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产业转型促长春经济走出双8曲线

澎湃新闻记者 康宇 发自吉林长春
2017-12-19 07:35
来源:澎湃新闻
今年前三季度,长春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居东北4个副省级城市之首。澎湃新闻记者 赖鑫琳 摄 编辑 王佳晨(04:21)
这一年来,张晓彤非常忙,每周一到周五在吉林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工作,周五晚上搭乘飞机回到上海的家里,周日晚上再从上海飞回长春。

“我被迫飞成了航空公司的白金卡会员。”张晓彤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笑言。

刚过50岁的张晓彤是长春国际陆港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长春国际陆港发展有限公司位于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内,以运营东北地区出口密度最大的中欧班列“长满欧”(起于长春,经满洲里口岸出境,终到德国施瓦茨海德,目前已实现对欧洲6个国家18个铁路站点的覆盖)为核心业务。

张晓彤的繁忙背后,是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的快速发展。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位于长春市东北部,于201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我国第19个综合保税区,也是吉林省唯一的综合保税区。

2017年11月30日,吉林长春,空中鸟瞰兴隆综合保税区。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赖鑫琳 图

澎湃新闻从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了解到,2016年,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策功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各项业务快速增长。2016年全年实现报关单10545票,货值6.65亿美元;跨境电商实现出口3000万票,货值1亿美元,票数和货值分别是2015年的3倍和2倍。

而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的快速发展,只是长春谋求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去年,长春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等多个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文件,在坚持改造提升支柱产业的同时,又积极推动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使之逐渐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在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增速相对放缓、轨道客车产业增长不及预期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长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100亿元,同比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300亿元,同比增长8.3%。

这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努力通过一条稳中有升、加速向上的“双8”曲线获得呈现:今年前三季度,长春市GDP完成4262.9亿元,同比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37.5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居东北4个副省级城市之首,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同步提升。

“打破独大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北方汽车城”曾是吉林长春的一个标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汽打个喷嚏,长春就会感冒。”

“这句话一点没有夸张,以前一汽集团的发展对长春整体工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长春市工信局副局长勾兴涛向澎湃新闻介绍,汽车产业曾长期“一业独大”,一汽集团更是行业标杆。

勾兴涛提供了一组数据,汽车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从2007年的71.1%调整到2016年的57.9%,下降13.2个百分点,其中,一汽集团产值占比由58%调整至42.6%,下降15.4个百分点。

2017年12月2日,吉林长春,工人在一汽制造车间内作业。

一项数据显示,长春市人口的78%以上都直接从事与汽车行业有关系的工作,而还有一大部分人从事着汽车延伸行业的工作。而长春市主城区人口才240万,一汽集团对这个城市的影响已经深入毛细血管。

“但随着整个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我们逐渐意识到一汽集团‘一支独大’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相对单一,对长春市整个工业发展是不利的。”勾兴涛说,从某种程度上,这导致长春经济的持续发展动力和抗风险能力都令人忧心。

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君正在中共长春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体会议报告中也提出,“着力改变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二人转’产业体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不断加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推动传统产业品牌化和支柱产业高端化,长春开始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破汽车产业“一柱擎天”的格局,积极构建“3+6”产业体系,即传统优势产业加速升级,汽车、轨道客车、农产品加工三大制造业齐头并进。积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及医药、光电信息、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大数据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调整主要体现在通过投资引导,引领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投资,以及不断优化汽车产业内部自身的结构发展问题,来改变一汽‘一支独大’的问题。当然,改变不是说让一汽不发展了,而是推动其向高端化发展,最近几年一汽集团有几个大项目相继落地,前景不错。这种调整是让老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重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企业发展内涵也要有所改变,这样才能把企业投资热点从传统产业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勾兴涛说。

勾兴涛认为,经过这几年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春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进入一个“爆发期”。

今年前10个月,长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超过规上工业3.1个百分点,完成投资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7.8个百分点,比重达到45.9%。

