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汉松:阅读不是风花雪月,是一场战争

澎湃新闻记者 沈河西
2018-01-01 18:03
来源:澎湃新闻

青年学者但汉松的文学评论随笔集《以读攻读》近期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英文标题是“A Reader in Combat”,即一个战斗中的读者。从这个标题其实可以看出,这基本代表了这本书以及但汉松自己的文学阅读观:阅读是一场战斗,而读者就像一个战士。

具体怎么理解这一文学阅读观?12月30下午,但汉松与作家小白、翻译家黄昱宁做客思南读书会,读书会的题目叫“冒险的阅读”,在这场对谈中,我们就能理解何为冒险的阅读。

用读《甄嬛传》的速度读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对谈伊始,但汉松就交代了为什么要给这本新书起名为“以读攻读”,他希望用这四个字代表自己对文学阅读的看法。在但汉松看来,长久以来我们都混淆了什么是文学阅读,什么是非文学阅读。“用读《甄嬛传》的速度读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不是你在晃动的地铁和咖啡厅可以看的,是需要你有一个非常合适的灵魂状态才可以进入这个文本,这个过程很复杂也很艰苦,也愿意把它比喻成一次战斗。”

关于阅读是一场战斗,作家小白认为,今天好的文学阅读是读者和作者间的搏斗,要把作者没有告诉你的、不想告诉你的东西都挖出来。 “我们可能更需要跟作者搏斗,把作者真正的东西挖掘出来,因为没有一个作者在他的书里面完全讲了真话的,一定会有逃避不想讲的甚至讲反话的,需要用压榨精神去阅读,把作品当中更深层次的东西压榨、提炼出来。用这种方式去阅读可能让你少走一些弯路。”

而在解释为什么阅读是一场战争时,但汉松进一步说道,最重要的一点是文学阅读不是风花雪月:会有死亡,会有伤亡,有时候会被杀得片甲不存。但汉松提醒读者注意阅读的危险性。然而文学阅读不是魔法,也不是幻术,如何具有危险性?但汉松援引石黑一雄的诺贝尔奖受奖词,即他的小说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好的文学阅读,就是告诉你,在你表面自我良好,觉得在这个城市已经站稳脚跟,觉得你的生活已经无懈可击,你的人生已经意气风发的时候,突然你会发现其实你是靠自欺在活着,生活并不是你想的那样。这种自我欺骗,一旦在阅读当中被作者揭露出来之后,你会猛然发现自己站在深渊绝境中。”

进而,但汉松又以美国学者伊恩·P. 瓦特的《小说的兴起》中关于现代小说和资产阶级革命关系的例子进行了详细说明。“可能因为18世纪末19世纪出现的小说形式,资产阶级革命才成为可能。从那个时代开始,小说阅读和以前罗曼蒂克传奇的阅读最大的区别就是会告诉你人心里在想什么,对人主观主体性的描摹和揭示,很多人那时候就谴责小说,说小说让很多原来安守妇道的女人天天陷入幻想当中。小说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知道人内心有这么多维度和幽微的地方。所以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才会兴起,小说是有助推的作用,小说的危险在这个地方是可以体现的。”

但汉松(中)与作家小白(左)、翻译家黄昱宁(右)

要特别提防10万+的作者,他们在滥用读者的阅读习惯

通过阅读小说,读者可以找到一种方式来定义自己的某种情绪、感情、荷尔蒙等等,从而产生某种“这个人物写的就是我”的共鸣,然而在但汉松和小白看来,这里面也可能是有陷阱的,很可能你的情绪是被小说作者预先设定好的,是程序的一部分。

小白提到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个五角大楼高级研究局前些年专门在做一个讲故事的项目,收集恐怖主义或各种犯罪的故事,甚至收集了惊悚小说或者犯罪小说,招几百个志愿者分组,在他们头上插了各种电极关注他们头上多巴胺等等的分泌。“他们希望找到一种方式,我讲什么故事,可以让你头脑当中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我能够把你头脑中这种生物性能那种冲动、忧伤、激动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你当时产生的冲动定义,然后你有了这个定义就会影响你的行动。”

