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虎兵符与吴王铜矛,尽皆亮相湘博“春秋战国文物大展”

澎湃新闻记者肖永军 综合报道
2018-01-02 08:27
来源:澎湃新闻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跨越500余年,是中国社会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也是大发展、大融合的时期。鉴于该时期历史信息繁杂,展览从建构的复杂历史中,抽丝剥茧,确定主题,找准思路,湖南省博物馆新馆联合全国30家文博机构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大方面,介绍这个在德国著名学者雅斯贝斯口中的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东方,所发生的点滴故事。

12月28日,湖南省博新馆首个临展——“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博物馆一楼开幕,展览汇聚全国30家文博机构的240件/套文物精品,以大叙事的手法及更广阔的视野,深刻解读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大变革时期。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礼崩乐坏诸侯混战”、“革旧鼎新焕发生机”、“神技天工人性张力”、“思想绽放文化奠基”、华夏认同

展览海报
楚王孙诰编钟 河南博物院藏

本次展览,可谓件件精品。有调兵遣将的杜虎兵符”,有目前最大最重的先秦“金盏”,有古代贵族作为水陆交通运输通行证鄂君启错金铜车节还有来自中山国辟邪双翼错银铜神兽”。

杜虎兵符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杜虎兵符陕西历史博物馆藏,1973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此符铸于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时期,掌握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虎作走形,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有槽。虎身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

湖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王树金介绍说:“杜虎兵符外形是一只猛虎,虎代表勇猛,象征军队像猛虎一样威猛、迅捷。兵符为铜质,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在京师,左半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调兵时,由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后,军队即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

金盏、金漏勺 湖北省博物馆藏

金盏来自湖北省博物馆藏,铸于战国时期,盏:高 10.7厘米,口径 15.1厘米,重 2150克,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该金盏是目前所见最大最重的先秦金器,代表了这一时期贵金属工艺的成就与特点。其盖面和盏口铸有精细的云纹、勾连雷纹、蟠螭纹等。整器使用分铸法铸造而成,先将捉手、盖、身、足分别铸好,浇铸器身再合范成整体,与当时青铜器铸造方法相同,可见金银器制造受青铜文化影响很深。

湖南省博物馆科研办主任、研究员喻燕姣介绍该文物时说:“该金盏设计巧妙,是当时曾侯乙墓出土的仅有的5件金器中的一件。它的含金量为86%,含银量为14%,铸造于战国早期。它的出土,标志着中国金银器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鄂君启”错金铜车节 安徽博物院藏

“鄂君启”错金铜车节为战国时期青铜器物,1957年安徽省寿县城东丘家花园出土。铜节分舟节和车节两种,用时双方各持一半,合节验证无讹才发生效力,车节长29厘米,宽7.2厘米,厚0.7厘米,有错金铭文150字。铭文记载了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发给鄂君启舟节和车节的过程,并详细规定了鄂君启水路、陆路交通运输的路线、运载额、运输种类和纳税情况,是研究战国时楚国交通、政治、经济、地理和商业赋税制度的珍贵资料。

安徽省博物院馆员王育茜表示,该件文物是安徽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共出土了5件,目前有2件收藏于国家博物馆,3件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院。该文物采用错金工艺,器物表面金光闪闪,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免税通行证。

双翼错银铜神兽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双翼错银铜神兽来自河北省文物研究所,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中山国王璺墓。高24.6厘米,长40.5厘米,铸于战国时期。青铜铸造,错以银纹。兽首头顶两耳如桃,两耳中间有一角后弯,角尖前勾,角两侧卷毛环布。鼻如如意云钩,双目突出圆睁。阔口微张,长舌挺起,齿排若锯。似狮非狮的形象,致微致精的刻画,使神兽富丽而神秘。

喻燕姣说:“该件文物共出土了4件,是战国时期的一种陈设用品。它周身错银,纹饰光鲜亮丽,非常精美。它集多种猛兽造型于一身,反应了当时一种崇尚武力、崇尚强者的风气。”

展览现场

吴王夫差铜矛 湖北省博物馆藏

楚简《墨子》佚篇(8 枚)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3月28日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