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浮雕《起点》长8米,以共产党纲领为背景

澎湃新闻驻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栾晓娜
2017-11-22 16:18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2017年11月22日,星期三,小雨转多云。

又是一个雨天。在绵绵阴雨中,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门口,依然排着长队。

11月22日,上海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门口依然排着长队。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栾晓娜 图

刚步入纪念馆,49岁的叶犇便来到长达8米的巨型铜版浮雕面前,细细地端详起这幅浮雕中的15位人物半身像。

“最中间的是毛泽东,他旁边分别是董必武和何叔衡。”位于中间的几位代表,叶犇都非常熟悉。对其中无法确认的几人,他又走到铭牌前,根据上面的人物名字,与浮雕中的人物一一对照。

参观者在浮雕前留影

这幅名为《起点》的巨型青铜浮雕,与二楼的白铜群雕一样,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于2016年7月1日重新开馆后的新增展品。作为序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起点》带领观众踏入二十世纪上半叶风云激荡的中国社会。

画面中,出席中共一大的十三位代表和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均以半身浮雕形象出现,栩栩如生。作为人物浮雕背景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据新华社报道,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在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习近平等瞻仰了中共一大代表群像浮雕,参观了《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其中,习近平对着浮雕一一列数中共一大13名代表的姓名,感叹英雄辈出,也感叹大浪淘沙。习近平指出,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地方,我们整个展览的主题是《伟大开端》,所以我们将这幅浮雕作品命名为《起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韩晶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对序厅的总体设计上,主要包括浮雕、党旗、党徽三部分。其中,对于这幅大型浮雕,经过多次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以出席中共一大的十三位代表和两位共产国际代表的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以中国共产党纲领为背景。

参观者瞻仰浮雕

15位人物,具体采取何种形象来呈现?

经过研究讨论后,馆方采用了与纪念馆二楼每位代表展板上的头像照片同样的人物形象,比较写实。在15位人物的排列上,则具体分为两排,第一排的人物形象相对较大,第二排的较小,浮雕的表现方式,也让整幅作品看上去更有层次感。

“起点”人物示意图

具体顺序上,则将同一地区的党代表放在一起。“毛泽东在中间,右边是同样来自湖南的何叔衡,左边则是和他一同登上天安门城楼的董必武。”韩晶介绍说,董必武的左边是同样来自武汉的陈潭秋,再左边是来自上海的李汉俊和李达。何叔衡的右边是来自济南的王尽美和邓恩铭。第二排自左到右分别是周佛海、陈公博、马林、尼克尔斯基、张国焘、刘仁静、包惠僧。

人物形象确定后,便是背景的选择。最终,馆方决定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作为背景,在对这个纲领内容的排版上,采用了那个年代的报刊所用的竖排繁体字的形式。“最后的效果,是人物形象在纲领的背景之上,遮掉的字就是遮掉了。”韩晶说。

浮雕的主题和内容确定后,就是进行细化设计和制作了。具体负责这幅作品的雕塑家,是上海油画雕塑院著名雕塑师唐世储。

制作浮雕,其实是一个十分繁复的过程——先要用泥土塑模,再对泥塑不断进行修改完善,然后铸模,之后浇铸玻璃钢,再铸青铜,背景板则要再进行雕刻制版。整个浮雕作品重达近3吨,共分为四块铸成,运到纪念馆一楼后进行现场焊接,而在此之前,现有浮雕所在位置已事先做好了钢结构。

“用这种立体浮雕的造型,来表现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形象,很生动,让我们的记忆更加深刻。”党龄已有20年的叶犇说,这是他第三次来参观一大会址纪念馆,“来这里参观,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艰苦斗争历程,不忘初心,无论是对于老党员还是年轻党员来说,都是一种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的思想教育活动。”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