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亮瞻局|美国三航母演习背后的垄断与反垄断革命(上)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7-11-17 07:47
来源:澎湃新闻

美国空军B-1B轰炸机也参与了此次三航母演习。

声势浩大的美国三航母演习在11月14日落下了帷幕。此次演习的地点在日本海,美军派出了“里根”号、“罗斯福”号和“尼米兹”号三艘核动力航母和11艘“宙斯盾”舰艇参加。韩国国防部称,这是韩国海军历史上首次与三艘美国航母同时进行联合演习,同时也是自2007年在关岛近海进行演习以来,美国时隔10年再次同时派出三艘航母参与军演。

美军的上述“反常”举动自然招致外界的各种猜测。按照过去媒体的一贯解读,一艘美国航母出现在危机海域意味着威慑,两艘航母同时出现即已经具备动武条件,三艘航母登台则很可能表明了军事干涉的决心。笔者认为,仅仅用出现在危机海域的航母数量来评估美军的意图未免过于草率,尽管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未有缓和的迹象,但对于特朗普政府而言,其显然并未做好对朝动武的内部和外部“动员”。即便三艘航母同时出现,对美国来说也仍然只是一种威慑举动。

更何况由于对朝军事冲突的层级存在极为严重的不可控性,即便从纯战术角度看,三艘航母也远远不够。可以作为参照的是,美国海军在1991和2003年的两次海湾战争中都曾于波斯湾同时部署过六艘航母。

三航母“表演”的真相

其实,大部分人都明白美军此时不可能动武,那么,美国海军为何依然采用如此“浮夸”又耗费不菲的形式来搞这样的无效威慑?

实用主义特色明显的特朗普是一位偏好双边“密谋”,而不喜欢多边“论战”的总统,这与奥巴马时代更重视多边机制的外交风格迥异。在此背景下,特朗普近期穿梭访问日韩、菲律宾、中国、越南,并参加APEC峰会的12天“旋风”行程就格外值得关注。尽管APEC峰会本身就已经提供了跟相关国家单独或共同接触的机会,但美国总统仍然愿意“不辞辛劳”的在峰会之外安排了一系列独立访问。显然,每一次单独到访的双边会晤才是特朗普希望的与受访国之间对表、施令、安抚、训诫,甚至交易的理想场合。再结合其出访前突然重新抛出所谓“印太概念”,这一系列举动如果需要足够强壮的“大棒”支撑的话,那么 “醉卧之意不在酒”的三航母联演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少在军事层面,3艘“尼米兹”级超级航母在亚太最前沿海域的出现将向盟友(日韩)、潜在盟友(越菲)、对手(朝鲜)和潜在对手(中俄)表明美军介入亚太并应对任何突发事态的能力。对于第二艘航母即将投入海试的中国海军来说,华盛顿也希望用这样的举动来传达足够强有力的信号:美国海军目前仍然是超级航母的绝对垄断者,而对核心装备的垄断则宣示着美国海军永久垄断亚太区域海权的决心。

那么,美国人能够如愿以偿吗?

早在中国战国时期,《孟子》就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之说。比中国晚了2000多年,美国的大型托拉斯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尽管1890年美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垄断法,实际上直到今天,垄断在美国仍然无处不在,并且伴随着微软、苹果、可口可乐、波音、雷神、埃克森-美孚、高盛……渗透到全世界。可以说,垄断就是美国强大的象征。

在军事上,冷战后的美国也处于垄断地位,它拥有最好的军事技术、最前沿的军事理论、最强大的军事能力,美国依靠这些垄断性军事优势保障自己在全球的领导力。不过,在美国垄断的所有行业中,也许只有一个领域能做到真正100%的垄断——二战结束后,从“福莱斯特”级开始,美国陆续建成了20艘超级航空母舰。

其他国家呢?一艘也没有。

世界上只有美国一个国家装备了10万吨级的超级航母。

有了垄断就会有反垄断,这是人之常情。一般来说,反垄断有两个途径:一是在垄断领域逐步建立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具备平衡垄断者的实力;二是通过概念创新,用新的行业取代原有已被垄断的行业。举例来说,在前计算机时代,一个生产算盘的企业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然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让算盘市场几乎完全消失了,任何企业即便还能在算盘市场做到100%的垄断,也不再有任何意义。

同理,如果想打破美国对超级航母的垄断,也有两个途径。历史上,苏联主要选择的是第二种方法——既然各种反航母武器能够击沉航母,那么超级航母就没有垄断价值。而且,由反航母体系发展而来的全新海战手段可以取代过去航母的作用。在新领域,苏联海军无疑将成为新的垄断者,并且苏联差一点就成功了!

