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的传承与交流:2017年长三角世界史联席会议综述

单旭燕 张文婷
2017-11-22 14:04
来源:澎湃新闻

2017年长三角世界史联席会议于11月4-5日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召开。来自江、浙、沪、皖四省市高校的世界史专家学者以及《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光明日报•理论版》编辑部特邀代表共70多人参加了这次学术会议。会议由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世界史学科和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举办,论题涉及“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传承、国家治理”、“中国周边关系与‘一带一路’研究”、“古代城邦与政治文明”“中世纪的制度与文化”、“民族国家的治理与善治”、“近代以来的国家观念与历史书写”、“环境问题与医疗卫生”等。

长三角世界史学者联席会议从2012年创设以来,旨在加强地区高校世界史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学术交流。经过各位前辈和同仁的不懈努力,联席会议或世界史论坛已在宁、沪、杭等地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多次成功举办,在国内学界产生重要影响。本次会议一如既往,旨在探讨学术,促进交流,共同促进世界历史学科的发展。

在做主题报告时,复旦大学的黄洋教授从古希腊经典著作中梳理了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对政体的讨论。他认为政治权力的关键不是“权力”掌握在谁手中,而是被怎样使用,结论是:古希腊人对政体的讨论为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上海师范大学的裔昭印教授探讨了古希腊女性在丧葬仪式中的作用。她认为,女性在涉及宗教领域的丧葬仪式,和政治等其他领域中的活动一样,处于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她用史实解读了古希腊丧葬法律对女性仪式的规范。南京大学刘成教授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和平学”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他认为,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学”将会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复旦大学顾云深教授以历史学家托尼•朱特的著作为例,详细地介绍了作者的观点,彰显宏大叙事中史学家的睿智。上海社科院潘光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境内犹太人和以色列研究现状及其价值。

黄洋教授发言中

在大会主题发言时,华东师范大学余伟民教授探讨了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体制的建构。他认为,“苏联”的名称与列宁世界革命思想有关,而斯大林理念是建立在大俄罗斯帝国之上的。华东师范大学梁志教授运用新资料重新解读1949-1954年的中缅关系,提出了一些深刻见解。浙江大学的张杨教授以费正清和亚洲基金会为例,探讨战后亚洲中国学的创生和演进,论题“冷战中的学术与学人”让人耳目一新。上海大学世界史教师郎荣吉(Rajiv Ranjan)做了题为“亚洲:从‘亚洲国家关系会议’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的报告,展示了他最近的研究成果。

关于“古代、中世纪”的研究。淮北师范大学的张凯博士探讨了色诺芬《家政论》中的夫妻关系,他认为,色诺芬的观点是基于城邦危机和战争环境下对待父权制家庭的反思,同时也表达了一些颠覆性的性别观念。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海峰教授从民间契约的角度研究了古巴比伦时期的借贷利率。他认为,古巴比伦时期存在复杂多变的利率,在研究这一时期的借贷活动时,要结合更多的民间借贷契约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更准确深入地还原和认识历史。上海大学刘招静博士关注中世纪信贷伦理这一综合性论域,它集宗教、神学、经济、法律、社会等多维度于一体,历来为各学科所关心。他指出,多学科对话既是中世纪信贷伦理研究自我提升的内在需要,亦是当下经济社会现实与相关学科反思的可能之需。复旦大学的王首贞博士以“阿尔比战争”为切入点,探讨1209到1229年阿尔比战争对于法国民族国家建构的影响,该论题考察中世纪法国民族国家的整合,涉及中世纪盛期的"宗教认同变化"对法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讲师江晟以“人偶的巫术”这一独特的视角,探究了16世纪法国社会的信仰与迷信之争。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一古老现象与基督教信仰体系之间的联系与纷争。

关于“民族国家的构建与治理”。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余建华发表了题为《索马里民族国家治理的困境》的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索马里要放弃关于构建“大索马里”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安徽大学尹建龙副教授研究欧盟问题,他指出,冷战结束后由于部分欧盟国家面临民族分离主义的冲击,欧盟内部出现民族分离运动的发展趋势:碎片化与一体化的冲突。南京晓庄学院讲师宋涛探究了斯金纳关于“近代国家概念”的研究,对世界史研究的理论提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上海外国语学院李阳博士从“欧洲协调”着眼,分析了欧洲关于“全球治理”思想的演变,尤其是欧洲协调带来的和平稳定。

关于“冷战史、美国史”的议题。华东师范大学陈波副教授立足于肯尼迪政府与1963年发生的南越政治危机,研究南越危机中美国决策者的价值困境及其深刻根源。上海师范大学刘子奎教授研究的主题是冷战与艾森豪威尔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他认为,这不仅仅是美国实现冷战战略的手段,也能树立美国爱好和平的形象,进一步改善了美国的地位。上海大学张琨博士研究冷战时期毛泽东思想在拉丁美洲的传播,以乌拉圭毛派成员比森特罗维塔和他经营的原生书店为切入点,详细探讨乌拉圭进口毛泽东著作和反映中国国情的书籍,并逐步把这些书籍转运发行到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情况。上海大学吴浩副教授研究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与英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1952—1957),认为,1952年的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为英国扩大华话贸易、摆脱经济困境提供了重要契机。安徽师范大学曹升生副教授研究美国县政府自治研究的演进,提出了县政府自治是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之一,而地方政府现代化会成为未来关注的领域,同时讲述了依据档案资料做微观研究的重要性及其难度。

