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被抱养错过三次寻亲机会,沈阳七旬老太:我的亲人在哪?

刘冬梅/辽沈晚报
2017-11-14 16:28

陶秀英非常想找到自己的亲人。辽沈晚报 刘冬梅 摄

如果不是想寻找自己的亲人,陶秀英的名字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报纸上。

这个七旬老太一生谨小慎微、胆小怕事,做什么事都要看别人的脸色,做出登报寻亲的举动,几乎用尽了她全部的勇气。

76岁高龄却还要坚持寻亲,为什么?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这位老太的行为。但陶秀英依然坚持:“这是我藏在心底几十年的愿望,我一直想知道我的亲人在哪儿?不管是谁,我想见见他们。”

自幼被抱养 看养母眼色长大

“家里有水果,妈不让吃就不敢吃。”陶秀英平时几乎不买水果,因为她从小在养母家里长大,有水果也不敢吃,慢慢养成了不吃水果的习惯。

陶秀英的家在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北大街附近一栋老楼里,整个房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空间非常局促,转个身都要小心翼翼。

“我很小就知道自己是被抱养的,但是不敢问,我特别怕我养母,怕惹怒她。”陶秀英从柜子里掏出几本相册,在一张张黑白照片中可以看到,童年陶秀英的模样很清秀,但却很少有笑容。

陶秀英说,自己从小就生活在别人家里,学会了看别人眼色活着。她10岁起就开始学做针线活,每天放学后主动做家务,从来不敢跟养父母顶嘴,更没有撒娇过。

“记得有一次,家里炖了一只鸡,闻着味道特别香。我那时还小,馋得不得了,上桌后我夹了一块肉,养母就用眼睛瞪着我,我就再也不敢夹了。”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陶秀英从小就胆小,做什么事都会先考虑别人的想法,哪怕自己有理也不敢顶嘴。

“我养父对我好,有时会偷偷塞给我五毛钱买吃的。记得我上初中第一年,他给我买了一双棉鞋让我上学穿,怕我把脚冻坏了。”但即使是养父买的鞋,陶秀英也不敢穿,只有养母允许时才敢穿上一次。

她错过三次寻亲机会

后来陶秀英长大住校,别的同学放假都高高兴兴回家,她却害怕放假,不愿意回家。“有时我就会偷偷想,亲生父母在哪儿呢?怎么不来找我?”

虽然在心里想,但陶秀英不敢去找,也不敢问。她只知道自己出生于1941年,被收养时住在沈阳和平区五经街一带,那里过去叫“南市场小南杠”,也叫“南五经街大板楼”。

后来,陶秀英跟随养父母搬离了“大板楼”,因为养父母健在,她也不敢打听亲生父母的事情,寻亲成了她埋在心底的一个梦想。

直到多年后的一天,陶秀英回到“大板楼”,遇到一位邻居大婶。闲聊时大婶提起:“有个男的来咱们这里三回了,说是当年把一个女婴送给白金凤了,可咱们这里也没有叫白金凤的啊。”

“那人找的不就是我嘛!”陶秀英懊悔不已,原来她的养母原名就叫白金凤,后来才改名叫白淑文。邻居大婶听后也很后悔错过了帮陶秀英寻找亲人的机会。

大婶告诉陶秀英,寻人的男子自称是陶秀英亲生母亲的侄子,但没留下姓名和具体住址,只说他住在皇姑区。大婶跟陶秀英约定,再有人来寻找她,一定把人留住并通知她。

然而没多久,那位大婶就动迁搬走了,几年后大婶就去世了。随着时间流逝,知道陶秀英身世的人越来越少,寻亲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

寻找亲人是一生心愿

“我养父母都是我给养老送终的。虽然我很怕养母,但养育之恩不能忘,她年迈的时候,我大冬天里每天背着她去医院看病打针。”养父母在世的时候,陶秀英从没在他们面前提过自己身世的事,也没寻过亲。直到他们陆续去世,她心底埋藏一辈子的愿望才开始萌芽。

“我跟别人念叨想寻亲,她们都笑了,说你这么大岁数,马上就入土了,还折腾什么啊?”陶秀英听了这样的话也不反驳,只是默默地不做声,因为别人难以理解她内心的感受。“那种没有亲人的感受,只有体会过的人才知道。我没结婚生孩子前常常感觉特别孤单,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就自己孤零零一个人。我很想找到亲人,希望能够与他们相互挂念,相互探望。”

于是,77岁的陶秀英给辽沈晚报寻亲栏目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从老人那间小小的陋室出发,穿过茫茫人海,带着一个老人几十年的愿望——她想寻亲,哪怕是找到兄弟姐妹、侄男甥女,也想找一找。

陶秀英,1941年出生,自幼被送养在“南市场小南杠”“大板楼”一带,养母原名叫白金凤(小名小凤)。据说她的亲生母亲从上海来沈阳,后来又搬回了上海。希望知情者能够帮助这位老人,希望广大读者积极提供线索。 (原标题:七旬老太求助“我的亲人在哪? ”)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