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下”与网络文学20年:网络文学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程千千 实习生 章晓莎
2017-12-06 09:20
来源:澎湃新闻

说起网络文学,创办于1997年的中文原创作品网站“榕树下”堪称中国网络文学的鼻祖。它坚持“文学是大众的文学”,让一大批热爱文学的普通人通过互联网圆了文学梦,见证了包括饶雪漫、安妮宝贝等知名作家的诞生,还一度在文化界引发了以“榕树下”为代表的网络文学现象的全国大讨论。

“当年榕树下”网络文学20年回顾讲坛现场。

12月1日晚,上海陕西北路网文讲坛第11期邀请到了“榕树下”网站创始人、首任CEO朱威廉,上海网络作协会长、“榕树下”首任艺术总监陈村,以及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网文新观察》编辑部主任李强,以“当年榕树下——网络文学20周年回顾”为主题,对曾经红极一时的“榕树下”以及当今中国网络文学展开了丰富的讨论。

《网文新观察》编辑部主任李强。

网络文学最纯粹的梦想宝地

“榕树下”当年的鼎盛是现在的我们所难以想象的。在上网人数只有数百万、近千万的上世纪90年代,“榕树下”每天都能收到近5000篇投稿。其读者从工人、教师,到白领、公务员,涵盖60后、70后、80后三个非常大的群体。作为创始人的朱威廉骄傲地说:“当时可能新浪和搜狐都不如我们的点击量。那些偏远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如果写的文章被榕树下采用了,那比登上其他刊物要有荣光得多。”

榕树下”网站创始人、首任CEO朱威廉。

回想创办“榕树下”的初衷,朱威廉明确表示:“我做的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学网站。”“榕树下”倡导“生活·感受·随想”。朱威廉想让平凡人执起笔来,在书写生活、抒发情怀的同时,也能传达人文精神,传达力量。“榕树下”网站曾独家刊载癌症患者陆幼青《死亡日记》、艾滋病人黎家明的《艾滋手记》,在当时引发了整个社会对人生价值的深层思索。

“榕树下”的创办也不以营利为目的。1994年,中国接入世界互联网。就在那一年,朱威廉从美国留学归来创业。在挣下一大笔钱后,朱威廉带着一份人文情怀,开始创办“榕树下”。朱威廉自嘲道:“少年得志赚的钱,都被榕树下弄没了。”2000年,朱威廉个人出资近百万,按字数购买了作家的版权后再将他们的作品搬上网站。

曾作为职员的陈村也对“榕树下”当年的巨大投入表示了肯定:“最鼎盛的时期,我们在北上广和重庆有四家公司,有最顶级的办公楼,120多名员工。我一个月的工资就够我买三平方米的房子。”

“如果我当年把钱用来买别墅,也许现在已经有十几亿乃至几十亿的身价了。但我觉得也许有所得就会有所失吧,如果使命召唤我做一名落魄的文学青年,那我就履行我的使命。”对于当年为“榕树下”做出的牺牲,朱威廉丝毫不觉得后悔。

谈到“榕树下”的式微,李强用了“悲壮”二字来形容。

上世纪90年代的确是互联网发展的春天,到处都是关于互联网的想象。而“榕树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9•11”事件的发生。当时,“榕树下”正处于融资阶段,而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倒塌,对当时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增长乏力的世界经济可谓沉重一击,也完全切断了“榕树下”的后路。朱威廉表示:“如果当时处于现在这样一个平顺的互联网发展时代,榕树下很容易被融资介入,能很快资本化、市场化,迎来商机。但当时所有路都绝了。”

另一方面,现在网络文学所广泛采用的付费模式,在当年的互联网发展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榕树下”也曾探讨过阅读收费的问题,但“当时要收网民的一块钱是很不容易的,现在发红包就能解决的问题,当时必须得去邮局寄,没人愿意那么干。”

这样看来,“榕树下”的没落,也许正是因为它出现得太早;但也正是因为它的“生不逢时”,使它成为网络文学最纯粹的一方梦想宝地。

流变中的文学形态与失落的人文精神

聊到网络文学如今的发展,三位嘉宾各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曾经怀揣人文梦想创办“榕树下”的朱威廉来说,现在的网络文学是令人失望的。“我不喜欢这个时代。所有事情变得唾手可得,人文精神面临彻底丧失的危机。20年前好像黄粱一梦,眼睛一睁,整个社会变为成王败寇的社会,有钱就是王。在榕树下的时期,我似乎看到了我的梦想实现,平凡人都能执起笔来。而在今天,这一切烟消云散了。”

陈村也坦言:“网络文学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网络文学的初心,是不功利的,而是老子所说的那种赤子之心、婴儿的状态。但从今天来看,网络文学把文学做‘瘦’了。文学本来海纳百川,有文学批评、散文、诗歌、杂文、小说,但网络文学出于经营的原因,需要把文章写长。这导致类型文学一枝独秀。”

上海网络作协会长、“榕树下”首任艺术总监陈村。

在付费阅读模式下,作品有免费试读阶段,这意味着作品字数在30到50万以上才能收费。因此,文学的商业化运行要求作品越写越长。李强长期从事网络文学前沿观察与“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的研究,他指出:“网络文学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个是文学青年的写作脉络,更多受到文学期刊的滋养和校园氛围的影响;另一个脉络则是时下我们看到的玄幻小说。”这两个脉络下的作者和读者具有不同的文化基因,与文学青年对应的叫故事群众,他们的特点是喜欢看故事,与文学青年所钟爱的自由书写截然不同。因此,现在流行的网络文学类型多为长篇的故事小说。

“但类型文学是有问题的。”陈村继续说道,“文学讲求创作,一旦出现类型,文学的模式就被固定了。我希望网络文学有一天能走出这种类型,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和生产模式,使其他的文学门类也能继续生长。”

但陈村也表示,文学是流变的。“也许历史就进展到了‘讲故事’这一步。倒过来讲,屈原会喜欢曹雪芹吗?”文学载体和传播手段的改变,会引起文体的改变。“人的本能就喜欢听故事,尽管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我们今天至少能提供那么多故事。”

而在李强看来,当今时代,很多事物都没有办法逃离资本运行的逻辑,若没有造血和再生产的功能,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除非自己贴钱,自娱自乐。但朱威廉对人文精神的一再强调也让他有所反思。“因此,我们现在聊文学,一方面要了解其商业逻辑和运作模式,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不能拿旧有的审美去套,套不上就一味批判;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群体的追求是多深层的。如今人们在网络上的自我表达不断膨胀甚至非理性,人文精神变得稀薄,这是我们现在需要直面的问题。”

而谈到技术对文学的影响,比如机器人写作以及其带来的抄袭问题,李强认为:“机器可以替代的东西,永远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但依靠灵感和语言天分,以及渗透着人文精神的东西,都是不能被替代的。这就是手工作坊和大工厂的区别,前者是独一无二的。”

但是,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也会为当今的文学创作注入新的生机。“比如穿越小说中有一种新奇的穿越方式叫‘穿书’,主角在书本内外穿梭自如。这种穿越方式看起来毫无违和,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从一种状态跳跃到另一种状态也成了一种常态。类型小说中的这种探索其实很漂亮。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先锋。”

现场观众。

陕西北路网文讲坛由上海作家协会、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共同倡议,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主办,上海市静安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乐敬文化传播承办,常设地址为陕西北路600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展示咨询中心。这里将长期为网络作家提供写作、交流、展演便利,成为他们的线下会客厅。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