2017年12月2日,位于吉林长春市郊的一处停车场,这里停放的都是一汽待售的新产汽车。

“科技创新型企业迎来发展春天”

长春正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

到长春市高新北区走访,时刻能感受到这种“智造”的热度。

在长春市高新北区雅安路1588号,一家占地不到8000平方米的工厂看上去并不夺目,拥有的员工也仅有120多名,却在酝酿着数亿元的产值。

这家工厂是吉林省永利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投建的一处厂区。“去年年初开工建设,当年就实现达产,发展速度比我预想的还要快。”该公司总经理孙尚勇介绍说。

孙尚勇是地道的长春人,毕业于吉林大学。建厂区之初,他也想过,可能到南方去做,环境会更好,而且市场规模也更大,但最终还是觉得应该留在长春,回报家乡。

“实际上后来我们考察也发现,长春的基础条件很好,而且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包括帮助企业对接市场,引进培养人才,给予项目资金支持等,我觉得没理由做不好。”孙尚勇对澎湃新闻说。

仅去年,这间工厂就创造了近4000万元产值,今年依靠研发的两款激光器,可创造出的产值预计将达到7500万元。

“我们还有5个新产品项目在储备中,未来3年,预计可产生5亿到10亿元。”这是孙尚勇的底气。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今天,孙尚勇觉得,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同是在长春高新北区,另一家科技公司也迸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是研发中国首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

就在2017年11月21日,由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视频04、05、06星在山西省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并在距离发射成功仅9个小时后,就传回首幅影像。

2017年11月30日,吉林长春,长光卫星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向媒体记者介绍“吉林一号”卫星模型。

“目前在轨卫星8颗,到2020年公司将实现在轨60颗卫星,对全球任意点的重访周期缩短到半小时以内,到2030年前实现138颗卫星在轨运行,实现全球任意点10分钟内重访的目标。”长光卫星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韦树波说,作为2014年组建的一家重资产公司,公司今年将拿到4亿元订单,实现收支平衡经营。

这些朝气勃发的企业是“吉林智造”的一个个亮点,正在为长春的振兴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新动力。

长春市科技局副局长张加才透露,今年上半年,长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7%,其中生物医药、光电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3.3%,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未来我们仍将努力营造科技企业培育的良好氛围,形成推进其发展的合力,加大扶持力度,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张加才介绍,通过上下联动、政策推动、广泛发动,长春市目前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7户,是去年认定户数(73户)的2.7倍,总数由285户增长到433户;认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61户,是2016年认定户数(66户)的3.9倍,总数由453户增长到665户。

“不学习就等于放弃未来”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12月1日下午,在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吉通公司”)的车间里,代号JT-RBT-01的机器人“拿”起毛笔,蘸着墨,在纸上写出“一带一路让我们走向世界”时,围观的记者们发出了不小的惊叹声。

2017年12月1日,吉林长春,吉通公司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在写毛笔字。

吉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晓轩介绍说,这个会写字的机器人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比进口的能便宜30%-40%。

吉通公司坐落在长春市双阳区中德工业园。整个中德工业园由“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两个核心功能区组成。它的终极目标是,率先实现工业4.0,打造“中国制造2025”的示范园区。

吉通公司是这里的领军企业。吉通公司始建于1965年,2006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拥有2个全资子公司、9个分公司、2个合资公司、1个研发中心、1个成本控制中心、企业目前有三个生产基地:净月生产基地、双阳生产基地、德国生产基地,一个欧洲研发中心。现有员工1878人,企业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产品,是大众、奥迪、保时捷、奔驰、宝马等主机厂的核心供应商。

如此成功的吉通公司也经历过一段较为漫长的低谷期。李晓轩向澎湃新闻回忆,1990年,他进入这家企业的时候,正是企业最为困难的时候,“由于对市场的不适应,产品销路不好,企业一度陷入困境。”

