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英国华裔作家白晓红:仇外的种族主义是彻头彻尾的幻象

澎湃新闻特约记者 KY
2017-11-22 10:02
来源:澎湃新闻

对于白晓红(Hsiao-Hung Pai)这个名字,中国读者或许会感到陌生。但对于她在两本纪实作品《隐形生产线》和《散沙》中有关中国劳工海外经历的描述,可能有不少人耳熟能详。而这两本书的作者正是白晓红。作为一名以犀利视角观察英国社会及其内部族群关系的华裔纪实作家、记者,晓红常常在做别人意想不到的事情。2013年,冒险卧底英国妓院采访移民性工作者一事让她在英国传媒界一时名声鹊起。近年来,她再次开始自己的冒险旅程,为揭开英国种族主义的真正面目,她不畏困难和歧视,深入采访英国极右组织活动,为研究英国种族主义的本源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并在2016年3月出版了《愤怒的白人:直击英国极右派》(Angry white people: coming face-to-face with the British far right)一书,彼时距离掀起全球性波澜的脱欧公投尚有3个月。近日,澎湃新闻特约记者KY来到具有异域风情的东伦敦,基于晓红对英国种族主义的观察和了解,对她进行了一次专访。

《愤怒的白人:直击英国极右派》书封(左)。白晓红(右)。

澎湃新闻:为什么近年来英国种族主义的兴起和脱欧有这么大联系?

白晓红: 脱欧公投的主导者主要是以尼格尔·法拉奇(Nigel Farage)为首的英国独立党(UKIP),以及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和迈克尔·格夫( Michael Gove)领导的保守党内亲脱欧派。可以这么说,一开始,从政治光谱上,脱欧公投就被上述两者,即反移民的右倾政治势力所骑劫了。特别是独立党,它在公投中的核心论点简单来讲就是反移民反穆斯林。在公投选战中,独立党提出 “为英国工人提供英国工作”(“British Jobs for British Workers”)的反移民口号,深得部分白人工人阶级和白人失业者的拥戴。这种口号宣传与一般民众长期的反移民情绪一拍即合,造成了脱欧的产生。可以说,对于一些英国人来讲,脱欧的中心并不是反对欧盟,而是在于他们本身的反移民倾向。这种倾向与种族主义的兴起有着潜在的联系。种族主义本身也反映了一种变态式的排他性的种族反感情绪的释放。要说种族主义和脱欧的直接关系,我的看法是种族主义是白人国家内部的历史性问题,脱欧之后,这种种族主义行为的确在英国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可以这么说,英国脱欧在激化种族主义的社会表现,但不是导致种族主义现象的根源。

澎湃新闻:为什么部分英国民众会产生这种反移民的情绪?

白晓红:反移民情绪和种族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历史性的话题。它不止发生在当下,更深植于现代英国的形成之中。二战前后,很多欧洲及英属殖民地劳工(比如加勒比和南亚地区)大量流亡或涌入英国,开始形成本土的少数族裔,与当地社会发生互动,英国内部的社会及移民政策也因此频繁变更。随着这种社会变化,根深蒂固的以英地白人为主的种族主义开始外露。

这种外露与媒体的妖魔化紧密相连。举个例子,1958年前后,没有任何一名黑人记者被英国国家媒体所雇佣,因而针对非洲加勒比族裔的新闻常常出自白人记者之手,且往往带有严重的种族主义观点。1981年伦敦的布里克斯顿(Brixton)发生黑人和与警察的冲突,大多数媒体把非洲-加勒比少数族裔标签化,攻击他们是“无法无天的(lawless)”袭击警察的“抢劫犯”。1981年4月11日,《太阳报》(The Sun)更是直接表达种族歧视的观点:“布里克斯顿,这个西印度社区的中心,其实是臭名昭著的抢劫、袭击及谋杀的聚集地”。更有甚者,在1985年黑人与警察的冲突中,英国主流媒体将卷入冲突的非洲-加勒比族裔刻画为经过“莫斯科或利比亚共产主义”训练的“街头冲突的专家” 。总之,那时候的英国主流媒体,特别是以《每日邮报》(Daily Mail)和《太阳报》为首的右翼报纸对白人对黑人的种族主义攻击和歧视从来只字不提,反而将他们刻画为暴力分子。之后自然而然地,不光是从媒体得到讯息的英国人,甚至接受这种“谣言”的非英国人都形成了对黑人的偏见,对黑人形成刻板印象( stereotype),认为他们是犯罪本源。(参见Beulah Ainley : Black Journalists, White Media)。