因此,小白感叹说,我们已经发展到用讲小说的方法可以来驱动一个人的行动的地步了。也因此,在小白看来,反过来说,我们学会如何读小说,学会如何读解、分析、叙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最简单的例子,你网上看到一个故事,马上就激动点赞转发了,那实际上说明你没有读解分析的能力。你一旦成为一个老练的读者,能够分析,以读攻读,不会马上有了这样的一条消息就采取行动了。你会根据更深入的阅读分析这个事情的可能性,可行性。阅读不仅仅是今天在这里回家读一本书的事情,这是一种实践能力。”

但汉松提醒我们,阅读其实不仅仅是读故事,高级文学阅读还包括对阅读行为本身的阅读。具体而言就是,在阅读过程当中要有反省,为什么我在读开头的时候,多巴胺的分泌状态是这样的。“因为它可以通过固定叙事程式调动一个人脑区的反应。这样脑区反应一旦被大的掌握叙述资源的人控制,他可以通过阅读行为操纵公众,这种操纵是危险的。我们有下意识地反应说,读了这个故事,这个人就是我,我就激动了,会转发。别人会滥用你的感同身受,滥用你读者的反应。”

对此,但汉松也特别强调要对那些10万+微信文的作者提高警惕,因为他们一定非常明晰叙事的程序,用什么开头,用什么表情符号,一定可以勾引读者读下去,转发朋友圈到十万+,这样会滥用我们的阅读习惯。而阅读不仅仅是满足一种习惯,还要不断打破自我习惯和自我幻象。

《芳华》里的何小萍就是雷锋的反面

如何“以读攻读”,有没有什么具体的阅读方法?在《以读攻读》一书中,收录了但汉松于2007年电影《色|戒》刚上映时发表的文章,里面他对于电影中床戏之必要有很精彩独到的解读,从这篇文章出发,但汉松谈到一种读解电影的方法,就是把读小说的很多经验搬过去,我们可以想象镜头运用有没有言外之意。这样的过程会让我们的观影很有智力犒赏的味道。

但汉松以最近热映的电影《芳华》为例,面对关于这个电影把文工团拍得太丑和太美的两极化评论,但汉松提醒我们注意,很多人没有把它当成一个文学的电影来看。他指出一个重要事实,严歌苓创作这个小说的时候,其实是冯小刚约他写的,是冯小刚定制作品。而在冯小刚的镜头里面,你会发现里面很多镜头的运用,颜色的选择都有象征意味。

但汉松举了一个例子,女主角何小萍最大的问题就是她经常出汗有难闻的味道,大家都不喜欢她。“其实味道本身也具有一种文学的象征性,因为冯小刚在这个地方想告诉我们,何小萍正好就是雷锋的反面,一个是有最完美的人格,另外一个是发出异样味道的“社会贱民”。正好是两极,这种象征性正好形式对比,她身上发出不好闻的味道,本身贯穿了全部电影。”

进而,但汉松对后面越战时何小萍在尸体面前呕吐的场景进行了分析:她痛哭流涕了,说我不是嫌弃他们。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曾经因为我的身体发出异样的味道,让所有人都嫌弃我。可是当这些当兵的人在战场上被烧焦,尸体发出的浓厚的尸臭味出来的时候,我作为一个贱民,我不应该歧视他们,我应该最有共情关系的,可是我居然呕吐了,居然因为他们的气味呕吐了,她陷入到一种深深自责当中。你会发现身体发出异样的气味已经是一个明确的文学隐喻了,后来战争又重新打响的时候,她奋不顾身地扑到浑身烧烂伤兵尸体上的时候,你会看到两种身体的异味合二为一。

    校对:余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