短板,国家推动健康产业在乡村中大力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健康产业包括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在我国乡村区域,发展健康产业可以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农村居民作为目标消费人群的健康产业。现阶段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主要布局在城市,乡村区域整体上落后于城市,由政府托底的基本卫生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由政府主办及社会提供的改善性、提高性的市场化健康服务资源也十分短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居民对健康产业的需求将日益强劲。一方面,乡村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将来会有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移居乡村,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机构必将也必须逐步布局到乡村中。现阶段,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要善于抓住机遇,可着力引进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与城市大医院合作的方式在县城和重点乡镇创办城市大医院的分院区,安排城市大医院的专家轮流到分院区工作。

同时,也可以着眼于引进城市医卫领域退休人才,特别是原籍在本县的城市退休名医,邀请他们回家乡发挥余热;也可以通过他们,经常邀请城市在职名医来到县乡医院会诊或短期工作。县乡政府可以邀请城市健康产业重点企业到乡村创办分支机构、扩大生产规模。比如制药企业、医疗器械以及其他耗材生产企业,如果它们不会污染环境,就可以引进到乡村区域。还有生产保健食品、功能性饮品、健康用品等传统保健品的企业,提供环保防疫、健康家居服务的企业,经营医药健康产品中转流通、专业物流配送服务的企业,等等,也都可以到乡村布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健康产业的产能从城市转向乡村,市场前景应当是十分令人乐观的。

二是以城市居民作为目标消费人群的健康产业项目。发展与体育、医疗相关的休闲、养生产业,最适宜的地域就是乡村。近些年来,中国北方的富裕人群多选择到海南、广西、云南一些地方养老或者过冬,许多俄国人也来到海南三亚。事实上中国广大乡村中宜居、养人的地方非常多,不仅四季如春的云南,全国各地的乡村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健康养生天堂。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地进入农村,绝大多数乡村都具备发展吸引城市居民的健康产业的条件。

六、养老产业:中国老龄化时代应该把养老产业的重点放在乡村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在现阶段,我国许多乡村还不太具备发展养老产业的条件,尚需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创造有利于发展乡村养老产业的条件。

养老事业是指政府提供的托底性养老服务,主要针对的是自身缺乏养老能力、需要救助的老人,也为需要公共服务的老年人提供一些基本的改善性服务。养老产业则是主要由社会机构提供的改善性、提高性养老服务,针对的是有一定收入水平、需求更高水平养老服务的人群。本文强调发展乡村养老产业,是因为城市工业快速发展,导致许多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空气污染严重,已不太适合发展养老产业,而不少地方的乡村地区凭借环境优势,已经吸引了大量城市人口,让人们看到了乡村养老产业发展的前景。

现阶段乡村养老产业发展可以从解决一些托底性的实际问题入手

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庞大,为这些老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十分强劲。2015年进行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总数大致为4063万,占老年人口比例的18.3%。按照国际标准即每三名失能老人配备一名护理员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300多万护理员。

就专业养老人才配备较为集中的养老机构而言,据《2016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5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在院老人 2147272人,其中日常生活依赖他人护理以及依赖设施帮助的两类老人合计636990人,按照上述国际标准,仅此部分老人至少需要 20余万专业护理人员。此外还有 1510282名自理老人,按照10比1的比例配置,至少需要15万专业护理人员。而养老机构年末专业技术技能人员仅195568人,养老专业人员缺口显著。

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无论城乡都需要公共服务、社会服务提供帮助。据调研,作为国企附属医院,云南省开远市小龙潭发电厂医院因为企业关停而面临生存危机,但了解到大量全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需要养老服务、临终关怀,这家医院开设了“临终关怀科”,为许多家庭送去了及时雨。

按照现阶段医院管理规定和医疗规范,医院在遇到病人病危、无法施救的时候,通常都会要求病人出院,家属只能把病人带回家中自行陪护,但往往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不能给予病人特别是年老失能病人以应有关怀,而且往往因老人常年生活无法自理而引发家庭矛盾。开远这家医院急病人及其家属之所急,收治失能病人入院直到辞世,给予专业关怀,令老人可以体面、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路程,同时令家属安心工作、正常生活。

这一新的社会服务方式十分具有推广的价值。但这样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布局在乡村区域、一部分县城和乡镇医院最为合理

第一,乡村的生态环境更适合养老。第二,乡村中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更需要帮助,事关完成脱贫攻坚的政治任务。第三,护理失能老人的护工最适合农村中老年妇女来担任。事实上,现阶段许多大城市医院里为失能老人服务的护工也就是这些人。她们多半受教育程度低,基本上是小学、顶多是初中文化,进城务工很难找到其他工作,但护理失能老人却十分适合她们。护理失能老人主要是需要耐心和爱心,并需要太多的专业技能,稍加培训即可胜任。

如果以医院“临终关怀科”的形式在县乡医院开办这样的养老机构,既可以更多吸纳当地中老年妇女作为护理人员,也可以降低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费用。在云南开远温馨家苑失能老人每张床位的费用与当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与大城市相比是很低的。

