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青年教师:再看起点,那段历史会更有意义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周航
2017-12-19 20:25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12月19日,星期二,晴。

冬日暖阳,上海兴业路上,金色的梧桐树叶随风摇曳。上午9时45分许,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党员教师们迈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大厅,第一件事就是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老师们的参观热情很高,在车上已经开始讨论当年那段历史的各种细节。”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分党委书记刘金华说,当日上午8时30分,该系三十多名党员教师一起从复旦大学校门口乘车来此。

2017年12月19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分党委集体参观一大会址,在党旗前重温誓言。本文均为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供图

刘金华说,去年暑假曾带孩子来过一次一大会址。和当时更多地回顾党的历史不同,这次带队组织活动前来,她多了一份使命感,“组织这次活动,也是希望大家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为我们历史学科成为国际一流学科而努力奋斗。”

活动发起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杨煜达也积极报名参加。他说,之前支部组织参观一大会址,自己因为出差错过了,这次一定要补上遗憾。

和普通参观者不同,作为历史学者,杨煜达非常熟悉中共建党历史,但置身于纪念馆现场,看着创党初期的简陋条件,他也很有感触,并且再次思考起那个问题:中共是如何飞速壮大的?

“1921年的时候,普通人肯定想不到,这么小的组织,会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世界第一大政党,并且领导中国从贫穷落后中走出来,”他说,“这个转变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党派组织林立,但大多旋生旋灭,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太多的影响。”他感慨,中共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其思想深度契合中国社会的土壤,“可以说是历史的选择,中国人民的选择。”

复旦青年教师许明杰则坦言,对于中共创党历史的部分细节,他此前并非完全熟悉,譬如与会的13个代表,其中一些自己比较熟悉,但还有几位则印象模糊,参观补上了这块知识短板。

从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回国,许明杰去年初加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参观中,这名年轻的党员教师对中共的历史使命有了更深理解,感受到了一种新的气象。

“就好像跑马拉松,这些仁人志士抛头颅、撒热血,跑完了第一个阶段,但距离理想还有漫长的距离,”他说,“但我们距离一百年目标,越来越近了,再看起点,那段历史会显得更有意义。”

这名专攻世界史的学者也表示,放在全世界范围看,中国的发展也相当了不起,“整体上这个国家在蒸蒸日上,距离我们的中国梦越来越近。”

2017年12月19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分党委在一大会址前留影。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