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申城美|“花菜界袁隆平”杂交制种28年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瑞
2017-11-20 08:19
来源:澎湃新闻

黄成超被称为“花菜界袁隆平”。

为在家乡种出既美味又适种的花菜,他用了整整28年,并且还在努力着。

上海市崇明区有着“中国花菜之乡”的美誉,花菜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每年都有几十万吨的崇明花菜销往北方及周边市场。

然而,在黄成超拿出崇花系列花菜良种之前,崇明菜农们常用购自外地的花菜籽,出芽率仅为70%-80%,在其他方面也受到牵制。崇明本地的花菜虽然适应本地气候,但在外观和口感方面没有太高的市场竞争力。

从空白到杂交制种成功,花了十七年

为了研究出适合本地种植的花菜品种,1989年毕业于浙江农大后,时任中兴镇农业科技站技术员的黄成超和同事们一道,开始了漫长的杂交制种路。

在此之前,崇明在花菜杂交制种方面的研究一片空白。在上海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黄成超挽起袖子,埋首花菜田。

亲本提纯是杂交制种的最大难题。花球要紧,颜色要白,耐寒性要好,还必须同时找到优质的母本与父本。亲本之间的排列则是另一个难题,一个最佳配对的诞生往往需要上百次的尝试。黄成超每年试种的花菜品种组合都有几十种,最多的一年足有几百种。即便拥有完美“父母”,子代性状突如其来的变异,也会让之前一切的努力功亏一篑。

这个过程相当痛苦,也让黄成超饱尝了失败的滋味。1993年,他离开了花菜田,但失落与不甘一直折磨着他。一年过去,他又回到了花菜田。

2006年,黄成超选育出的崇花1、2、3号杂交花菜新品种,通过了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委员会的审定,17年的努力最终填补了崇明自主花菜杂交良种的空白。

不知道什么时候,

菜农对黄成超的评价颇高:“假如你(黄成超)哪天不制种了,我也不种花菜了!”研发中心的同事们也时常打趣他:“以后咱注册一个商标,就叫黄成超得了,大家就认你。”

2010年,崇花4、5号也通过了审定。黄成超依然骑着破电瓶车往返于乡间小路。岁月虽在他脸上留下变老的痕迹,但难掩笑意。

看着辛苦培育出的实验植株,黄成超笑了。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瑞 摄

曾经他的种子只能限购

与外地花菜籽相比,黄成超的种子亩产量可达到2500-3000斤,提高至少1000-1500斤,出苗率则高达98%。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人工制种的限制,每年产出的种子有限,他的种子在市面上供不应求。

2013年6月,黄成超晒在院子里的试验品种就被有心人顺走,拿到市场叫卖,外地的菜农甚至需要依靠关系购买他的菜种,为了保证公平,黄成超只能限购。

有了良种,还要能批量生产良种。为了满足当地农户以及外地市场的需求,黄成超与上海市农科院进行技术合作,使用雄性不育式杂交制种法进行花菜制种,使得100斤种子需要200人才能制成的状况成为历史。

现在,黄成超的种子不用限购。过去加价都买不到种子的采购方,而今可以买到自己满意的数量。对崇明当地菜农而言,也不用在售种前一晚十二点来排队了。

近年来,市场上流行的松花菜(俗称有机花菜)也在黄成超的研究范围内。这种花菜由于口感松脆,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2016年,已是中兴镇花菜研究中心主任的黄成超将研发的松花菜种子申报审定。“一切顺利的话,市场上就能看到崇明牌的松花菜了。”

“我是个农民,算不上科学家”

每天早晨九点,是黄成超去试验田看花菜的时间。

田里的花菜多数长势喜人,高的植株可与人的膝盖平齐。他凭借经验判断外观,利用卷尺测量球高,植株开展度,叶片大小等。经过一番仔细的观测量后,黄成超用叶子将花菜白色球部盖好,如同呵护幼小的孩童。

黄成超在田地里测量花菜的叶片。

专门用来记录的本子,密密麻麻地记着植株的各项数据。看病虫害,查变异,淘汰一部分不合格的实验品,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他却从未厌倦。

记录花菜制种数据的笔记。

“知道吗,2013年研发中心委托神舟十号,搭载了4克花菜种子去太空。”而今实验田里种着的就有这些“太空旅客”。经历过辐射的种子,遗传密码会发生改变,曾经畏惧变异的黄成超,如今却无比期待着泥土里出现奇迹。

说这话时,他穿着蓝色工服,站在空地上,背靠花菜研究中心白色的小二层,前臂与胳膊间夹着记录数据的活页夹。他的左前方是成片的花菜田,右手是平日的生活区。如果没有挂在外墙上的铜牌,这里就是最普通的上海郊外。

凭借花菜制种,黄成超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人称号,201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你觉得自己是个科学家吗?”

“我是个农民,算不上科学家。”回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这一问题前,黄成超愣了一下。在他看来,土地才是自己的归宿。

黄成超今年57岁,制种时间很长,他上次从无到成功,花了17年,如今他想要一个徒弟。

“有一个人能够帮助并最终代替自己继续把花菜种下去”,这是他最大的愿望。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