当下,《太阳报》和《每日邮报》仍是英国发行量排名前两名的报纸,他们的读者大多都来自白人劳工阶级。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他们接触的信息源比较有限,基本上脱离不了小报(tabloid)的范畴。也就是说,目前英国白人劳工最大的信息源仍是右翼大众传媒。这些大众媒体对少数族裔的种族偏见近年来不减反增,长期浸染其中的英国白人劳工自然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种族主义观点和反移民情绪。根据我的调查和采访,英国极右种族主义团体英国保卫联盟(English Defence League,简称EDL)中大部分成员的讯息也都获取自右派小报。他们总是从右倾传媒中获取所谓“灵感”,然后将从中获取的信息夸大地表达出来。

2013年,EDL在东伦敦穆斯林聚集区举行了一次很大的游行,期间EDL领袖汤米·罗宾逊(Tommy Robinson)在其游行演讲中屡次声称东伦敦是“伊斯兰共和国” (Islamic Republic)。我问他这词是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他告诉我说是从《每日邮报》上学来的。这种从报纸上“现学现用”的例子在EDL成员身上层出不穷。当我去雷丁(Reading)采访一个当地的EDL运动分子维京(Viking),正值他举家在当地进行EDL的思想宣讲,其中一个话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停止(穆斯林)对女性生殖器官的切除”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他告诉我,正是因为反对穆斯林对女性的迫害才让他加入了EDL。我认为这种无根据的谣言很是可笑,当我问到此事的消息来源时,毫不意外地又一次听到了《每日邮报》的名字。正是由于媒体不断地灌输,外来移民成为了英国白人仇恨的中心。可以说,大众传媒是种族主义兴起的主要根源之一。

澎湃新闻:那在你看来,英国国内的经济危机是否也是引起种族主义兴起的根源之一?甚或说,因为新自由主义的紧缩政策使得白人劳工阶级所得到的福利受到削减,造成了他们的结构性失业。被打散的工人阶级因为找不到倾泄愤怒的对象,于是对外来移民的种族主义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发泄途径?

白晓红:不能简单地把种族主义当作一个经济问题来考虑。诚然,英国国内的紧缩(austerity)是一个背景的因素。白人劳工阶级的日子现在不好过了,失业率有所上升,物价上涨都是事实。但种族主义准确地说是一个历史性问题,是一个思想问题,是和英国特别的殖民历史以及其工业发展及衰落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因素只是让种族主义浮出水面,变成了一个显性的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由于媒体占据话语主导地位,外来移民被建构刻画成“工作抢夺者”,变成了最好的“替罪羊”。其实,“英国工作提供给英国人”完全是天方夜谭式的口号。不是说外来移民抢了英国人的工作,而是外来移民特别是东欧移民从事了英国人不愿从事的工作,他们大多数在“反社会时间” (anti-social hours,专指时间长或夜班性质的工作)开始工作,而且一般都是季节性或临时性随叫随到的小时工作制的工种,比如清洁工、农业收割工。因此,英国独立党的口号无非是无稽之谈。当然种族主义正是基于这种被建构的对外部的憎恨来形成的,准确地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幻象。

其实,最支持脱欧最反移民的地区大多是白人聚集区,英国白人的生活圈子大多仅限于他们自己的白人社会之中,他们很少甚至从没和外来移民和外国人打过交道。比如,我之前在罗姆福德(Romford)附近的白人小镇做采访。经过了解,当地很多白人劳工在生活中基本没有外国朋友,没有和移民接触过。他们对外来移民的认识仅限于认为他们是“工作抢夺者”,这是一种反移民情绪的表达,更是一种对移民的自我想象。

澎湃新闻:英国作为一个阶级分明的资本主义社会,种族主义和阶级分成是否存在联系?

