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50条|上海要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创作要从高原走向高峰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廖阳
2017-12-17 09:02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12月14日,上海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举行,发布《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文创五十条)。12月15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副市长翁铁慧介绍了新出台的文创五十条相关情况。最新出炉的“上海文创50条”,明确提出上海要打造亚洲演艺之都。

这些年,上海的演艺市场规模确实在日益壮大。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演出主体1669家。其中,持证剧场和演艺空间145家,文艺表演团体285家,演出经纪机构1239家。

2016年,全市剧场共举办戏剧、音乐会、演唱会、舞蹈、曲艺等各类演出16000多场,观众1000万人次以上,演出票房约15亿元。中心城区50家专剧场共举办营业性演出8862场,观众人次达592万,剧场实现演出收入逾9.9亿元,其中剧场票房收入逾8.3亿元。

提升创作演出能力、培育优秀演艺市场主体

提升创作演出能力、培育优秀演艺市场主体是打造演艺之都首当其冲的。“文创50条”提出要推动全市演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向世界呈现中国元素、讲述中国故事。

这几年,上海市启动了18家市属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激励创作、鼓励演出,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大力推动上海文艺创作演出再上新台阶。

自2015年下半年全面启动改革至今,18家院团在剧目创作、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和观众人数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和提升。“一团一策”改革成效显著,得到中宣部、文化部的充分肯定。

仅2016年,本市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新创(含改编)大型剧目71部,较两年前增加17部,增幅31%;演出收入2.43亿元,较两年前增长0.41亿元,增幅20%,其中上海昆剧团全年演出收入同比增长117.48%。

《朱鹮》剧照

创作上,上海芭蕾舞团创排的芭蕾舞剧《长恨歌》、上海昆剧团推出的昆剧《临川四梦》、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朱鹮》等作品演出不仅在国内引起反响,也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舞剧《朱鹮》不仅演满200场,还将远赴美国,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出3场,在波士顿舒伯特剧院演出2场。来自俄罗斯、马来西亚、韩国、加拿大的演出商,也向上海歌舞团抛来了橄榄枝。在不少人眼里,《朱鹮》是东方版的《天鹅湖》,是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与此同时,上海三年来在扶持民营院团方面也成果颇丰。近三年已经积累了一百多部民营展演的剧目。其中有30余部原创现实题材的舞台剧经过孵化搬上了舞台。市文广局每年还出资举办“上海市民营院团展演”,从原创新作中评选出当年的“优秀剧目”并予以嘉奖。

目前,上海民营院团数量已达到253家,年演出场次超过一万场,演出遍布各大剧场、文化中心、社区农村。今年还首次举办了“上海民营院团优秀剧目首次赴京展演活动周”,组织了5家民营剧团剧目在保利剧院演出。这是上海民营院团第一次集体进京展演。

海派话剧《汇贤坊》剧照

目前,上海市文广局设立了800万元的民营院团专项扶持资金,从场租补贴、创作孵化、人才培养、文化交流、服务基层、剧目展演、绩效评估、宣传推广等八个方面对民营院团开展全面扶持。

上海文化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表示,民营剧团如今已经是一支演出大军,他们一直在社会第一线演出,上海每年一万多场次中三分之二是民营完成的。

“现在剧目多了,人才也多了,我们的领军人物多了。有张军、徐俊、申徐春、张余等等一批领军者,代表了民营院团探索过程中的一种模式。”

在提升院团创作能力同时,上海也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新人新作。

通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新人新作评选活动,举办上海市新剧目展演等平台,吸引更多的青年艺术人才进行展示。

6年前,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的9位青年艺术人才,受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以 “上海·梦”为主题作品用情诠释美丽中国,为观众带来新鲜的先锋艺术,自此,关注新人原创的“扶青计划”正式开启。在扶青计划创立之初,艺术节原艺术总监刘文国就表示,希望上海不仅要成为剧目展演的码头,更要成为优秀剧目展示的源头。

五年来,艺术节共委约59位艺术家推出50部原创作品,并且通过艺术节的平台走向了国际舞台。艺术节与美国亚洲协会、线圈艺术节、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中国香港视野艺术节、英国南岸艺术中心等建立了紧密合作,部分委约作品在德国、法国、匈牙利、美国、英国、印度等地演出,展示了上海的原创新生力量。

不过,在内容原创能力上,上海距离亚洲演艺之都依然存在距离。

一是可常演经典剧目少。除杂技、小剧场话剧、儿童剧外,不少院团创作的单个剧目连续演出场次不超过5场,民营院团大部分原创剧目也不具备市场拓展条件。二是旅游演出剧目少。作为国际国内旅游目的地城市,上海缺少与高科技融合、体现上海文化特色的综艺驻场秀。

此外,演艺人才的储备也有待加强。缺少高水准的舞台艺术编导人才,在剧本创作与剧目导演环节就遭遇瓶颈。因表演机会不多、生活成本过高等原因,优秀表演人才很难落户上海发展。此外,具有国际视野、国内资源并熟悉剧场运作规律的专业团队和领军人才也十分匮乏。

