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要警惕“挂羊头”的金融业务

2017-11-22 18:52
来源:澎湃新闻

名人的时间也能交易?而且是像证券市场那样通过首发申购、公开转让来交易?

昨天,澎湃新闻曝光了“秒啊”的商业模式:它先买断名人(网红、明星、企业家等)的240个小时的时间,然后再将时间拆分成秒,在互联网平台上公开发售和交易,网友可以在购买名人时间之后,兑换行权服务(比如与名人线上聊天、线下共同进餐等),但也有很多人是在做短线投资。“秒啊”平台上甚至还有涨跌停板,最高涨跌幅可达100%。

如今,“秒啊”自称充值到账金额已超过10亿元,每个月的交易额在3-5亿元之间。

“秒啊”这个交易名人时间的经营模式,实在太“烧脑”,一时让人想不明白。但是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它是不是构成违规的金融交易。

中央曾三令五申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交易场所不得将任何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公开发行;不得采取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交易;不得将权益按照标准化交易单位持续挂牌交易;权益持有人累计不得超过200人等等。

而“秒啊”把这几条都占了,将名人时间均等拆分之后,面对不特定公众进行挂牌交易。但是“秒啊”本身没有取得相应的金融牌照,这是违规的。之前,证监会就明文指出,采用连续竞价等集中交易方式的文化类交易场所开展邮币卡交易行为是违规的。所以,“秒啊”不是一个娱乐消费平台或知识共享平台,而是金融业务,其自称每个月的交易额高达3-5亿元,一旦交易出现崩盘,或者跑路,或者恶意坐庄,可能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其中蕴含了极大的金融风险。

实话实说,“秒啊”贩卖的那些网红、校咖之类名人的时间,值多少钱?行权结果——和名人吃个饭、聊个天,能值几个钱?之所以目前能做到10亿元的规模,本质是穿了证券交易的外衣。“秒啊”穿了证券交易的外衣,就应当承担相应的防风险责任。而且,“秒啊”这种金融交易,并没有服务于实体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体外循环”,更是放大了金融风险。

事实上,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中国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在经过了之前各种金融创新的野蛮生长之后,目前到了“秋后整顿”时期。

今年9月,央行等七部门直接叫停了有着巨大风险隐患的首次代币融资(ICO),还叫停了国内所有比特币交易所;现在,“史上最严”的资管新规正在征求意见,剑指通道费、资金池等乱象所在;最近,中央有关部门还叫停了新增网络小贷的牌照。

在澎湃对“秒啊”做出报道数小时之后,微信支付取消了通过信用卡向“秒啊”账户充值的功能,堵上了这个信用卡套现的漏洞,但是“秒啊”的名人时间交易本身,还是隐藏了重大的金融风险,是不能挂羊头卖狗肉的。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