在现阶段,推动县乡医院开设类似开远市小龙潭发电厂医院临终关怀科这样的医养结合机构,还有一些制度性的障碍,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协调解决问题。

一是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允许和推动一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可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安排一部分医院,特别是在县城、一部分乡镇医院,开设类似“临终关怀科”这样的医养结合机构。

二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为进入“临终关怀科”的病人特别是失能老人提供特种医疗保障、给予报销一定比例费用的支持。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家庭,一旦遇到失能老人长期卧床的情况,迫切需要得到应有的关心和保障,社会保障部门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专门的保障和服务。

三是民政部门应当为进入“临终关怀科”的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托底保障。一部分失能老人及其家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承担起码的费用,民政部门应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专项政策,为困难群众提供托底保障。同时,对承担了社会服务职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也应当会同卫生计生等部门共同给予适当的支持,允许这些机构在提高服务标准和条件的前提下提高收费标准,以满足一部分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更高层次的需求。

四是发改、国土、财政、税务等等部门也应在立项、用地等方面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让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和病人提供社会服务的医养结合机构能够顺利建成、顺利开展服务工作。

七、旅游产业:优化升级乡村旅游

十九大报告提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这里需要优化升级的传统产业,应该包括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以本文之见,乡村旅游业应着重推动以下几类旅游的优化升级:

农业旅游。可以将某些特殊的农业生产过程设计成可观赏的场景让游客观看,像工业旅游那样。如将农田、农作物生长过程设计成为文化创意产品,将一些农业劳作过程设计为农业劳作体验游项目,等。

乡村人文旅游、科普旅游。乡村区域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发展人文旅游、科普旅游的资源极为丰富,可以设计出大量项目。比如,云南古滇国文化遗址分布在昆明的石寨山、李家山、金莲山等乡村区域,可以设计成古滇国青铜文化游线路。

凡拥有此类资源的地方和基层政府,可经常举办相关文化遗存的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开展科学研究,借助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开拓旅游线路,提升旅游质量,打造资源品牌。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本来可能只会吸引十分小众的学者专家前往考察,但因为对澄江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形成很大影响,帮助培养了三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两个中科院院士,澄江化石群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为将当地打造成为人文旅游景点奠定了基础。

发展乡村酒店业,提升民宿水平。现在许多地方已经开发了古村落、特色民居观光考察游项目,但不少地方的古村落民居的居住条件、卫生条件较差,很难让游客留宿。事实上,在绿水青山之间,将蕴涵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民居开发为酒店、发展乡村酒店业是完全可能的。

云南藏族企业家白玛多吉开发的松赞山居系列酒店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示范性。从1999年起,白玛多吉先后建成香格里拉绿谷、林卡、奔子栏、梅里、茨中、塔城等六家松赞系列山居酒店,都选在地处偏远但风景特别美的云南乡村山野,酒店外形都是藏族民居风格,内部装修都是五星级酒店水平。因为酒店选址、建筑风格和特色服务瞄准的是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需求,所以尽管松赞系列酒店房间售价万元但仍然顾客盈门。

类似体现特色民居风格的高档乡村酒店,可供业者发挥的空间极大,如安徽、江西、浙江等地乡村的徽派民居,云南哀牢山区傣族民居土掌房,云南古滇干栏式建筑,四川羌族碉楼、广东开平碉楼,福建永安土楼,内蒙的蒙古包,等等,都可以考虑建成为高档酒店。同时,即使是比较大众化的民宿,也应该力求提高民宅卫生条件、改善住宿环境体验,特别是改进厕所和厨房,以求达到城市居民能够接受的水平。

“舌尖上的乡村”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品尝美食的需求日益强烈,乡村餐饮业发展的前景越来越被人们看好和重视,以品尝美食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可望在许多地方成为重要产业。

现阶段乡村旅游中以“农家乐”来涵盖的乡村特色餐饮服务业还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但总体上层次还比较低,卫生条件较差,就餐环境也不太讲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推动乡村餐饮业经营者高标准建设就餐环境设施。

同时,可以邀请城市餐饮业专家到乡村中帮助提升乡村餐饮的水平和质量,打造品牌名菜。乡村中特色食材种类繁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特色品牌菜是完全可能的。现在城市中很多“吃货”一看到网上有人介绍什么地方有什么特色菜,常常不惜驾车几百公里前往品尝,乡村餐饮业者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相当多。

八、教育培训产业让乡村各类人才各得其所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还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这些任务主要是对政府提出的,也是对社会提出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乡村可以培育形成一个教育培训产业。

根据我国教育主要由政府所办的制度安排,同时也由城乡二元体制所决定,现阶段高等教育资源和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布局在大中城市,在乡村区域教育是薄弱环节。而我国乡村人口按户籍统计多于城市,虽然按常住人口统计乡村人口少于城市人口(2016年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 57.4%),城市也承担了一部分进城务工农村人口的职业培训,但乡村区域教育发展和劳动力培训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即使有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的支持,地方和基层政府还是难以承担乡村教育发展和劳动力培训的全部任务。这就为培育乡村教育培训产业留出了空间。