优化演艺设施布局、打造8个演艺集聚区建设

作为亚洲演艺之都,硬件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上海这些年有了足以追赶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计划及准备。

上海未来将打造8个演艺集聚区,加快形成演艺产业集聚效应。

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尤其受到关注。该区肩负着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演艺活力区、推动上海亚洲演艺之都建设的使命。

截至2015年底,该区正常运营的剧场和展演空间近20个,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剧场数量达6.7个。据统计,该区年均演出总场次约2300场,占全市剧场演出总场次的近1/5,票房收入约3亿元,占全市的近1/4,涵盖戏曲、芭蕾、歌剧、话剧、音乐会、音乐剧等多种艺术门类。

而到2020年,活力区计划把正常运营剧场和展演空间数量扩充到40家左右,形成“一中心、五集群”的发展格局。

上海大世界。

“一中心”即演艺活力中心,通过五分钟、十分钟剧场步行圈的空间架构,将区内近20家剧场聚拢起来,以中心票房为纽带,增加剧场之间的合作互动,打造戏曲、音乐剧、室内外音乐会等演出高地。

“五集群”则包括外滩集群、创意码头集群、浦西世博集群、新天地集群、复兴路集群。

与此同时,徐汇滨江剧场群(徐汇区)也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剧院群落,成为上海目前唯一的沿黄浦江分布的演艺带。届时,仅“上海梦中心”就将有6个大型剧院。

位于徐汇区黄浦江畔的上海梦中心是“西岸传媒港”的核心部份,也是国内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

未来的上海梦中心将分西区、中区、东区、水岸北区、水岸南区5个区域,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分布项目中的文化场馆群——由2500座的空间剧场、1800座的音乐剧剧场、1000座的演艺剧场、800座的互动音乐厅、400座的黑匣子先锋剧场等5个剧院和1个开放性艺术空间聚集组成。

2018年年底前,上海梦中心将投入使用。建成后的上海梦中心将拥有中国首个百老汇风格的文化场馆群和兰桂坊休闲餐饮区,除了建设国际戏剧娱乐中心,还将为顾客提供休闲餐饮、酒吧体验、时尚零售、家庭娱乐、创意媒体等服务。

值得一提的还有世博园区旅游演出剧场群(浦东新区)。

除了继续对世博大舞台进行升级改造,围绕世博文化公园规划建设户外剧场、特色小剧院、艺术品商店、琴行、艺术培训等空间,该区域还有一个重磅项目——上海大歌剧院正在筹建。

上海大歌剧院规划选址于世博后滩地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9.7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具备接待世界优秀表演艺术团体演出的条件和能力,主要服务于歌剧、芭蕾舞剧的演出,兼顾歌剧情景音乐会。2020年前,上海大歌剧院计划建成投入使用。

无独有偶,在复兴路汾阳路音乐街(徐汇区),也有一座歌剧院即将拔地而起。

歌剧院坐落于上海音乐学院内,建筑面积近3.2万平方米,是一个集音乐演出、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国际交流为一体的综合体,计划于2019年10月开门迎客。

建成后的上音歌剧院将是一幢5层综合体,地下3层,地上2层。除了一个1200座的中型歌剧院,还有4个排演教室用于歌剧、管弦乐、合唱、民乐的排练,以满足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排演需求,以及1个交流报告厅用于学术交流。 

以上海音乐学院为核心,复兴路-汾阳路一带还散布着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贺绿汀音乐厅、上海大戏院,更有全国第一家交响音乐博物馆——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以交响乐、歌剧演出为特色,复兴路-汾阳路一带正在形成音乐文化一条街。

上音歌剧院效果图

资历深厚、人气旺盛的剧场群,还有现代戏剧谷剧场群(静安区)、四川北路剧场群(虹口区)。

现代戏剧谷剧场群以江宁路沿线的美琪大戏院、艺海剧院为主线,向西南与上海戏剧学院、商城剧院、静安800秀等剧院形成互动,以话剧、环境戏剧、经典音乐剧演出为特色,形成了多点支撑、连点成线、文商互动、辐射周边的现代戏剧谷剧场群。

四川北路剧场群则以四川北路为主轴,正在改建群众影剧院、胜利影剧院、解放剧场、永安戏院、虹口大戏院等剧场,加上目前已经运营的嘉兴剧院、1933微剧场、国际电影院,一起形成了以演艺、展览为核心的四川北路剧场群。

除了市区里的剧场群,上海也在大力推动郊区的剧场建设。

其中,坐落于奉贤区的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志在打造“南上海艺术名片”。该中心用地面积12万平方米,将以大、中、小三个剧院为主,借助周围的森林环拱,形成一个与自然对话、与水绿交融的“森林剧场”。2019年10月,九棵树将竣工问世。

