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柳堂读书记︱一种罕见的清初诗选集

冬晖
2018-01-02 14:38
来源:澎湃新闻

明末,尤其是清初顺康两朝,流行着编纂同时代人诗歌选本的风气,现在流传下来的清初人选清初诗集,仍有数十种之多。由于其选辑者与作者基本同时,且往往与作者本人有所交游,文字就比较接近原稿,可以用来与本集对校,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而且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入选诗人并没有单行本诗集流传下来,而仅赖这些诗选存世,那么这选集就具有了更高的参考价值。

从清末开始,藏书家与学者就很重视清初人的诗选本,比如杨钟羲、王培孙、邓之诚、伦明、郑振铎等人都曾致力与此。但由于清初诗选集涉及时事,其中多有忌讳,文网渐密以后或被禁毁,或秘藏于家不敢示人,许多清初诗选本今天已经失传,即使幸存流传下来的也往往极为罕见难得,稀如星凤,成为天壤之间的秘籍了。旅美学者谢正光先生的专著《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列举并研究了数十种清初诗选,是这个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但仍有一些遗漏,比如谢先生书中未曾提及的清顺治刻本,就是这样一种比较重要而又极为罕见的清初诗选集,我曾翻阅一过,略作介绍如下。

《太仓十子诗选》目录

太仓十子诗叙

《太仓十子诗选》十卷,吴梅村选编,顺治十七年顾湄刻本。太仓十子也称娄东十子,是清初娄东诗派的中坚,成员为周肇、王揆、许旭、黄与坚、王撰、王昊、王抃、王曜升、顾湄、王摅,他们都是娄东诗派领袖吴伟业的朋友和弟子。娄东诗派是明末清初的重要诗人群体之一,与以钱谦益为首的虞山派和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派鼎足而三,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自清初以来二百余年,对娄东诗派的关注基本上集中于吴伟业一人,问题是,单独一人又何以成“派”呢?

吴伟业题跋

造成这种局面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吴伟业的成就的确高出其他诸人之上,向来为世所重,不愧是娄东派领袖人物。但“十子”也各有独到之处,不可忽视之。以此选本中的许旭“秋水集”为例,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张煌言率领大军北上抗清,一路直破定海、瓜州、镇江,直抵南京城下,声势浩大,全国震动。可惜最终未能攻占南京,后于七月底退兵。许旭有“己亥秋日感兴五首”即咏此事,于义军之先胜而后败,深致惋惜,弥为沉痛。篇幅有限,兹引其最后一首:“形胜金焦险莫当,江流屹时两相望。蒜山一鼓成遗恨,瓜步千年见战场。歌舞烟波迷旧路,楼台煨烬立斜阳。北来征雁遥空过,错认江南是异乡。”堪称诗史。

许旭“己亥秋日感兴五首”

又如十人之中的王昊,诗多感愤,善陈时事,兼善各体,成就尤高。其诗如《上元行》《登金山》《感秋八首》等均郁勃沉健,《鹿城吏》一首寓感于事,有老杜遗风。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称许他是“十子中尤铮铮有声者”,所言不虚。其他几人也各有特点,或慷慨悲歌,或记录时事,不管是从十人各自的诗歌艺术成就还是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上来看,十子都值得研究,不应漠视。

我想,导致“十子”被忽视的更直接的原因,还是长期以来他们的作品流传太少,世人无从着手。查一下收录比较广泛的《清人别集总目》就能发现,十人的诗集均极罕见。比如刻此书的顾湄,除了这个诗选本,只有南图藏有单行别集《违竽集》抄本两卷,王曜升诗集更是别无他本可求,只有这个选本存世。再查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全国也只有三馆藏有这个顺治刻诗选本,既然作品的文本如此罕见,也就可以理解为何研究者稀少了。

我最早留意到这个选本,是由于看到邓之诚先生的日记相关记载。邓先生数十年致力于收藏顺康集部,所得甚富且精,久为学林称道。但他1958年十月二十五日的日记曰:“阅王培孙书目,有今诗粹十五卷,西泠十子诗选十六卷,影抄汲古阁本太仓十子诗选十卷,俱极难得……”按,由此可知,著名学者藏书家王培孙的藏本也仅是一个影抄本,而且邓之诚先生亦肯定未见顺治原本,因此书版刻风格虽然与汲古阁很相似,却并非汲古阁刻本,而是顾湄所刻。且邓先生此前在1952年十月七日的日记中也写到自己欲买《太仓十子诗选》,但却只得到一个“新印本”(即民国排印本),并为之作一跋。

寒斋所藏此书数年前得于沪上。栏线清晰,字口锐利,为顺治刻最初印本无疑。正文字体略扁方,与同时期的汲古阁刻本风格极为相似。清初江南地区有一批书都是类似的样式,如顺治十四年苏州顾有孝编刻的《唐诗英华》,康熙时苏州天禄阁刻本《唐诗正》等,可能是出于同一批写工和刻工之手。

书中藏印累累,有“国桢藏书”、“谢刚主读书记”、“周绍良读书记”、“面城精舍”等,知曾为罗振玉、谢国桢、周绍良等名家递藏,流传有绪。谢国桢先生曾选其所藏部分野史笔记,编为“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书”影印出版,颇为学界和藏家重视。我想他如果再编一部“瓜蒂庵藏明清善本集部丛书”,此书大概也有资格入选。

谢国桢藏书印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