白晓红:不同阶级表达种族主义的方式是不一样。在我的《愤怒的白人》一书中,可以看到参加极右组织和用游行来表达自己反移民情绪或做出种族主义行为的大多是来自劳工阶级的英国白人,这是最直接的种族主义表达方式。比劳工阶级经济情况稍好的一点的,介于劳工阶级和中产阶级之间的英国白人,即使他们有时候想表露自己反移民的种族情绪,但介于政治正确的压力,他们会首先声明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再接着表达自己反移民的态度,但其核心思想还是白人至上式的种族歧视。

另一方面,在英国这个阶级、种族较为分明的社会里,一些机构性的种族主义和政策性的种族歧视是无法避免的。在工作场所、学校、日常生活里,作为外来人,我和一些人有时候会明显感受到,对你实行种族歧视的是课上的同学、学校的教授和街上的警察。从1991年来到英国,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硕士毕业的外国人如果想进入英国工作,必须付出更多——读更多的书,拥有更多的工作经验,你才有资格和英国人竞争,这就是一种政策性歧视。再者,根据我在报业长期工作的经验,虽然传媒机构现在开始实施 “多样性计划” (diversity programme), 但因为文化背景、阶级背景的差异,很多时候外国人还是很难融入英国白人的文化圈。例如,之前我有在《卫报》工作的经历,那里的人大部分都是牛津剑桥毕业,家庭背景起码是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有时候下班聚会,不知是故意还是忘记,他们不会邀请我这样的人参加。虽然为《卫报》写稿,但实际上因为文化方面的差异,我始终是圈外人。英国传媒界总的来说还是白人男性居多,很难反映英国族群多样性的特点(参考Black Journalists, White Media)。

另外,学校里的机构性种族歧视近年来也有上升的势头。先讲个最近的例子,十月中旬,根据“自由信息” (Freedom of Information)调查机构给出的数据显示,2015年牛津大学三分之一的学院没有招收英国黑人学生。同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招收黑人本科学生的比例只占全部招生的1.5%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剑桥大学在2015年只接受了占全部招收比例不到1%的巴基斯坦裔学生的申请)。2010年到2015年间,只有三个牛津大学的学院和六个剑桥大学的学院每年招收黑人本科学生。而且,在2015年,牛剑更偏向接受来自精英家庭的学生,这个比例占到了两所大学年度招生比例的8成以上。为此,工党黑人议员戴维·拉米(David Lammy)公开批评牛剑大学的招生政策,认为这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并指责这是一种“社会隔离”(social apartheid)。不只是针对黑人,学校中对东欧移民和穆斯林的种族歧视也屡见不止。今年刚刚发生了一起一名波兰女孩因不堪其英国同学的种族歧视和霸凌在所在高中上吊自杀的事件。我之前采访过的一个穆斯林女孩塔欣(Tahsin)也曾向我抱怨在大学遭遇的“种族偏见”,她说:“对于我来说,最初适应大学的环境是比较困难的。大学不像我之前在的东伦敦学校那样,没有太多穆斯林学生。当我想与我的同学交谈时,他们常常表示抗拒。我做小组发言时,有些同学甚至不愿意听我讲话,这让我觉得非常不友善。在大学里,我第一次感觉到我是一个局外人。”

澎湃新闻:下面来谈谈你的采访经历,根据你的观察, EDL是一个怎么样的极右组织?

