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博士当广西贫困村支书:引产业办教育,被赞“岜独模式”

2017-11-02 10:52
上海

 一个博士到咱们贫困村当书记,学历很高,能办事吗?

2015年10月,当他从广西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派驻到上林县岜独村任第一书记时,村民们心里打的是问号。短短两年的时间,村民们亲眼见证了岜独村的改变:路更宽了,村容整洁,基础设施一点点完善,产业发展起来了,蜜芒、山水牛、蛋鸡,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成立了自己当家作主的村民合作社,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如今说起第一书记,大家都竖起大拇指,他带领着岜独村村民,脚踏实地,敢想敢做,撑起了扶贫攻坚的“岜独模式”,岜独村这个地理上识别度不高的小村庄入选了全国村规划示范村,成为广西自治区上榜的两个村庄之一。

他就是我校土木工程学院2013届博士选调生柏挺。近期,他回到母校,向师生们分享了他几年来选调工作的经历与心得。

规划先行:村民说了算

两年前,为了响应自治区抽派干部下乡扶贫的号召,柏挺从原住建厅市场监管处主动申请到基层锻炼。可他来到岜独村,走完13个自然村,一户一户做完精准识别后,自己也倒吸一口冷气:这个大石山区的小村庄自然风光秀美但资源极其匮乏,贫困户205户,贫困人口874人,占全村的40%,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大多是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而且“基础设施差,有些村庄连饮水都困难,更别提发展了”。扶贫形势可谓艰巨。

但同时,这块贫瘠的土地却生活着善良而有大爱的村民。“摆渡老师”——46岁的小学老师石兰松每天用船渡着一群孩子穿越大龙湖,义务护送学生往返上学回家,风雨无阻26年。时年65岁的上绸庄老人蓝凤秀,掏出全部的积蓄,共筹资金15万元,带领7、8个老人,开山炸石,在悬崖边靠人力凿山开路,圆了几代人的梦想。这条路被村民们命名为“母亲天路”,蓝凤秀也被媒体称为“天路妈妈”。握着“天路妈妈”的手,柏挺心中暗下决心:再难也要把这大山深处的小村庄拉上现代化发展的轨道。

柏挺与天路妈妈一起谋划岜独村的产业

要发展,科学规划先行。柏挺联系后盾单位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和同济校友,在他们的帮助下,为小村庄设计了村屯规划。在村支部委员会门前宣传橱窗前,岜独村的规划十分醒目。面对规划,普通村民都能说上几句。原来,从精准识别工作一结束,柏挺就把村民的33条意见整理出来,总结成15个项目,从调研到意见征集,每一项内容都是村民举手表决的,两年内哪年哪月实施什么项目,一目了然。两年多的工作证明,“规划是所有工作的圆心,我们要的项目都是围绕规划而来,连点成线,连线成面,逐渐打造起一条产业之路。避免了拍脑袋决策的失误,”柏挺说,“更重要的是对老百姓有所交代。”

规划到位了,如何实施?“最初的想法是引项目引资”,柏挺说:“但是仅仅靠钱不长久。”如果不能把村民有效组织起来,即使短时间里有项目有钱,未来还是很容易失去的。留下一支永远带不走的队伍,思想过硬、有公心、办实事,依靠党组织凝聚力把村民组织起来干实业,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针对一直以来村委会凝聚力不强的现状,柏挺提出“一支队伍、二个机制、三个重点”方案。首先建设一支有凝聚力的干部队伍,提高这支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他带头健全工作责任分工机制和宣传教育机制。把工作责任划分贴上宣传栏,让村民大事小事都能找到第一责任人,同时做好分工不分家的组织协调。设立基层廉洁工作站,开通监督检查渠道,把每一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公示,确保扶贫攻坚工作在群众的监督之下。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完善宣传教育设施,开展党建大型道德讲堂,党建视频全天候播放,做好党员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凝聚人心,文娱活动也是必不可少。“我们已经连续两年自导自演了春节联欢晚会,连自治区里的电视台都被吸引来了。”如今村民们对村里的文化活动赞不绝口。

为了改变岜独村落后的村容村貌,柏挺还积极协调自治区、市、县各个部门做好项目资金落实,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完成道路硬化、太阳能路灯建设、岜福人饮工程,排污绿化,粉刷村里房屋建筑外立面,打造岜独村乡村公园……

产业扶贫:“输血”变“造血”