为了挽救这个在当时看来,设备精良、科研人员聚焦的企业,吉林省政府决定民选厂长,为企业做最后一搏。“现在的董事长李吉宝被选上了,他带着企业一步步走出发展困境。”李晓轩说。

吉通公司调整了产品定位,开始生产一般配件企业干不了的汽车底盘零部件,最终为企业发展谋得一线生机。

“我们做出来的产品很快就占领了市场,成为很多知名汽车品牌底盘零部件的供应商,此后我们更是要求自己变中求新,不断研发新产品,以铝为原料做轻量化汽车底盘构件,做出的产品重量轻,成本不高,而且耐磨。”李晓轩说,现在吉通公司已经拥有了与全球顶级汽车主机制造商的对话资本。

求新求变,是吉通公司的发展理念。为了把同领域的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带动企业实现技术升级、产品转型,吉通公司于2010年开始提出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成功在德国和法国收购两家企业,并与其共同投资在长春建立合资公司,分别是中德合资“长春市吉通凯撒铝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和中法合资“长春市吉通喜佛地铝锻造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通过这样的商业模式,吉通公司完成了铝锻、铝铸和铝铸锻汽配件的国产化,跃升为国内最大的铝合金轻量化汽车底盘配件生产基地,走出一条“以海外并购促中国制造”的发展道路。

这当然不是吉通公司追求的最终目标,李晓轩说,一家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创造出不可替代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在吉通公司的多个工厂,你都能看到一个横幅,上面写着“不学习就等于放弃未来”几个字,悬挂于工厂车间上方。

“这是我们董事长李吉宝给公司中层干部开会时挂在嘴边的话,他提醒我们要不断创新学习,告诉我们淘汰人的不是年龄,而是创新学习的能力,淘汰一家公司的是工具,是技术。”吉通公司办公室主任赵庆发向澎湃新闻记者解释了条幅标语的由来。

吉通公司的转型、求变,只是一个缩影。

站在吉通公司行政办公楼的走廊向窗外看,仍能看到一排排正在建设的钢构厂房,还有大型施工机械在已经覆盖上一层雪的工地上作业。年复一年,吉通人仍将在“中国制造”的路上大步前进。

2017年12月1日,吉林长春,工人在双阳区吉通公司的配件厂内作业。

“开放发展的新路径”

张晓彤最近也异常地繁忙。

他是长春国际陆港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其公司主要负责运营“长满欧”班列。

张晓彤的家在上海,到长春工作已经两年多的时间。2015年8月28日和8月31日,起点设在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的“长满欧”中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实现东西双向对开。

随着“长满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营,张晓彤在长春的时间越来越多,每周的工作日基本就在长春办公,周末飞回上海。他笑着说,自己被迫飞成了航空公司的白金卡会员。

“马上要到圣诞节和新年这两个欧洲的购物狂欢季,所以现在(12月初)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张晓彤对澎湃新闻说,目前,包括宝马、奔驰、三星电子等知名企业的产品正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送到欧洲6国18个铁路中心站,再进行最后一公里配送,“高峰时,‘长满欧’班列每周能达到‘五出两进’。”

澎湃新闻了解到,今年上半年,“长满欧”累计承运货物1.5万标箱,货值达到4.4亿欧元,实现了全年任务半年完成,承运量占经满洲里口岸出入境的28条中欧班列总运量的25.4%,连续数月排名第一。而前三季度,“长满欧”承运进出口货物数量再次飙升,完承运2.56万标箱。

“长满欧”班列不断提升的承运量,也说明长春努力打通外向型经济发展瓶颈的路子走对了。

长春处于“一带一路”和“长吉图”国家战略的交汇点,但作为一座东北地区的内陆城市,长春有着不沿海、不临边的“先天不足”,这一度制约了长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这一发展瓶颈直到2014年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才得到缓解。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位于长春市东北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兴隆山镇内。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如今却已成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处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核心位置,也是长吉图发展战略主轴线的起点。