白晓红:总体来讲,EDL是一个最近兴起的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英国极右政治组织。成员大多来自对工党彻底失望的白人劳工阶级,但他们的个人情况非常复杂,有些非常认同英国独立党的反移民政策,少数是喜欢闹事的新纳粹分子,而大部分成员多少都是在主流右派报纸的影响下加入了组织。他们的主流观点也和右派报纸上讲的大同小异,主要是为保护英国文化,反对穆斯林和移民,并把他们和恐怖主义联系起来 (部分成员还有强烈反同反犹太的倾向)。当我问一些EDL成员他们保卫的英国文化究竟是什么,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对我解释所谓 “English” 的含义。另外,EDL组织内部鱼龙混杂,领导层常常为是否吸收更多的新纳粹分子加入组织而争吵不休。

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EDL成员,他的名字叫达伦(Darren),来自卢顿(Luton),可以说,达伦是这群种族主义者中较为不种族主义的一个成员。2009年EDL伯明翰游行时,达伦打出了一副 “白人黑人联合起来 (White and Black Unite)” 的游行横幅,并吸引了一些黑人参加EDL的游行。但随着他对EDL的了解深入,他发现EDL内部的街头暴力倾向和新纳粹兴起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他告诉我,他亲眼看见新纳粹分子在游行中向着他的黑人同伴行纳粹礼,这是他极度不能容忍的事情。渐渐地,他感觉自己在EDL的活动中丢失了自己的本性,开始寻求解脱,最终离开并彻底疏远了EDL,变成了一个工党积极分子。这个过程对他来说是十分痛苦的,在脱离EDL的两年间,他不断被EDL成员恐吓威胁,因为他所在的社会圈子和EDL高度重合,使得离开过程极其困难。

澎湃新闻: 在你单刀直入和EDL成员接触的过程中,他们是如何对待你的采访的?你有没有在采访过程中感到害怕或是受到威胁?

白晓红:你在《愤怒的白人》一书中看到的愿意接受采访的EDL成员只是这个组织中的极少数。在进行采访时,他们中有人直接叫我滚开。大多数人都对我不屑一顾,不予理睬。采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即使他们同意了我的采访要求,还是可以从和他们的访谈中看出,大多数EDL受访者对我完全不信任。他们总是认为我是外国人,讲话也不是太礼貌。当我联系EDL领袖汤米·罗宾逊时,我感觉他是一个权力欲非常强的人,他希望成为我采访故事里的核心人物,并利用我的采访,把EDL的极右的观点传达给读者,这对于我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事情。和这些人接触,受到威胁当然是有的,一些EDL的支持者直接对我进行网络叫骂,叫我从哪来,滚回哪里去。当然我对这些威胁都付之一笑。基本没有感到不安全的地方。

澎湃新闻:近年来英国成为中国学生最喜欢前往国外学习的目的地之一,英国的华人社区也在不断壮大,据你所知,华人社区对种族主义的兴起有没有产生一种担心的情绪,他们怎么看待身边的种族主义现象的?

白晓红:我周围很多华人都遭遇过种族歧视攻击。这种现象在华人开的外卖店中经常出现。我认识一个来自中国北方的朋友,曾在英国经营一家外卖餐馆,他的店就经常被当地白人青年骚扰,这些白人在餐馆内公开对他进行种族谩骂。另外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维冈外卖店老板被殴致死事件:2005年,这位陈姓华人及其女友因为经常遭到当地白人的种族攻击,报告了当地警察,但警察基本上却对他们的报案无动于衷。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陈在一次骚扰后追击闹事的白人青年,结果被群殴致死。我在2005年报道了这个事件,但在华人社区内没有引起太多注意。总体来说,英国华人对种族主义大多处在一种漠视状态。一来我们没有建立起一个反种族主义的内部机制,二来因为华人总持有一种息事宁人的态度,任由种族歧视的现象蔓延,三来即使华人打电话报警,警方不见得会支持你 ,所以久而久之,华人也就不去报案,面对这种情况,自己小心一点就好,沉默是金。面对种族主义的进攻,我们华人社区的这种态度是可悲的,亟待做出改变。

*《愤怒的白人》一书中文版已由台湾南方家园文化出版社出版。

* KY系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