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大学教师参观有感:坚定跟随党前进的信心

澎湃新闻驻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李佳蔚
2017-11-21 21:15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11月21日,深秋的上海秋雨绵绵,阵阵寒意没有拦住党员群众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的热情。当天上午9时多,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馆不久,这里已是观者如织。

第四次参观一大会址,75岁的上海市民费先生今天重点看史料照片,“看到当时的照片,就能一定程度感受当时的社会,很真实”。
他指着一张1920年代俄国侨民在上海霞飞路开设的餐厅照片说,“当时上海已经有世界各国的人过来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资料显示,1920年代,上海华洋混处、五方杂居,俄国侨民有5000多人。

另一名参观者齐超儒补充说,上海是近代崛起的大城市,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点、长江出海口,地理位置优越。1843年开埠以后,处在西风东渐窗口的上海迅速成为现代工商业之都。随着民族工业不断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到1919年,上海已是全国工人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城市。

正在攻读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他还认为,除了工人阶级的迅速崛起,1920年代初,上海繁荣的出版、教育等文化事业也为进步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当天,他带着远道而来的朋友参观一大会址,两个人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认真阅读相关文字介绍,齐超儒还为朋友当起了讲解员,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辛亥革命以后,当时中国虽然有许多党派,但唯独中国共产党最符合民意,这是一种历史的选择。”齐超儒向澎湃新闻(w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

2017年11月21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浙江财经大学教师童夏雨观看展厅陈列的展品。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李佳蔚 图

“参观一大会址,就是要感受革命先烈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奋斗历程,也是要让我们明白如今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责。”浙江财经大学教师童夏雨特地从杭州赶来参观一大会址,在他看来,只有对中共一大前后国内历史变革有充分了解,才能对党的成长史有更好的把握,也才能明白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看完陈列在一大会址纪念馆的诸多历史资料,童夏雨称感受到了心灵的冲击,更坚定了跟随党走向未来的信念。他说,人往往会活在当下生活中,忽略历史,而重温历史是有巨大现实意义的,“通过观看近百年前的老照片、历史材料,可以从内心唤醒对当年革命先烈贡献的肃然起敬,坚定未来跟随党前进的信心,这也是缅怀我们先人无私奉献的应有方式。”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