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71岁老教授忆入党:这是我的第二次生命

澎湃新闻驻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陈伊萍
2017-11-17 18:40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11月17日,星期五,小雨。

深秋的早晨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将兴业路冲刷得格外干净。还未到开门迎客时间,中共一大会址的入口处已热闹非凡,不断有人群加入到排队入场的队伍中,队伍渐渐看不到尽头。

71岁的王铁福是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退休教授,此行和妻子一起专程来上海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他们老俩口一大早就起来了,原本想避开客流高峰,没想到大家的热情都如此高昂,还没进馆就要排队等候。

“今天虽然下着雨,但是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要溯本求源,参观一大会址就是来体会当时建党的初心,重铸党魂。”王铁福说。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王铁福仔细观看每一样展物,每一份介绍,并用相机一一记录下来。

面对自己的学生,王铁福总会不厌其烦地讲述党的历史,教导学生们要记得曾经为党和国家奉献生命的革命先烈,他们的牺牲才换回我们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想到这些为党和国家作出牺牲的烈士,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工作。”

王铁福在中共一大会址内拍照留念。受访者供图

谈到年轻时的自己,王铁福回忆说,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西部三线地区的军工厂进行火箭炮生产,“当时初出茅庐的我满怀激情,虽然军工厂都建在大山里面,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的芦席棚子,吃的馒头南瓜,但是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困难,重要的是如何保障国家交给我们的生产任务。”

王铁福有很强的信念感,他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于是他在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将自己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

“当时,我是刚到地方的新大学生,脏活累活我都跑在前面。11月的山里常常下雨,寒气逼人,为了要给县城修路,我脱了鞋赤脚站在水里疏通河道。这样的日子当时也不觉得很苦。”王铁福说,他在大山里埋头苦干了五年。1975年,他在当时同一批分配地方的20余名大学生中,第一个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

“那时候的宣誓仪式我还记忆犹新,面对党旗,我举起了右手,庄严地宣读誓词,内心无比激动和自豪。能够成为一名共产党人,是多么的光荣。如果说母亲给予我肉体是第一次生命的话,那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我的第二次生命,是思想意识形态的建立。有了这个先进思想的信念支持,干什么都很有动力。”他说。

在纪念馆二楼的白铜群雕前,王铁福驻足许久,这组名为“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的群雕,由13位中共一大代表与2位共产国际代表组成,他们围坐在一张会议桌前,共同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王铁福忽然感触良多:“我们的党从十几个人起步,经过20多年的时间,建立了新中国,又经过60余年的时间,让国家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

他拍摄了好几张有关这组雕塑的照片,说要将这些影像资料都整理好,带回去给朋友、家人、学生看,希望他们也能像他一样,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