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望︱中俄关系:走出俄乌冲突的迷雾(下)

赵华胜/中国论坛特约专家
2022-08-02 14:20
来源:澎湃新闻

中俄关系在中国的战略格局中居于特别地位。不管喜欢不喜欢或承认不承认,大国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客观存在,它对国际格局具有最大的塑造作用。

在大国关系的构成中,中俄美欧印以及日本是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可形成多个三边或四边互动关系,乃至五边或六边框架。不过,在所有的大国中,中俄美关系无疑最为突出。中国、俄罗斯、美国是当今国际政治中三个最具独立性的支点,欧洲和日本仍有一定的依附性,印度虽奉行独立外交,但它更多是被拉拢的对象,尚不足以成其为独立的中心。

中俄美关系以冷战时期的“大三角”最为知名。大三角的核心含义是三大国均相互对立,其中苏联均被中美看作是最主要威胁,中美为应对头号目标,实施和解,并联手对抗苏联,从而使战略态势发生有利于中美而不利于苏联的重大改变。

通常认为,中美俄大三角已经一去不复返。确实,与冷战时期一模一样的大三角不会再现,但这不意味着大三角的形态不会重返。纵横捭阖、合纵连横在国家关系中古已有之,至今不绝如缕,中美苏大三角不过是其一种表现,但不是国家关系的例外形式。换句话说,大三角作为大国关系的常态而非例外形式,是可能重复的,问题只在于是否具备其产生的条件,如果条件具备,则新大三角的再现不是毫无根据的想象。

当然,大三角的形式可以重复,但具体内容不会相同。如新大三角出现,它的敌对性质、对立程度、影响范围都会比冷战时的大三角弱,或许可称之为弱化版的大三角。

新大三角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中俄美相互对立。中国无意于传统的地缘政治游戏,既不准备与俄罗斯结盟,也不希望与美国对抗,但在美国已把中国作为最主要战略对手的情况下,如果中俄关系逆转,则三国相互对立的条件齐备,新三角关系就有可能出现。

在新的三角关系中,中俄的角色和位置发生变化,中美是最强的两极,俄罗斯是相对较弱的一方,中美是对立的主角,俄罗斯游弋在两者之间。考虑到中俄特别的政治地理条件、复杂的边界和历史问题、急剧拉大的国力差距、中国在中亚和高加索等地区影响的快速增长等等,在两国关系走向负面时,俄罗斯更易于把中国作为主要压力来源。这样,就会出现美俄都视中国为主要战略挑战的情形。当然,这是一种最坏的假设,但如果把中俄关系搞糟,则无疑是为这种假设变为现实创造条件。

从长远来说,中国需要未雨绸缪,其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保持中俄关系的友好与合作,这是最有利也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如此,即使出现中美两极对峙——当然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出现,俄罗斯或许选择居中角色,左右逢源,但只要不站到美国一边,对中国来说就是战略成功。现在俄罗斯与美欧尖锐对立,看不到双边关系根本改观的可能,但现今世界变化快速,“黑天鹅”频出,一俟时过境迁,国际环境也会为之一变。唯有兼顾局部和全局、短期和长期,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中俄关系一旦由好变坏,那它就会真正成为中国外交的负资产,俄罗斯对中国将从“资源”变成“问题”,一正一反,得失巨大。中国在国际上将失去最大的战略伙伴,中俄共同参与的重要地区机制将趋于涣散,如上合组织和金砖集团,中国北部的边界安全稳定将重新成为中国的担忧,中俄两国相互战略安全保障措施将不再牢固,中亚等地区将从两国的合作之地变为竞争对象,历史问题将旧账再起,刺激两国民众的相互恶感。尤为重要的是。两国关系一旦沉下去,要再恢复就谈何容易了。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中俄关系时好时坏,经常是大起大落,没有过保持长期友好稳定的记录。从1996年两国宣布为战略伙伴算起,现在的友好关系已经26年,这在中俄400年历史中绝无仅有,是持续时间最长的。

这一结果来自于两国对过去痛苦教训的总结。中俄/苏关系在1950年代曾热极一时,但在1960年代却快速变友为敌,直至发生边界军事冲突,濒临全面战争的边缘。两国用了25年直到1989年才使关系恢复正常,又用了7年到1996年才将两国关系提高到战略合作水平。

