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上海之单车站①|在中国,自行车的回归晚了40年

〇筑设计
2017-11-06 16:36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自2015年起,〇筑设计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合作,以“Cycling@Shanghai|骑行上海”为主题,对上海非机动车道进行了两轮城市研究。2017年,“CycleParking@Shanghai|上海单车站”以自行车停车作为切入点,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停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上海的自行车停车系统构想。

本系列分为四篇。本篇将介绍各国自行车发展的历程,并为国内自行车发展情况提供参照对比。

中国曾是自行车王国,随着1990年代开始的城市化进程,自行车渐渐远离了国人的生活。如今,自行车又以其低碳环保、灵活亲民的新形象,再次进入大众视线。然而,不连续的自行车道、陈旧的设施、欠缺考虑的设计,使得自行车出行尤为困难,而共享单车的涌现,更让原已脆弱的骑行系统不堪重负。

在全球上百个国家中,对骑行系统进行独立规划设计的国家并不多见,将规划落实到完善具体设施(包括各种自行车道、自行车交通网络、自行车架以及自行车停车站等)的国家,更是凤毛麟角。此次研究参考了Copenhagenize Index以及Cycle Infrastructure中所提及的自行车友好城市,选取了其中的荷兰、英国、德国、美国这几个国家,对其自行车行业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及概览,以期了解其发展规律。与此同时,我们也研究了中国的发展历程,以确定国内现所处的发展阶段及未来的潜力。

各国自行车设施发展历程时间轴。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荷兰:完善的设施系统

荷兰是公认的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文化已经被荷兰的社会主流所认可,上至皇室成员和首相,下至平民都把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因此荷兰的自行车设施也相当完善。

早在1883年,荷兰就成立了骑行组织ANWB(the General Dutch Cyclists Union),在该组织的持续推动下,骑行成为平等独立的象征,并逐步与国家形象产生了联系。荷兰的骑行设施的建设也很早,至1887年,Schijndel市便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自行车站,在1890年Utrecht建成第一条自行车道。

1918年一战结束前,自行车只是有钱人的娱乐消遣品,一战结束后,自行车价格才开始下降,并逐步在国内普及。到了二十世纪20年代,自行车在阿姆斯特丹已经相当普遍。根据市政府报告,当时80%的出行都由自行车完成,为了满足大量的停放需求,当时的住宅大多都会配备一个车棚专供停放自行车。

然而二战期间,阿姆斯特丹60%的交通基础设施都被破坏,1950年代随着汽车的普及,自行车的骑行空间被严重压缩,阿姆斯特丹甚至开始禁止自行车进入市中心的广场。从1960年到1970年间,汽车的数量翻了两番,这一变化不但影响了道路安全,并且加剧了交通死亡率。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前景开始暗淡起来。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1965年,阿姆斯特丹一个名叫Provo的民间组织发起了“白色自行车计划”。他们将一些涂成白色、没有上锁的自行车放在公共区域,期望供人们长期免费使用。但事与愿违,几天之内,所有的自行车都丢失或破坏殆尽,计划彻底失败。然而,这次尝试被普遍认为是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起源。

荷兰“停止谋杀儿童 ”的游行画面。

1973年是另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有3000多人死于骑行事故,并且450人是14岁以下的儿童,为了让政府重新重视自行车的相关设施,荷兰民众走上街头,发起了“停止谋杀儿童(Stop the Child Murder)”的游行。此外,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大幅推高欧美地区的油价,这一系列危机推动荷兰政府重拾建设自行车设施的规划,并相应地减少汽车行驶及停车空间。

自此,荷兰开始逐渐完善自行车设施:1995年Grubbenvorst建成世界上第一个自行车木桥,2004年开通了第一条城际自行车专用高速公路(连接Breda和Etten-Leur),2006年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跨度最大的自行车吊桥,2011年在Veldhoven建成世界上第一个自行车交叉路口环形道。

Veldhoven的自行车交叉路口环形道

通过骑行组织运动,民众争取以及政策扶持,荷兰目前拥有全世界最完善的自行车设施。

英国:骑行组织推进改革

1878年,英国的骑行组织Cycling UK(当时叫Bicycle Touring Club后改名Cyclists Touring Club)成立,该组织随后以各种方式持续推动骑行。

1881年,该组织发布了英国首个自行车骑行路线指南。1884年,他们使用写着“Danger”的路牌来警示将通过危险路段的骑行者。1910年,乔治五世成为首个加入该组织的皇家成员,并在1925年设立奖项,专门奖励发明了重要自行车设备或自行车设施的人。1936年,该组织发布了英国首个推广自行车骑行技术的计划,这个计划对现在的英国骑行教育仍有影响。到1949年时,英国的自行车出行水平达到顶峰,全国37%的交通出行都由自行车完成。

与其他国家相似,二战后汽车逐渐取代自行车,自行车的出行率持续降低。但不同的是,1970年代早期,英国政府并没有像荷兰和丹麦那样,将交通政策转化为汽车和自行车整合的策略,而是迫于公众压力,犹豫不决地提出了一种日后被认为不安全的交通模式。与此同时,英国的自行车出行水平达到了历史最低,1973年,自行车出行率仅占有所有交通方式的1%。

到了1980年代,一些新的自行车组织陆续成立,如the Cycle Campaign Network、European Cyclists’ Federation、the Greater London Council。这些组织不但帮助市镇进行骑行系统规划,也帮助伦敦制定骑行政策,其中GLC(the Greater London Council)在伦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伦敦市区内一些最主要的骑行道路就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例如South Hackney的Market Porters 道路。

