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选择此时大幅度放宽金融业?因为做了这三件大事

澎湃新闻记者 郑戈
2017-11-10 17:35
来源:澎湃新闻

对中国金融业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图

11月10日,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国新办举行的中美元首北京会晤经济成果吹风会上表示,中国将向外国投资者开放中资金融机构的控股权。此事影响之大或在未来数年内表现出来,美国彭博社甚至用“Big Bang Moment(大爆炸的时刻)”加以形容。

具体来看,中国决定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上述措施实施三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将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三年后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放宽至51%,五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

中国为何选择在此时大幅度放宽金融业?

11月9日,外交部表示中国将按照自己扩大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大幅度放宽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基金业和保险业的市场准入。也就是说,中国此次金融开放并非因为外部压力,而是主动为之。

有人之所以谈金融开放而“色变”,原因在于怕外资进来后,对国内整个金融行业带来冲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曾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带来风险的其实是那些盲目的、不尊重金融改革秩序与规律的开放。

央行行长周小川是金融开放的积极鼓吹者。在今年的陆家嘴论坛上,周小川表示,从制造业、服务业开放的经验可以推导出,开放的金融业才会发展得更好。在近期,周小川在为《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撰写的《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文中再次强调,改革开放是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历史经验和未来抉择。

2007年以来,中国金融业做了几件大事。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几件事或许可以看作是为金融开放做的准备工作。

中国金融业今年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强监管”。 今年上半年以来,无论是央行还是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齐齐掀起了强监管风暴,直指金融风险点。经过这半年多来的强监管后,银行业的同业业务和表外业务开始收缩、保险行业野蛮生长的万能险业务得到了控制、金融业去杠杆效果显现。

在监管风暴后,中国金融业紧接着做了第二件大事,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稳会),强化统筹协调监管。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设立的金稳会已于近日正式成立,并由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担任主任。中国金融监管格局正式从原来的“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升级为“一委一行三会”,确立了国务院金稳会作为最高金融监管部门的地位,将大大增强金融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这也将大大强化对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行业、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或产生金融风险的领域的监管能力。

第三件大事则是十九大报告首次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写入了中央文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告诉澎湃新闻,双支柱调控体系中的宏观审慎政策将很多金融活动都纳入了管理,包括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还有房地产金融业都纳入调控当中,对防止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应该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按照外汇局副局长、央行金融稳定局原局长陆磊的说法,双支柱调控框架是我们面对“灰犀牛”(指发生概率高、影响巨大、容易被忽视的危机)还有“黑天鹅”(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

截至目前,这三件大事都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或已能够支撑中国金融业的大幅度开放。换句话说,现在宣布大幅放宽金融业是国内金融改革发展瓜熟蒂落的结果。

    责任编辑:郑景昕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