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交通之巨变,上《瞭望》杂志啦

2022-07-06 10:20
云南

很久很久以前,这里还不叫昭通,昭明通达也就是一个梦想。这里没有进入的路,也没有走出的路。层层叠叠的大山,将这块不太肥沃的土地挤压得喘不过气来。凶险而曲折的江河,像冰凉的蛇将这里紧紧缠住

路是昭通的血管,是昭通的命脉,是昭通的神经。这一点,昭通看到了,看清了,看准了,一致认为,要交通先行

出路,在于真抓实干,在于一步一个脚印。人有恒心万事成

文 | 吕翼

乌蒙磅礴,金沙潮急。在世人眼里,盘旋于昭通长山大水之间的,就是天险、天堑,是不可逾越的人间鸿沟。

说起这块土地,一代又一代的昭通人,心情非常复杂。那些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感受,就是一部皇皇大书。这里的大山险峻,险峻得让人难以想象。站在山脚看山顶,变幻莫测的天空中,只有不知方向的鸟在孤独地飞翔。站在山顶看脚下,江河纵横,云雾缥缈、虚幻,眼里全是模糊。

山里的村寨,东一簇,西一簇,野生菌一样艰难地生长。乡亲们老死难以往来,老死走不出大山。大山里的人不是不想走出,实在是有脚无路。

很久很久以前,这里还不叫昭通,昭明通达也就是一个梦想。这里没有进入的路,也没有走出的路。层层叠叠的大山,将这块不太肥沃的土地挤压得喘不过气来。凶险而曲折的江河,像冰凉的蛇将这里紧紧缠住。山寒而水冷,人们透不了气,难以呼吸,见不了阳光,感受不到温暖,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发不了声。

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还有若干次的民族融合,将紧闭的山门撕开了一个口,光亮自此而入,照亮了漫长而狭窄的古道。

入口和出口被依次打开,新时代的光芒下,昭通有了新的容颜。人们的脸上有了红润,内心阳光而充满朝气,步伐果断而又自信,昭明通达有了实质的意义。

从位置上看,昭通是云南省通向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门户,中原文化于此进入云南。这块土地上的千顷池文化,是云南文化三大发祥地之一,可见这里之于云南的重要。昭通是为中国“南丝绸之路”之要冲,“锁钥南滇,咽喉西蜀”,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再往大处说,是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和云南通往内地的双向大走廊。这样的路,当年征战的将士没少走过,负重的马匹将岩石踏出深坑,往来的商贾将狭窄的路挤宽。

时过境迁,岁月流逝,昭通人在这里生根发芽、代代繁衍。眼下的昭通拥有很多令人自豪的称谓:“革命老区”“苹果之城”“洋芋帝国”“天麻之乡”“中国文学之乡”“彝人故里”……这些名字很响亮,富有特点,令人自豪。但很久以来,因为历史也因为地理等原因,昭通还戴着一顶帽子:贫困地区。这个帽子巨大、沉重,让人心堵,喘不过气来。昭通11个县(市、区)中,有10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7个县是深度贫困县。昭通人咬牙苦干,啃下了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小康。

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关,五尺道、关河水道、内昆铁路、G247公路及G85渝昆高速5条不同时期的交通线路以几乎并行的姿态呈现(2020年8月10日摄)江文耀摄/本刊

人没有出路,一生受穷。一个地方没有出路,更多的人受困。昭通人都知道,没有路,没有更好的出路,要过上好日子,一切都是空谈。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动。昭通要兴旺发达,昭通要再创辉煌,就必须要有更好的通道——更宽阔的、更平坦的,通往更加富裕、更加文明的路。路是昭通的血管,是昭通的命脉,是昭通的神经。这一点,昭通看到了,看清了,看准了。

穷市办大事,不容易,掐指一数,就有诸多困难:首先,山高水深,峡谷纵横,地质异常复杂,典型的“地质博物馆”;其次是缺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金融人才;再就是财力支撑之困,2018年,昭通地方财政年收入仅有78.2亿元,养人养机构之外,所剩无几。举目一看,四处都是难局。

创业是一条艰险的峡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昭通邀请国际国内知名专家、院士及各类人才,亲临实地,重走古道,对昭通综合交通规划问诊把脉,集思广益。中国勘察设计大师汪双杰亲自光临,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多家行业领先勘察,设计单位主动参与。结合昭通实际,因地制宜出台了《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指南》,并上升为省级标准。好茶不怕细品,好事需要细论。高起点的努力有了重大进展,昭通成了全国第一个制定高速公路建设地方标准的州市。在这一过程中,交通运输部交规院、同济大学等都给予了无数关怀。他们感受到了昭通的眼光、执着、诚恳、坚韧和胸怀。“昭通有后发优势。”他们看好昭通,相信昭通。

成功永远属于马上行动的人。在推进实施过程中,为昭通开山辟路者纷至沓来。他们沉下心来,深入现场,进行了大量的、细致的调研和勘测,为昭通绘就了宏伟的交通图,规划了一张前无古人的“路网”——“十三五”期间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物流站场,以构建大交通、建设大通道、打造大枢纽为重中之重,着力把昭通建设成为川滇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倡议及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交汇节点,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和云南通往内地的双向大走廊。于是乎,昭通的出路有了方向。

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脑中有知识,胜过手里的金钱。昭通面向全国引进19名高层次人才、130多名优秀紧缺人才,培养本土13名高级工程师、20名工程师。这一大批人才立下汗马功劳。在采访过程中,我无数次听到一线交通建设者的故事。他们的手心磨出了硬茧,脸庞印上了沧桑,头发里多了白丝,脚步里增加了承担。他们把热爱、梦想、青春,都献给了昭通,也献给了自己的梦想。

几年时间里,因工作的原因,我走过了昭通的山山水水。在盐津豆沙关,目睹了承载着昭通交通历史的五道并行,那崎岖蜿蜒、蹄印深深的五尺道,叫人深思;在鲁甸江底,看到了铁索桥、钢梁桥、双曲拱桥,还有亚洲公路第一高桥;在巧家,高悬于奔腾咆哮的金沙江面260米以上的鹦哥溜铁索桥,让人慨叹。我还看到大雄古邦——镇雄的大交通网络、“推动中国革命走向新阶段”的红色老区威信已通的高铁、万里长江第一港——水富焕发的蓬勃朝气……

成功者绝不给自己软弱的借口。出路,在于真抓实干,在于一步一个脚印。人有恒心万事成。近年来,昭通市打出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创新驱动、人才支撑、资源整合、科学执行“组合拳”,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以构建大交通、建设大通道、打造大枢纽为重点,全面打响交通高质量发展突围战。昭通因此而有了变化,也因之而有了更加光明的出路。

昭通的出路在脑袋里,昭通的出路在脚下,昭通的出路还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肩膀上。不从山脚起步,怎么到达巅峰?不真抓实干,坎坷怎能踏平?昭通之变,没有停止;昭通之路,正在拓展、延伸。脚上走出血泡,肩上磨出硬茧,青春如水而逝,昭通也要大踏步走下去。

昭通的出路可期。从乌蒙大山里出发的路,经风雨,历坎坷,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江达海、连接世界。

作者:吕翼,昭通日报社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首届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云南省德艺双馨青年作家。曾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首届青稞文学奖、第二十九届梁斌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等。(来源/《瞭望》责任编辑/马进荣)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