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长笛乐团来了,二十几位长笛音乐家展现多重魅力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7-12-13 12:05
来源:澎湃新闻

世界各国的交响乐团观众们见得多了,然而,长笛乐团呢?

成立于1985年的法国长笛乐团,就是一支完全由长笛演奏家组成的乐团。12月12日晚在上海音乐厅,法国长笛乐团带来了一场长笛专场音乐会,在婉转飘渺的笛声中,上海观众见识了长笛的多重魅力。

法国长笛乐团的创始人是皮耶·伊夫·阿尔托,他是法国长笛现代乐派的奠基人,也被誉为法国长笛的第一把交椅。

除了演奏家的身份,阿尔托还有另一重身份是教育家。作为巴黎高等音乐学院的终身教授,阿尔托的学生遍布全球,最著名的当属柏林爱乐乐团长笛首席帕胡德。

法国长笛乐团的前身是长笛四重奏Arcadie。1985年,在阿尔托的带领下,Arcadie重新招募了二十几位长笛音乐家,组成了欧洲第一个长笛乐团。从短笛到倍低音长笛,乐团包含了长笛家族的所有成员。

“我非常喜欢长笛。我曾经想象20支长笛一起吹奏的画面,想象乐团漂亮的音色和音响效果,为了实现这个画面,我筹办了乐团。”阿尔托说。

因为古典音乐史上的长笛曲目鲜少,法国长笛乐团花费了大量精力,委约欧洲作曲家写作新曲。至今,乐团已经累计了一百多件新作,包括大量协奏曲和两部歌剧。

早在1990年,阿尔托就来过上海。此番来沪,他亲率16位演奏家,带来了从巴洛克到现代音乐的多首作品。

埃尔加的《小夜曲》原为弦乐而作,在这里被改编为适合长笛乐团演奏的新曲;德彪西的《神圣与世俗舞曲》原为竖琴与弦乐团而写,也被改编为竖琴与长笛乐团而奏;《哈巴涅拉》和《进行曲》本是歌剧《卡门》里的经典咏叹调,在长笛乐团的演绎下,它们一改原貌,用笛声再现了吉普赛姑娘如火的热情。

现代作曲家们还将现代色彩融入长笛声中。艾伦·布朗克在《离别》(2012年)里,用沉痛哀伤的曲调,悼念了心爱的猫;索菲亚·拉扎克根据尼德兰画家凡·艾克兄弟的木板组画,创作了《根特祭坛画(神秘羔羊之爱)》(2007),充满了无调性色彩;亚森·福登查罗的《马吉音乐》,描写了一群居住在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马吉人……这3部作品均是在中国首演。

演绎《哈巴涅拉》《进行曲》二曲时,上海风筝乐团的数位团员也上台露了一手。

正是受上海风筝乐团邀请,法国长笛乐团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长笛文化交流。除了音乐会,法国长笛乐团还举办了《认识巴洛克长笛》《认识中音长笛》《我的长笛家族》等6场普及性讲座、12场大师课,并与上海风筝乐团的30位团员进行了联排和演出。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