岜独村地处山区,旱地多,耕地少,玉米和养蚕是村民的传统产业。“但这两种植物收入不高,想致富,还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道路。”柏挺说。岜独村党支部先后6次组织党员骨干、村民代表到百色、田阳等地的芒果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前后召开8次村民代表大会,最终达成共识,发展四季蜜芒种植。

规模化种植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传统的规模化种植通常是大户来流转农户的土地,每亩流转价格也就600-700元,对贫困户的收入改变不大。柏挺和村两委就设计了一种“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动员农户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最大程度地把获益出让给了参股村民,鼓励村民们科学管理多劳多得,使村民们从“坐等扶”到“主动做”,产生内生的脱贫动能。

为确保蜜芒的收成和质量,岜独村成立了四季芒果专业农业合作社,合作社和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农学院以及上林县富林公司合作,由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一条龙服务,“按市场保守价5元/公斤计算,减去每亩成本投入,每亩至少可增收12000元。”村民们兴奋地表示。

“开始的400亩蜜芒是一家一户上门去做工作动员来的,现在市里给投资让我们从800亩扩大到1200亩,家家户户争着入股,三期预计覆盖村里92%的村民。”柏挺介绍,蜜芒果园成为产业发展的重头戏,更为集体经济提供每年3%的经济收益。

除蜜芒外,岜独村整合资源引进了一个蛋鸡养殖产业,这个投资1000万的项目从规划到落地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按照国家扶贫政策,可以给贫困户3年免息贷款发展产业,“免息贷款带动作用强,收益高,但是3年之后怎么办?必须要设计一个办法让村民能持续增收。”柏挺介绍,在国家扶贫办的支持下,岜独村正在探讨摸索一种新的机制,通过贫苦户每年以政策性资金投入获得的收益留一部分,自己劳动获得的收入投一部分,政府再补贴一部分,实现资金的原始积累,“这样等3年国家扶贫贷款撤出之后,村民手上有了‘第一桶金’。”

岜独村还注重发挥能人示范作用,将原有的产业做大做强。岜独高强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高强是老党员,村委扶植30万元助其扩大规模壮大养牛事业,帮其解决合作社多年来困扰的交通难题,如今的山水牛产业有标准化牛舍4000平方米,吸纳贫困户50户,不仅带领着村民们脱贫致富,还给集体经济提供8%的收益。“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岜独村不缺道德楷模和先进事迹,缺的是有平台把各方资源组织起来,让头羊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柏挺说。

柏挺(右一)在养牛合作社与社员一起劳动

两年来,岜独村逐渐确立了以芒果种植、蛋鸡养殖、山水牛养殖、光伏发电为支柱产业的经济模式,每年集体经济的收益达40万元(以上)。“岜独模式”受到县、市、自治区的高度关注,纷纷上门参观考察,他的事迹还上了《人民日报》。

扶贫先扶智,教育改变人生

201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王牌学院获博士学位的柏挺在众多就业机会面前选择报考广西选调生,在当时还是有点特立独行的。然而,柏挺坚信,个人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当时国家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同济学子、一直受“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教育理念熏陶的他热血沸腾。

教育的经历让他思考,扶贫也需要激发每个参与者的内心渴望。

扶贫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村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观念和人心。进出岜独村的建筑外墙上,红色的标语鼓舞人心:“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如今岜独村村民由于长期的贫困累积的“站着看、等着扶”的观念中转变过来,个个干劲十足,对脱贫致富越来越有信心。

受影响的还有村里年轻的一代。当“长大想成为像柏书记一样的人”由小学生的口中说出时,第一书记表示自己也很受感动:老百姓如此信任自己,自己所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身上更具有强烈的使命感。

扶贫先扶智。柏挺刚上任就大力改善教学条件:新建教学楼1栋,立面改造2400平方米,争取到企业捐赠“希望书屋”1个。集合多方力量“送温暖献爱心”,直接捐赠书籍、书包、校服、鞋子、文体器材等价值约14万元。他个人拿出工资资助3名贫困学生。设立“追梦奖学金”5000元,激励贫困学生。他经常去村里的幼儿园、小学,跟同学们讲励志故事,鼓励他们好好读书。他说自己就是教育的获益者:“改变思想,注重教育是扶贫的关键,也决定了扶贫的未来。”

谈到第一书记的工作感受,柏挺表示自己获得的比付出的要多,“党的扶贫政策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自己从事的事业特别有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肯定了过去的5年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进展,并做出庄严承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越来越多的同济学子选择了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工作,今年又数百名毕业生报考选调生,71名成功入选。他们像柏挺一样,扎根基层,生动地书写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青春华章。

(原题为《短短两年!这位同济博士撑起了“岜独模式”!》)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