会议讨论中

关于“思想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徐之凯博士介绍《法国外交文件》的起源与编撰,主要分析《法国外交文件》的产生及运用。他指出:为民族国家立论一开始就带着很大的政治目的,该文件具备了许多他国其他档案文件库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并且随着时代而不断进步。东华大学陈茂华副教授的题目是“概念史视野里的白种人群体研究”,指出白种人群体概念和定义在学者研究中的变化。安徽大学讲师魏孝稷以《哈佛中国史》为中心,考察空间上如何定义“中国”,分析了《哈佛中国史》的局限:比如,帝国概念的滥用,汉族、他者的族群二元叙事等。上海师范大学李腾博士分析了12世纪文艺复兴概念发展史,以安托万•安培和哈斯金斯的著述为例,勾勒文艺复兴概念演变的脉络。他指出,文艺复兴的基本特征是以大学为视角,文化高度繁荣;而法国的文艺复兴是一种精神上的文艺复兴,是黑格尔的概念。上海大学谢晓啸博士分析了澳大利亚安全情报机构对1960年代左翼政党与学生的监控与渗透,内容新颖,有创见。

关于“中国周边关系”和“一带一路”研究。南京大学于文杰教授运用了实物考证方法,比较分析了中国南海周边传统文化及其长三角地区的历史,提出了明确的结论。南京师范大学郭爱民教授探究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粮食生产,涉及中国饲料大量的进口、日本和韩国效率的悖论问题,指出,效率增加是基础的条件,我并表明这些研究的现实意义。国防大学孙文广副教授探讨了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周边安全形势。苏州科技大学王艳芬教授分析了尼泊尔外交政策的转变,重点探讨尼泊尔是如何获取生存空间的,以及尼泊尔的平衡外交。

关于“英国史研究”。扬州大学雍正江教授关注英国的农民问题研究,他指出,传统上认为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后期是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由于各种原因,英国农民遭遇普遍的失业和贫困,英国政府通过济贫立法来重构农民主体权利,以缓解社会矛盾。安徽大学陈金锋副教授把近代早期英国史学在研究内容、体例、方法、史观等方面的变革置于民族国家形成的大背景下,指出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近代西方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特征。上海大学柴彬教授从医疗卫生的角度对发生在1848到1849年间的英国兰贝斯霍乱进行了反思,指出此次霍乱“人祸”的因素较大,因这次付出了惨痛代价,有利于促进英国的公共卫生立法的完善。华东师范大学张凯成博士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战后英国货币政策的重大转折,指出这一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通胀,并成为新一届政府货币政策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俄罗斯与日本”研究。苏州科技大学解国良副教授的研究,题为“斯托雷平与俄国地方经济事务委员会”,他指出,斯托雷平利用地方经济事务委员会,推动地方经济管理改革,试图实现政府与社会在法律框架下的良性互动;改革遭到贵族的激烈反对,却开了政府与地方人士在不具备立法条件下尝试地方管理立法的先河。苏州科技大学张宗华副教授对十月革命后俄国贵族在中国的流亡做了阐述,她指出,苏联政府创立的单一性和两极性的社会结构导致阶级矛盾的扩大化的尖锐化;俄国贵族在中国的流亡分三个阶段,她在提交的论文中分析了俄国侨民流入对哈尔滨和上海国际化的影响。上海大学朱虹博士的论题是从“义战论”与“绝对和平论”,主要探究日本矢内原忠雄的反战思想,详细考察矢内原忠雄反战思想的形成、转变与发展过程,阐明了矢内原忠雄的反战思想的价值与缺陷。

关于“城市史”研究。上海师范大学陆伟芳教授分析了伦敦公租房之来由,介绍了城市史研究的一些新信息。南通大学刘建芳教授探究美国大都市区特定区域“棕色地带”的治理,指出,环境治理法律先行,美国城市治理措施对我国的环境治理有启示意义。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讲师张子恺分析了中世纪晚期根特城市经济衰落原因,指出,中世纪的低地国家是欧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中世纪欧洲纺织业中心,以毛纺业为城市经济基础的根特最具代表性。南京大学陈日华副教授探通过对近代早期(17—18世纪)城志的文本解读,从方志研究的角度,结合英国社会与文化的历史背景,探讨城志编撰的价值。杭州师范大学张卫良教授着眼于近代英美国家的城市公园,认为城市公园是以往城市空间演变、城市转型和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

在这次长三角世界史联席会议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长三角各个高校世界史学术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介绍所在高校的世界史学科发展情况,共商今后本地区世界史学科合作和交流的问题。正如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勇安教授、上海大学世界史学科带头人郭长刚教授、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潘光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所期望的,各位学者除了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相互切磋,还要提出建议:长三角高校世界史学科之间如何加强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发挥长三角地区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值得关注的是,年轻学者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受到资深学者的好评。会议期间,各位代表互相交流学术信息、资料信息,让年轻学者感到,参加这次会议受益不浅。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