2016年,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在运营2年后,开始实施“大综保区”战略,将长春经开区北区整体纳入综保区范围统筹发展,面积得到很大扩展,致力打造成为吉林省内陆开放高地的制高点。

为推动“长满欧”的快速发展,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新高地,长春也在积极提升兴隆综合保税区的功能。

“比如打通航空、亚欧铁路、海铁联运、跨境公路等‘四大通道’,使之形成内陆港、跨境电商直销、冷链物流、利用国外资源加工等‘四大平台’。”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吕东告诉澎湃新闻,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已经给长春产业发展释放出很多积极的能量,其发展路径对其他内陆省份的开放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济指标直观反映软环境改善”

长春市发改委副主任宋长者认为,长春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加速期,“种种迹象表明,长春在东北地区已率先从低速增长区间回到了合理的增长区间。”

长春市软环境办副主任刘星恒则认为,长春经济回“春”,多个经济指标都很亮眼,也能直观地反映这座城市软环境的改善。

刘星恒这话说到点子上了。澎湃新闻记者走访中多次听到企业负责人讲述,企业的创建、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开。

刘星恒说,从他这一年多的工作来看,不少项目在长春落地的速度非常快,“像高新北区的长春华为云数据中心项目,从洽谈签约到开工建设,不到一个月,当时我们称这是‘长春速度’‘华为速度’。”

这说明什么?刘星恒觉得,至少能说明,社会各界特别是投资者和企业对长春的营商环境满意度越来越高。

“一个时期以来,长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吉林省委关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部署要求,突出‘六个坚持’,持续‘以硬治软’,着力打造‘人人关心软环境、人人参与软环境、人人都是软环境’的浓厚氛围。”刘星恒在向媒体介绍长春市营商环境整体情况时这样说。

据刘星恒介绍,2017年,长春市组织相关人员赴天津、杭州等地进行合作洽谈、考察交流软环境建设经验。长春市软环境办也组织市、县(市)区、开发区两级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干部40多人,赴沈阳进行专项考察交流,充分吸收、借鉴域外的先进经验,提高了软环境建设整体工作水平。

未来的工作重点,刘星恒对澎湃新闻说,将继续“以硬治软”,加大对涉软问题的整治力度。

2017年,长春市本级共处理涉软问题49个,各县(市)区、开发区及市直部门共受理、查办涉软问题351个,完全解决276件。同时,坚持开放治软,建立软环境监测点54个,聘请监督员112人,丰富了工作监督触角。

此外,为深化改革,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助力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2016年1月16日,长春全面开启了政务服务“一门式、一张网”综合平台。自此,长春市的营商环境进入了一个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升级版”时代。

据长春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杜勇介绍,所谓“一门式、一张网” 政务服务综合改革,就是以“进一个门、上一张网能办所有事”的思路设计,推行以“受审分离”为核心的审批制度改革。

在长春市和县(市)区、开发区两级部署,受理面向企业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在街道(乡镇)部署,成立公共服务中心,受理面向群众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所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网上办理、全程电子化,同步建立网上办事大厅、手机办事大厅,实体与虚拟有机融合、线上和线下良性互动,成为一张能办事、办成事的网。

“让办事的企业和群众与后台的审批人员不见面,切断人情办事利益链,让他们办事不求人、少求人。”杜勇说。

在“一门式、一张网”政务服务综合改革全面铺开后,164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标准化统一,188个政务(公共)服务中心平稳运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稳步推进,从今年7月1日起,涉及17个部门的32证顺利整合为一照一码。

《吉林日报》近期撰文指出,长春仍将努力变“软环境”为经济的“硬支撑”,用一流的营商环境厚植发展新优势。

正如长春市委书记王君正多次强调的那样,抓好软环境,是长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关键抓手,是打造经济量级、城市能级、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五个升级版”的应有之义、应破之题、应务之举。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