有句话说,没有什么比信任建立起来更困难,而毁掉起来更容易。中俄友好关系来之极为不易,但要毁掉它却非常简单,只需一个谴责声明和加入对俄制裁,中俄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友好与信任的基础就会坍塌。

俄乌冲突后,一些原本虽近西方但与俄罗斯也保持正常甚至是友好关系的国家被俄列入“不友好国家”名单,双边关系发生性质的变化,可知这不是凭空虚构。如果中国进入这个名单,俄罗斯的感受甚至会比美欧对它的打击更加锐利,它会把中国的行为看作是背后一刀,并将长期留在其记忆中,两国关系要恢复到原有水平将需要多年时间。根据对中俄两国政治心理的理解,这不是夸张。当然,这不是说因对这个因素的顾忌中国要自缚手脚,而是因为这样做不符合中国自主的判断和利益。    

中国和西方与俄罗斯的关系有很大不同,俄乌冲突只是使西方与俄罗斯的关系从坏变得更坏,双边关系是同向程度的加深而不是性质的改变,而中俄关系如果逆转,它们的关系将是从好变坏,性质改变。这将是以26年的战略伙伴关系为代价,1950-1960年代中俄关系的不幸历史将在一定程度上重演。相对来说,中俄关系更易受损。美欧与俄罗斯本来就不是朋友,相互期望值低,双边关系的修复相对容易,而中俄是友好国家,两国关系变坏后修复起来将困难得多。这并非不正常,峣峣者易折,这是自然的道理。

也许有人会认为,即使中国站到西方一边,中俄关系也不至于严重损坏。或许存在这种可能,但国家关系承受不起这种轻率而且没有意义的试验。

保持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的利益,也有助于国际和地区稳定。在欧洲与俄罗斯已经处于激烈的对抗的情况下,中俄关系的恶化将使整个欧亚大陆陷入动荡和不确定状态之中。良好的中俄关系至少可以保证半个欧亚大陆的基本稳定,也使半个欧亚大陆保持着正常的秩序。这符合中国的安全和经济利益。

中国采取不结盟政策,不主张与美欧对抗,不希望形成两大集团,不追求摧毁国际秩序,中国的政策和思想也会体现在中俄关系中,并影响到中俄关系,因此,中俄合作不会加剧国际秩序崩溃,不会强化与美欧的对抗,不会加深国际社会的分裂。

特别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保持合作关系不意味着支持对方的所有行为和政策,这本也是国家关系的自然之理。就俄乌冲突而言,保持中俄合作不意味着支持俄罗斯的所有行为和政策。中国没有支持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没有承认克里米亚、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独立,主张保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已经清楚地表达了中国政策的含义。

把保持中俄关系视为支持俄对乌军事行动,或者认为不赞成俄的政策就应站到俄罗斯的对立面,这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思维。即使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说,它的效果也只会更差,不会更好。友好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渠道,在保持友好的条件下,中国能够更容易地与俄罗斯沟通,向俄罗斯提出建议,也更有可能居间调停,而在两国关系转冷的情况下,中国与俄罗斯的沟通将变得困难。美国发动的战争也经常招致它一些欧洲盟友的啧言,但这并没有上升到它们的国家关系上。

保持中俄关系不是对俄罗斯搞“例外”,它适用于中国所有的双边关系,也就是说同其他国家的关系也应如此,同时,保持中俄关系不是针对西方,不意味着不与美欧发展关系。面对各种挑战,也要努力保持和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应是对待国家关系的基本政策。事实上,中国也是这么做的。当年美国以虚假的理由发动伊拉克战争,甚至连“历史经纬”也没有,中国并未因此叫停与美国的关系,而这也不意味着支持美国发动战争。如今美国对中国实施遏制和制裁,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步步紧逼,欧洲则追随于美国之后,即使如此,中国仍希望改善与美欧的关系,尽量使双边关系回到正常。俄罗斯并未侵害中国的核心利益,那为什么要把一个友好的关系主动去毁掉呢?毁掉之后必然要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修复,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

赵华胜,系中国论坛特约专家。

    责任编辑:单雪菱
    图片编辑:陈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