以本文之见,现阶段我国广大乡村区域发展教育培训产业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创办主要为参加高考的高中学生服务的中学。为实现十九大提出的让更多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在更多优质中学教育资源集中在城里的条件下,乡村区域可以另辟蹊径,创办市场化经营的中学。

这方面典型的成功案例是安徽的毛坦厂中学。毛坦厂中学虽然办在大别山深处乡村中,却是闻名于世的名校。2017年该校高考本科达线人数连续第四年突破万人大关。尽管毛坦厂中学因对学生管理极为严格,而被媒体称为“高考机器”,但一所中学能够每年培养一万名大学生,无论如何都是对社会、对学生家庭了不起的贡献。多年来,毛坦厂中学在校生达到 2.5万人,对复读生按学生自己本年度高考成绩分数与一本招生分数段相差多少收费,最少收费为2800元,最多收费4.8万元,学校收入非常可观。加上陪读的学生家长长年超过一万多人,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也是可观的。

现阶段类似毛坦厂中学的学校,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如河北省的衡水中学也是很成功的,而且该校已经在积极创办分校,尽管在浙江省受到了抵制,但也在许多地方深受欢迎。由于市场前景很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地区更多创办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这样的中学既是可能的,也更有必要。

二是创办更多更好的职业学校。尽管十九大要求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但毕竟仍然会有大量新增劳动力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并且事实上不可能也不必要让所有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因为有大量的新增人口本身不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性。按照正态分布的原理,更具备操作能力的人在总人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考虑到诸多现实国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着力办好职业学校,特别是在许多贫困且教育滞后的地区,像云南省一些“直过民族”(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的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是很难的,让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更早接受职业教育培训非常有必要。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许多地方的职业学校办得不够理想,对农村地区的孩子和家长都没有吸引力,以致于许多孩子更愿意直接出去打工,在企业接受培训。试想新增劳动力进入企业之前已经经过专业培训,不仅可以减少企业培训成本,更可以提高效率和效益。官办的职业学校办不好,正好是社会力量办学的机会。如果政府能够提供更宽松、更优惠的政策,有志于在乡村中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人士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十九大提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政府将更加重视、更多投入职业技能培训,乡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也一定会进入相关规划;另一方面,创办民营教育培训学校应该也会得到政府支持。

民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应当发挥自身体制机制比较灵活的优势,克服体制内职业学校片面追求学历文凭的缺点,力争在技能学习上取得实效,让学生真正掌握职业技能,从而出了校门就找到工作,凭本事取得较高收入。

三是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比如举办厨师培训班,培训川菜厨师,确保接受培训的人回去就能开一家川菜馆。

九、现代手工业让传统手工业焕发时代光彩

我国广大乡村中拥有大量从事各种手工业的能工巧匠,他们制造的各种手工业品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只是许多传统手工业有待于提升为“现代手工业”,即以现代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比如陶瓷制造,传统陶瓷制作工匠以木柴烧窑,不仅耗费木柴的成本很高,而且把握火候的难度也比较大,采用电炉烧制,不仅可以方便地保持和调节设计需要的温度,也更容易达到工艺设计效果,使陶瓷产品质量更优、釉色效果更加理想。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地方和基层政府应组织力量认真调查研究现有本地特色手工业的基础条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到乡村中研究指导本地特色手工业优化升级以及外地或国外特色手工业引进落地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乡村能够培育发展出一种现代手工业品生产基地,就有可能形成当地的一项支柱性产业。

十、农产品加工工业:把农产品潜在的附加值充分挖掘出来

农产品传统的销售方式就是“裸销”,越新鲜、越生猛、越快捷越好,因而往往价格不能体现价值。这对消费者是有利的,对生产者来说就吃亏了。经过加工,改变农产品的呈现方式,就可以实现其潜在的价值。

传统的工业化加工方式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比如把水果加工成果汁、罐头、酒,只要在质量和品牌打造上多下功夫,就可能获得数倍乃至上百倍的利润。地方和基层政府、企业家,仍有必要发展这种农产品加工工业。

现阶段最有效的“加工”是讲故事。比如一般橙子卖三五元一斤,而红塔集团前董事长、“中国烟王”褚时健出狱后开发的“褚橙”,一盒 5公斤可以卖到168元,合每斤16.8元。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褚橙”确实质量好,但不可否认,即将在2018年1月迎来九十周岁生日的褚时健本人出狱后再创业的励志传奇,大大有助于“褚橙”卖出好价钱。

这是一种农产品“加工”,并且是最有时代特色的加工。褚时健只有一个,褚橙是不可复制的,但农产品极为丰富的文化含义是可以挖掘的,不同农产品可以挖掘的附加值、可以讲的故事很多,在网络时代可以创造出惊人的价值。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传统农业要升级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应当是一个方向。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