另外,位于嘉定区的保利大剧院、位于宝山区的长滩音乐厅、位于青浦区的虹桥百老汇剧场群,也是上海外围剧场里的标杆项目,鼓励着优秀演艺资源向郊区辐射扩散。

总体来看,目前上海现有剧场145个,与纽约、巴黎、伦敦、东京、首尔等演艺业发达城市相比还显不足。同时在类型上也并不全面,缺少大歌剧院等专业剧场,缺少以原创孵化与惠民为主旨的公益剧场,缺少符合现代演艺业需求的大量中小剧场。

而要成为亚洲演艺之都,还需要形成像百老汇、西区等空间比邻、内容集聚、票务联动的剧场群。但当下,剧场群还未形成联动,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与运营的剧场很少,大部分国有剧场缺少经营活力。

推动演艺产业品牌打造、推动演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

作为亚洲演艺之都,有一批“亚洲一流、世界领先”的文化节庆品牌必不可少。

目前,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一批文化节庆活动发展壮大,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也在全国范围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些平台,原来越多国内外知名院团和艺术家将原创作品的全球首演、国内首演放在上海。

仅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近5年,原创首演作品的比例领跑全国。2013年起,国内优秀原创剧目矩阵式初露锋芒,首次占到参演节目总数的1/3。自此,这一比例每年不断被刷新,跑出文艺创作的“上海速度”。截至去年,优秀原创剧目已占参演节目总数的半壁江山。上海国际艺术节总裁王隽就表示,要通过艺术节平台,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文化交流的码头、文艺创新的源头”,

此外,上海近两年举办了举世瞩目的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等国际艺术赛事。

首届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会联合主席大卫·斯特恩说,“我相信斯特恩小提琴赛将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一笔,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上海正在制定音乐比赛的国际标准。”

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组委会秘书长张哲则表示,上海在9年后重起国际芭蕾比赛,无论对中国的芭蕾事业,还是对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都大有助益。尤其在高雅艺术被认为普遍走下坡路的情况下,“在其他国家,高雅艺术越来越被忽视,但在上海红火起来了,连评委们都因此很兴奋。”

木岛真优在斯特恩小提琴比赛上。

此外,上海还在不断建设一批具备演出要素交易功能的演艺交易市场,包括国际艺术节演交会、民营院团演交会和江浙沪演艺产品演交会。通过举办剧目版权、场馆剧院、设施设备和服装化妆道具等演艺要素的交易会,打造演艺产业全产业链。

作为一个演艺码头,近三年,通过上海国际艺术节交易会平台,已实现30项国内“走出去”重点项目。5年来,艺术节交易会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近600家中外著名艺术节、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团体参加了交易会。据不完全统计,5年下来,交易会帮助交易双方以多种形式达成逾500项初步合作意向,5万余个节目在这个平台进行展示和交流。

越来越多的国际一流的演出正在日益向上海集聚,而各种全新的产业创新模式也在上海摸索。

《不眠之夜》剧照

过去一年间,英国Punchdrunk创作、上海文广演艺集团SMG Live制作呈现的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无疑是上海最受关注的演艺事件。北京西路1013号的麦金侬酒店,如今成为了上海的一大景观,更成为上海城中潮人的聚集地。

一年间,上海版《不眠之夜》票房刷新多项上海演出票房纪录:全部场次提前售出,无一余票;二百场纪念场和一周年纪念场单场开票在10分钟以内售罄;全年观众超过十万人次。这版演出的影响力甚至远播国际,美国主题娱乐协会将第24届TEA剧场杰出表现奖授予上海版《不眠之夜》。

《不眠之夜》一年的演出,也启发了文化商业结合的模式探索。以《不眠之夜》演出戏剧空间为核心,SMG与静安区人民政府联手打造了国内首个大型文化产业综合体——尚演谷。尚演谷内除分布着主题酒店、餐饮、购物多种相关业态。过去一年间,尚演谷内的Airbnb、野兽派等品牌与戏剧IP形成联合创意,以戏剧带动创意文化周边消费的业态模式获得成功。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马晨骋表示:“《不眠之夜》能在中国竞争激烈的文化演艺市场成功上演一周年,对于SMG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国际创意,本土制作’的演艺项目的成功落地,更是对于将文化产业与多产业业态成功嫁接的有益尝试,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新的拓展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也让更多的优秀人才、优质资源向文化产业倾斜创造更多的产业价值与事业机遇。”

对于新出炉的上海文创50条,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50条涉及到文化大概念,包括演艺行业,把整个演艺生态涉及到的环节都包括了,是一个全面的指导意见。现在的演艺生态还在不断摸索当中找秩序,这种秩序要靠观众、演出经纪、院团、剧场共同实现。

“上海在中国的演出行业里相对繁荣,不管是观众的文化消费能力,还是我们每年能在演艺市场能看到的各种演出样式,都会有新东西给观众,海内外都有。上海在这个时候推出文创五十条,很有建设性,会对未来上海创建更加有序的发展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