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关系龃龉的背后:德式执念、不平衡与优越感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黄萌萌
2017-12-30 14:07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来,中德关系再现波折。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中德两国政府去年6月商定建立网络安全磋商机制,但由于中方缺少对话诚意,双方迄未举行相关对话。中国外交部方言人华春莹做出有力回击,直指该言论颠倒黑白。一场由网络安全对话引起的外交龃龉实际上是德国政界、经济界与社会蕴藏已久的对于中国经济力量与国际政治地位提升的“德式执念”与“不平衡”心理作祟。

保护数据的执念

首先,网络安全问题是中德关系中的痼疾。德国各界对于数据保护有着近似疯狂的执着追求。德国企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出于对于商业数据泄漏以及知识产权流失的担心,大多倾向于使用德国本部公司的虚拟私人网络(VPN),连接企业端对端的私人网络通讯。德国工商界不断要求中国为其发放VPN许可。德国社会不仅对中国社交媒体与网络安全疑虑重重,对于美国Facebook以及Whatsapp等社交媒体的信息安全也是多有批评。四年前美国安全部门的“监听们”事件曾令德美政治关系陷入低谷,跨大西洋政治伙伴之间的信任遭受严重冲击。

然而, 正是德国对于“数据保护”以及“网络安全”的过度执念,导致德国在“工业4.0”以及“数字经济”领域即使手握先进技术,但在社会实践层面过于保守。为此,德国社会智能化以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远不如中国城市地区,关于“工业4.0”带来的数据保护、知识产权与就业影响的社会争论喋喋不休。

对中国投资的不适应

其次,德国关键技术是其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的重要保证,中国投资激增与技术竞争令德国无所适从。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通过建立合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德国成为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欧洲国家,中德经贸关系蓬勃发展。

但2016年以来,中欧以及中德之间投资与贸易的方向却发生逆转,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对德投资与并购在短期内迅速赶超德国与欧盟对华投资。安永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在德并购额从2015年的12亿欧元激增至110亿欧元,是德国在华并购额的三倍之多,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对德国投资项目最多的国家。从2013年开始,德国一直是中企最为青睐的投资目的地,中国对德投资比例占据对欧投资的三至四成。

诚然,2016年中国投资在德国创造的就业岗位是欧洲之最,但德国政界与工商界更多地是展现出对于中企并购获得关键技术与知识产权的担忧,其在华代表处通过驻华德国与欧盟商会等中间渠道将其意愿不断反映至德国政界,特别是驻华使馆。2017年3月,欧盟商会集结各界人士对《中国制造2025》对欧洲企业的影响展开辩论,报告将中国创新政策解读为在高科技与战略领域优先中方企业的战略,抱怨欧企在华市场环境恶化,不断要求中国放开限制投资领域,允许欧洲公司建立独资企业,而不再满足于合资企业模式。近期,在德、法等国倡议下,欧盟加强对外国投资审查的趋势愈发明显。可以预见,德国与中国将在“市场开放”等问题上进行激烈博弈。

心态失衡与优越感

最后,德国面对中国经济崛起心态日渐失衡。德国尽力维护美欧主导的国际规则与标准,其优越感导致评判他者成为日常。自中国推进“一带一路”与“16+1”合作以来,德国对于中国倡议的政策反应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加矛盾。既看到中国投资为欧洲与欧亚沿线国家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也担忧中国借助经济力量形成政治杠杆,挑战长期由美欧主导的国际规则与标准,并在欧盟内寻得中国利益代言人。

作为创始成员国的德国曾不顾美国反对大力支持由中国发起的亚投行,是亚洲区外的最大股东。德国财长朔伊布勒在2015年说:“我们希望为新银行贡献德国在国际金融机构长期以来积攒的经验,并通过较高的国际标准促使其赢得国际声誉”。但与此同时,也没有哪个欧盟国家像德国那样公开指责中国对欧盟事务施加影响。德国驻华大使也曾妄评中国通过与中东欧合作干预欧盟内务,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以中国项目为中心的中国特色全球化模式。近五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成果颇丰。德国等欧盟大国担忧中国不仅输出技术、产能与资本,同时还向中东欧输出中国模式的标准与规则,削弱欧盟对于“新成员国”约束力。

然而,欧盟东、西与南、北成员国之间的矛盾是欧盟成立之初业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涉及经济与财政政策、就业市场政策、新老成员国的认同差异等问题。近年来的各种危机激化了欧盟内部分歧,这亟需欧盟进行自身改革以推进一体化事业,将“分裂欧洲”的责任推卸给中国不仅不公,也无济于事。

德国向来实施以“利益为导向,与价值观相连”的外交政策。德国政界人士在发表各种批评言论之余,总不忘强调中德经贸关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德双方利益和价值理念的差异,中德之间出现的某些矛盾是难以避免的。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倡议与创新政策致力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促进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这必将与德国制造业与关键技术形成竞争。

在可预见的将来,德国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较为矛盾的心理或将持续。但是,竞争与合作并存,在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层面,中德双方具有较强共识,且均不看好权力的零和博弈和追求绝对经济利益的外交手段。中德政界、商界与学术机构加强沟通与理解、寻求共识才是化解矛盾之策。

(作者为2017~2018德国总理奖学金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中德合作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