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称他“中国素描第一人” ,但他逝世30年才首办个展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实习生 罗娜
2017-11-17 08:06
来源:澎湃新闻

“润物无声——陈盛铎艺术展”这些天正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行。这是被刘海粟誉为“中国素描第一人”的陈盛铎先生,逝世30周年之后,举办了第一个个展。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告诉“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陈盛铎教了一辈子画,也画了一辈子画。作为教师,他教学十分严谨,用自己的风范影响着下一代人。作为画家,他画素描注重线条和块面的有机结合。然而,他却从未出过画册、办过画展,唯有耕耘,默默奉献。”

陈盛铎留日时照片

对于陈盛铎的名字,也许很多人略感陌生,而实际上,他在各大美专任教,并以“陈盛铎画室”、“现代画室”和“新美术研究所”等形式研究中国早期现代美术教育,尤其是素描教学的重要线索。他的“朋友圈”大师云集,他曾是杭州国立艺专克罗多教授的助教,也参与了林凤眠的艺术运动社。解放后,陈盛铎收到了两所美术机构的邀请,一是当时倪贻德所在的西湖艺专 (今中国美院),同时还有上海本地的同济大学,权衡再三,陈盛铎最终选择 留在上海了。而他的学生更是包括了黎鲁、贺友直、端木勇、蔡吉民、汪观清等。

西湖艺术运动社社员(右四为陈盛铎)

同济大学聘书 1950年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对陈盛铎画家和教师身份的阐述更为清晰:“陈盛铎教了一辈子画,也画了一辈子画。作为教师,他“教学十分严谨,讲课认真,用自己的风范影响着下一代人”。作为画家,他画素描注重线条和块面的有机结合,“一笔下来就有立体感,虚实、浓淡、粗细、转折(侧锋)尽在其中。”结构清晰,形象生动。他画色彩行笔洒脱,用色明快,构图饱满,在雅俗共赏的画面中,绘就出大自然最为质朴唯美的景象。然而,他却从未出过画册、办过画展,唯有耕耘,默默奉献。

灵岩兴国古刹,1960年8月,纸本素描

作为陈盛铎的首次个展,本次展览既展示了陈盛铎的个人的绘画作品,也呈现了他部分美术教学成果(即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美专学生的珍贵习作)。在陈盛铎早年的少量油画作品和学生时代的素描中,观众可以看到20世纪初,西方现代美术和学院教育对他的启蒙,对其早期画风的直接影响。而1950年代后,他创作的素描和油画,更侧重东方美学的素简纯粹。而当时上海美专学生的这批作品虽然不完整,甚至有些稚拙,但是体现了陈盛铎的素描作品理念,让我们感受到大气、浓厚的美感,也是他在上海美专期间教育成果的最好展现,也为近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1920年代陈盛铎素描作品

作为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启蒙者与探路者,陈盛铎的艺术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陈龙评价父亲的素描教学:他对素描教学是有一套自己摸索出的方法的,和留日、苏联派当然都有联系,但绝对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理念和方法。

1930年代陈盛铎水彩

小龙湫,1960年8月,纸本素描

陈盛铎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其中有国内外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有建筑设计师、出版传媒系统的编创人员,以及各基层单位的美术工作者。

据 1930 年代末就读于上海美专的赵延年先生回忆说:“陈老师上课,首先强调观察方法,对所画对象的整体动态感觉、大的体面结构关系、整体明暗变化等等,必须认真看清看准。要求我们落笔要肯定,形与结构要抓紧抓准,通过大的块面塑造,使对象的体感具有张力。”他的这一套教学方法经过其后在四五十年代的进一步提炼发展,最终形成了其特有的素描教学体系。

上海美专舟山普陀写生

黎鲁、贺友直、席素华、金铭、端木勇、蔡吉民、曾进顺、汪观清、黄振亮、任伯宏、宋治平、马乐群、王伟戌、张祖英、张迪平等画家或多或少都接受过陈盛铎的素描启蒙或技法培训。这批人中很多也是中国连环画的中坚人物。

新美术出版社 聘书信封

画家汪观清回忆说,当时拜师学艺只有20岁,已经开始创作连环画,不过投稿经常碰壁,别人给他指路,去陈盛铎先生的画室“回回炉。”当时汪观清已经有了一定绘画基础,陈盛铎要求他从头开始,从三角几何模型开始画起,全部用线条,不能衬光;没有问题了,再衬光;没有问题了,再画石膏像。他教学方式是画圆得圆,画方得方,他的学生必须手眼协调,基本功扎实。教学过程虽然很枯燥,但经过短短三年的学习,投稿不再被退稿,他的教学方法称得上是点石成金。

1950年代陈盛铎素描人物

作为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先驱之一,在早期西学东渐之路上,陈盛铎留学日本引荐西方美术,并将之传播、 推广的启蒙者和践行者。他终其一生勤学不辍、孜孜不倦,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晚年陈盛铎

展览作品:

果盒桥,1960年8月,纸本素描 ,25.3×29.5cm
风景四十,1962年6月,纸本素描 ,19.5×27.5cm

三味书屋,20世纪50年代,木板油画 ,30.5×23cm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