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一大召开30年后,会议旧址被踏勘确认

澎湃新闻驻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臧鸣
2017-11-14 21:58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11月14日,星期二,多云。

像往常一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前来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遥想着96年前的“群英汇聚,开天辟地”。

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直至1951年,一大会议旧址才被踏勘确认。

从1952年建馆至今,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经历了哪些变迁?就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云根。

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初版本)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官网 图

1951年:一大会议旧址被踏勘确认

“新中国一成立,就开始寻找旧址了。”谈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建立,副馆长徐云根便打开了话匣子。

“一大会议旧址在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这儿其实当年是一大上海代表李汉俊家,楼下餐厅就是当时的一大会址,楼上是李汉俊的卧室。”徐云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后,李汉俊一家于1922年搬走,一大会议旧址租给了商户,开切面、面粉店铺。

1951年,一大会议旧址被踏勘确认。次年,一大会址纪念馆成立,当时称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一馆,实行内部开放。第一个中央机关旧址(陈独秀故居)、一大代表当时住的博文女校称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二馆、三馆。

“原先的陈列室很小,大约90平方米。旧址复原也比较简单,摆个桌子,布置在目前的一大会议旧址的楼上。”徐云根说,“最初的一大会议旧址展示在楼上,后来是董必武看了,说是在楼下开的会,因此听取他的意见,将一大会议旧址展示放在了楼下。”

中共一大代表群雕。  澎湃新闻记者 臧鸣 图

1961年,中共一大会址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更名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并向社会公开开放。

1998年,纪念馆新扩建辅助建筑,用来专门开辟陈列展厅。1999年5月,扩建的辅助建筑竣工,外貌与一大会址建筑相仿,保留上海典型的石库门民居风格,一层为观众服务设施,设有门厅和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二层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

目前的一大会址纪念馆,利用一大会址所在地的树德里原有房屋和西邻辅助建筑,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

镇馆之宝是《共产党宣言》译本

随着研究深入,一大会址的展示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  澎湃新闻记者 臧鸣 图

徐云根举例说,参加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究竟是做什么的,也是到1990年代才搞清楚;他的照片早前一直没找到,直到2007年才找到,加入纪念馆展示。

他回忆说,最初一大会址纪念馆以展示静态文物为主,展示手段较单一,多媒体、艺术品较少。2016年,建党95周年,展示内容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展示手段有静态、有动态,更好地突出了主题,增加了展览的可看性,“纪念馆里新增的大型浮雕、群雕,材料都比较新颖,二楼的群雕采用了白铜铸造,更尊重历史、解放思想,一大13位代表都做了充分展示。”

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

徐云根不无自豪地答道“《共产党宣言》中译本”。该译本是中国首个完整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1920年由陈望道翻译。

馆内还有不少颇有历史意义的文物。徐云根举例说,展示的李大钊的打字机是国家一级文物,“这台打字机原先为孙中山秘书吴弱男所用,后李大钊借用过,因此这台打字机与两个伟人有关。它是英国出品的,小巧精致。”

李大钊使用过的打字机  澎湃新闻记者 臧鸣 图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