1990年代后,城市的拥堵和道路安全问题引起了英国官方的重视,伦敦自治市镇协会提出了“重新分配公共汽车,行人和骑行者道路占有率,减少汽车的主导地位,提倡安全出行并改善环境”的交通策略,这一态度将在21世纪继续影响着骑行策略的制定及具体实践。

虽然,英国目前的骑行环境并非理想,但在骑行组织的推动以及政府的反思中,城市也逐渐向自行车友好的方向发展。

德国:政策推进骑行

20世纪初,德国自行车道建设既无标准也无国家规范,直到1926年,德国马格德堡的工程师Henneking出版了论文《论自行车经济重要性以及自行车道建设》,帮助德国道路研究小组推出了第一份自行车道建设导则。这一时期德国各地区纷纷加强了自行车道建设,德国的骑行者也逐步拥有了独立的自行车道。

二战后随着小汽车的广泛使用,德国骑行环境急剧恶化,自行车一度被认为是过时的交通工具。然而到了1970年代,随着环保理念的兴起,作为灵活而环保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又开始重新得到重视。1979年,德国联邦环境委员会提出了“适宜自行车的城镇”(Fahrradfreundliche Stadt)发展策略,并在德国的130多个城镇重新规划骑行网络。这一规划使得自行车在城镇间骑行更加方便快捷,在1980年代早期,德国出现了一次自行车的热潮。

2002年,在德国自行车俱乐部的推动下,德国联邦政府提出了一项全国性的自行车交通规划(NRVP: Nationale Radverkehrsplan),在此规划框架下,联邦政府可提供额外资金支持自行车交通项目。其宗旨是为了环境和健康,鼓励市民自行车出行。

德国最大的自行车站Radstation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项目的促进下,德国出现了“电话租借自行车”(Call a Bike),顾客可以通过打电话获得4位数的解锁密码,并在骑行结束后用公用电话打电话还车,车上内置的机器会自动更改密码,以便下一次使用。这和当下共享单车的解锁方式非常相似,也被认为是共享单车的原型。

美国:发明带来不同的骑行

从189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推广他们发明的自行车架开始,美国就开始出现各式各样关于自行车的发明。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96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Dick Allen设计的汽车后装自行车架。1971年,他将这种车架推向全美国后,开车携带自行车出行成为了一种新的出行选择。1968年,Schwinn公司生产的Sting-Ray自行车也成为了一大热潮,根据Schwinn公司的数据,仅在那一年,美国出售的所有自行车中,70%都是Sting-Ray。

1994年,西雅图的公交车装备了后装自行车架,使得自行车出行与公交配合成为可能。

Allen一家及他公司生产的自行车架

中国:观念的逐渐改变

虽然早在1868年,《上海新报》就对自行车进行了报道,但那时自行车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稀奇玩意儿。直到1897年,南京路开放了中国第一家自行车行后,自行车开始在国内慢慢传播开来。

清末上海大马路(南京东路)上苦力拉黄包车和衙役单手推脚踏自行车

1911年,上海邮政部门开始大量使用自行车投递邮件。1926年,大兴车行开始销售国产自行车。1930年,沈阳出现了中国有记录的首个自行车厂。1942年,上海法租界设立了中国第一个自行车停车站——自由车站。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上海市脚踏车停放站管理规则》,统一管理全市自行车停放站。

由上海邮局出发投递邮件的骑车邮差

直到建国之后,自行车才开始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它成为50年代的“三大件”,70年代主要代步工具。因为巨大的自行车拥有量,使中国在80年代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然而与二战后迅速发展的欧洲国家不同,199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发展才刚刚开始,而且忽略了骑行者出行。1994年,国务院公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鼓励购买私人汽车。2002年,《上海城市交通白皮书》曾设定目标减少自行车出行率,因为自行车一度被认为是贫穷落后的象征。

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交通拥堵及环境问题,使得自行车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2005年开始,上海、北京、杭州等地都先后开始运营城市自行车,2011年,十二五规划也首次在国家层面鼓励非机动车出行。2016年底,各类共享单车开始出现在了城市街头,自行车逐步成为了时尚、便捷的代名词。

1986年,北京长安街上骑自行车的场景。

通过以上不同国家骑行历程发展可以发现,从自行车发明起,由于一些重要事件推动(如机动车发展、石油危机),整个行业几经起落。而国内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遵循了这一规律。由于自行车本身为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就自行车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内起步及发展时间点均晚于其他案例国家。

纵观自行车一百多年的历史,从自行车普及到管理准则出现,再到具体停车设施建设,通常两者之间有10-20年的时间差。国内的汽车发展比发达国家延后了近40年,这也使得自行车的回归晚了近40年。

下一篇文章将深入介绍上海中心城区自行车的停车现状。

参考文献:

《Plan Amsterdam:Cycling policy and design》04|2014

《CYCLING POLICY IN THE UK》Laura Golbuff and Rachel Aldred

《德国自行车交通复兴 :法规、规划与政策》刘涟涟 蔡军

《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徐涛

http://wheninamsterdam-omyamsterdamtours.blogspot.de/2011/10/salt-and-pepper-amsterdam-and-bicycles.html

http://www.galwaycycling.org/history-of-cycle-tracks/

https://www.trails.com/facts_39122_history-stingray-bikes.html

(研究负责人:王卓尔,研究团队成员:艾木如拉,蔡健,陈家祺,官明正,宋君竹,宋子雨,研究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四年级“先锋建筑师设计工作室”)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