也有一些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第一种反垄断途径上。这注定是一场不公平的赛跑,追赶者起点很低,当美国已经将其第一艘核动力超级航母退役时,追赶者们却还在忙着购买或改装一些中型常规动力航母。

当下,在很多人眼里,航母已经成了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个军事强国,甚至一个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航母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它像核武器与登月工程一样,承载着这个国家的能力和尊严。人们热衷于讨论本国应该建几艘航母,以及待建航母的排水量、载机量、动力配置等战技指标。然而,超级航母是否真的在未来战争中适用,是否真的能够必然带来胜利,在这个需要“超级明星”和“公众话题”的时代里,似乎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冷战时期航母的生存危机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如果美苏之间爆发一场大规模海战的话,超级航母战斗群基本没有取胜的可能。美国海军也早在70年代就已经承认了苏联海军的实战优势。时任美海军作战部长朱姆沃尔特就曾惊呼:“如果美国在1970年以后的任何一年中不得不同苏联开战,我们将输掉战争,因为美国海军取胜的概率已经降至35%以下。”而与1973年逼退第6舰队的地中海对峙时相比,刚进入80年代的苏联海军还要更加强大,其不仅拥有比较完善的天基海洋监控系统,几级用于搭载远程重型反舰导弹的大型海战平台(如“奥斯卡”级核潜艇和“基洛夫”级巡洋舰)也刚刚研制成功并批量入役。反观美国海军,这一时期的超级航母编队乏善可陈,其装备的武器系统反应速度慢、火力通道少,且缺乏对大负荷拦截任务的逻辑规划能力,当面对苏联海军精心组织协调的超饱和远程导弹打击时,超级航母几无还手之力。

“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装填SS-N-19远程反舰导弹。

不过必须承认,作为一个垄断者,美国反应极快,解决问题的手段很快被研发出来。第一艘装备“宙斯盾”系统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于1983年服役。1986年底,“邦克山”号成为第一艘装备MK41垂直发射系统的“宙斯盾”巡洋舰。在此阶段,苏联除了进一步提高现有武器的性能并扩大部署规模外,没有更具革命性的突防手段出现。攻守两端的天平从1986年开始趋于平衡,面对苏联海军完善的超饱和打击手段,航母战斗群不再“裸奔”。但即便如此,航母战斗群的防空能力仍然是有上限的,其也无法保证在下一场海战中一定会取胜。

然而,冷战结束让天平再度失衡。在最近20多年里,双方的技术和手段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因此谁的作战系统更完善、谁的装备规模更大,谁就更有可能赢得胜利。如今俄罗斯已经没有完善的反航母作战系统,其卫星监控系统几近瘫痪。水面舰队、轰炸机、潜艇部队不断萎缩。它们也许仍有能力在一场近海冲突中重创甚至击沉一艘超级航母,却失去了在远洋与航母战斗群全面对抗的能力。

“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是苏联末期追求所谓均衡海军、航母海军的重要一环,但它在与美国海军的一场可能的实战中却完全无法体现作为一艘航母的价值,其数量有限的舰载机面对超强的空防压力,连确保本舰队的空中防线都勉为其难,就更加无法胜任远程攻击的角色了,换言之,这就是一艘名副其实的重型载机巡洋舰(苏联海军对本国航母的定义)。而航母的终极价值当然是进攻而非防御。此外,苏联/俄罗斯过去赖以抗衡超级航母的撒手锏远程饱和攻击,则由于自身火力规模的萎缩以及对手装备“宙斯盾”系统后成几何级增长的抗饱和打击能力,也变得不再那么恐怖。(未完待续)

(“宏亮瞻局”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特约副研究员王宏亮为澎湃防务开设的个人专栏,力求在兼顾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时,在前瞻性、敏锐度上更上一层楼,每周一期,不见不散。)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