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在基层|李华靓:发展规模农业,努力实现乡村振兴

澎湃新闻记者 康宇
2017-11-12 07:59
来源:澎湃新闻

11月初,在做完数场十九大精神宣讲会后,李华靓到天津出差去了。

“我来天津的一些区县考察学习他们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有好的经验,等我回到村里,也要组织大伙儿搞起来。”11月8日晚上,李华靓在电话中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道。

出生于1978年的李华靓是党的十九大代表,也是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奢岭街道马场村党总支书记。

李华靓(左)在合作社基地等候社员集合,准备商讨明年鸭田生态米电商销售的问题(10月31日摄)。

年轻的李华靓说,他去北京参加十九大之后,干劲儿更足了,“中央很关注三农问题,十九大报告也明确了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还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这些内容都给咱农民吃了‘定心丸’。”

如何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李华靓觉得,还是要鼓励带动父老乡亲发展规模农业,壮大集体经济,将更多的村民吸纳进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一起奔小康”。

位于长春市双阳区奢岭街道的马场村原来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全村共有600公顷水田,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0%左右,村民们一老本实地育苗、插秧、收割,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传统的劳作方式,并未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为了脱贫致富,很多年轻的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李华靓也是其中之一。2001年高中毕业后,他便在长春卖起了水果。虽然赚到了一些辛苦钱,但李华靓也在创业中逐渐产生了新的认识,“还是要有文化,得掌握技术”。

机会很快出现了。2007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为农村有志青年创造了上大学的机遇。李华靓抓住了这个机会,从一名打工仔,变身成一名大学生村官。此后,通过两年多的学习,李华靓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有了更深的了解,他想把所学都用在自己的家乡建设发展上。

2008年,国家出台了扶持农村农业机械化的优惠政策。李华靓看到了在农村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广阔发展前景。为了给村民讲解农业机械化的好处,李华靓几乎是挨家挨户地去“上课”,最终筹集到140余万元,先后购置了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育秧设备及相关配套农机具20多台(套),一手创办了奢岭街道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彻底改变了马场村传统的农耕方式,形成了统一购种、科学种田、供产销一条龙的生产模式,把村民从田地里解放出来。

“合作社最开始只有几户社员,现在已经发展到300户了,以后我还想拉更多村民入股合作社,带着大家一起发展。”李华靓对澎湃新闻说,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尤其是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内容,犹如给村民、给有意从事现代化农业的企业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带领村民一起实现脱贫致富,乃至乡村振兴,是李华靓为马场村勾画的蓝图,也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

多年来,李华靓发起的“万亩鸭田生态水稻定制体验农场”项目解决了马场村超过百人的就业问题。他还带领村民一起修公路,在马场村建起农家书屋、文化大院,让村民在增产增收的同时,也能丰富精神世界。

李华靓的表现不但获得了乡亲们的认可,也为他带来很多荣誉。他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长春市党员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不过李华靓却说,马场村的发展壮大,村民逐步过上好的生活,不是靠他一个人,“我们构建的‘1+3+X’基层农村治理模式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1+3+X”中的“1”即一个“支部建在屯上”的党组织网络;“3”即由屯委会主任、综治委员、妇女委员三人组成的核心团队;“X”即一支由老党员、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志愿者组成的义务委员队伍。

在李华靓看来,这个治理模式效果非常好,“把支部建在屯上,有效破解了党的工作‘沙滩流水不到头’、农村基层管理断层的问题,使乡村工作有了更直接有效的抓手,也让村民也有了依靠,现在基本能做到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

事实上,澎湃新闻了解到,“1+3+X”基层农村治理模式在长春市双阳区已经推行了三年左右时间。目前,双阳区1286个自然屯组建屯委会1223个,屯委会成员4679人,其中实职委员3648人、占委员总数的77.97%,义务委员1031人、占委员总数的22.03%。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