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美国优先”又想拉帮结派:拜登自相矛盾的亚太政治秀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吴萱萱
2022-05-26 15:04
来源:澎湃新闻

当地时间2022年5月24日,日本东京,美日印澳“四方机制”峰会于当日举行。  人民视觉 图

5月是美国亚太裔传统月,政府与民间都会展开相关纪念庆祝活动。今年5月,白宫的外交日程上同样排满了亚太元素,从本月中旬的美国东盟特别峰会,到刚刚结束的美国总统拜登首次亚洲行,都展现了本届美国政府热衷于在形式上捆绑内政外交的执政特点。

透过5月密集的印太外交,拜登政府极力想向外界表明,自己重返“印太”的大方向不会因俄乌冲突而改变,自己的外交部署也未被俄罗斯打乱阵脚,有能力同时兼顾欧洲和亚洲两条阵线,实现“五球不落”。

满地内政之“球”与亚太“大戏台”

事实上,拜登极力表现外交上的“五球不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在内政方面毫无建树,表现糟糕,“球”已经落了一地。美国3月通货膨胀率创下40年来新高。4月以来美国股市一路下跌,纳斯达克指数创下史上最差年度前百日交易表现。加上持续数月的“奶粉荒”和此起彼伏的枪击案,拜登竞选时极力拉拢的中产阶层和工薪家庭,过去几个月可谓苦不堪言。

如果说去年拜登还雄心勃勃,希望弥合两党分歧,为美国的长远发展“造血”,拜登政府在去年8月阿富汗撤军乱象后就开始显露出疲态,支持率一直在50%以下徘徊。去年底《重建美好法案》“难产”之后,拜登政府似乎提前进入“躺平”模式,不仅对种种经济问题束手无策,更是把责任几乎全部归咎于俄乌冲突等外部因素。

然而,这种借外部敌人转移国内矛盾的伎俩效果十分有限。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民调显示,高达七成的受访者认为通胀是美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美联社和路透社最新的民调都分别显示,拜登的国内支持率在他访问亚洲期间再创新低,跌破四成。

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一系列印太外交活动,只是为了逃避国内经济泥淖、短暂转移注意力的一场政治作秀。只不过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总统只要摆出重返印太的姿态,多数印太国家的领导人也愿意给足面子,配合“演戏”,这样做起码在政治上不会给自己减分。

临时搭建的“戏台子”,如果没有真正吸引人、拿得出手的“好戏”,即便表面风光无限,但“演员”还是“观众”也都是心知肚明的。除了打破惯例先访韩后访日、首站参观三星半导体工厂、俄乌冲突以来首次与印度总理穆迪会面等,舆论关注讨论最多的恐怕还是美国政府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以及拜登本人在台湾问题上强硬措辞所引发的各方反应。然而,这些话题热度越高,反而越暴露出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根本问题,即缺乏逻辑自洽的外交主轴。

“中产阶级外交”vs.“民主专制之争”

自上任以来,拜登政府一方面声称外交政策应服务于“中产阶级”,另一方面把捍卫所谓“自由”、“民主”、“人权”,尤其是打造全球民主联盟这件事,摆在外交工作的首要位置。前者是特朗普“美国优先”论的温和版,强调在外交上捍卫美国经济利益,保护本国产业;后者则是“民主优先”论,强调美国的价值观,把当今国际格局简单粗暴地划为“民主与专制之争”,借此打造美国的“民主同盟领袖”形象。

当国家实力雄厚的时候,美国政府或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同时兼顾这两种战略。而当国家实力衰减的时候,政府需要有所取舍,或者缩减两个战略的覆盖范围(例如仅局限于美韩关系),强行同时推动这两种战略,必然会出现捉襟见肘、甚至是左右手互搏的窘境。

此次拜登亚洲行推出的所谓“印太经济框架”,恰恰反映了这种窘境。首先,该经济框架本质上是拜登政府借经济合作名义打出的一张政治牌,希望拉拢“印太”国家打造某种形式的“民主联盟”,削弱中国在“印太”地区影响力。此前,白宫曾多次表示,拜登想让中国和其他国家知道,如果“民主国家团结起来制定道路规则”,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然而,由于“印太”地区历史、文化、国情各异,各国普遍互相尊重彼此的政治制度,并没有把政治制度的差异上升到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不愿在大国博弈间无条件地选边站。如果拜登政府不进一步“坐实”经贸合作内容,例如对参与国开放美国市场,那么该框架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可是一旦需要依靠经济利益换取他国的政治站队,拜登团队就自己念起了“中产阶级外交”的“紧箍咒”。民主党上下显然还没有走出当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留下的执政阴影,拜登在竞选期间就画地为牢,把减免关税、开放国内市场等视为经贸外交的禁地,以表明自己才是保护中产和工薪阶层的领导人。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坦承TPP最终证明是“相当脆弱的”,是“一个非常非常惨烈的教训”。

因此,无论亚洲盟友如何劝说,拜登政府都铁了心不会重返TPP,而是提出可以绕过国会的“印太经济框架”作为替代方案。为了掩盖自身的虚弱,包括戴琪在内的美国官员甚至公开宣称自由贸易协定早已过时,是“上个世纪的工具”,自己的这套替代方案更能适应当今由“非市场经济国家”所造成的经济挑战。

未获美国国会批准的TPP看似脆弱,这个包含硬性承诺的多边贸易协定仍然在其他成员国生根发芽。但戴琪等官员不愿承认的是,从一开始就决定绕过国会的“印太经济框架”其实比TPP更加脆弱。

且不说这个框架在共和党上台之后是否会延续,单就目前来看,为了拉拢更多印太国家在拜登亚洲行前表态支持,美国官员把本来就结构松散、内容空洞的“印太经济框架”进一步拆分,成员国无需参加全部四个领域(数字经济标准、供应链安全、扩大清洁能源、劳工标准与反腐败),可以任选一个领域展开谈判。这一重大让步终于在最后一刻换来了印尼、印度、越南等国的支持。但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拜登任期内能够完成印太经济框架的全部谈判,最终成品也不过是一揽子松散的双边协议,且依然缺乏美国国会的背书,随时可能被下一任总统推翻。

达成硬性承诺固然难度更大,更需要耐心,而这样的协议一旦达成,影响也更加广泛深远。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困难重重,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依然锲而不舍地展开谈判,最终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根本原因。

反观美国这种为了面子完全不顾里子的投机行为,不仅其他印太国家政要心知肚明,美国国内似乎也并不买账。日本前外务大臣河野太郎近日就直言,拜登的“印太经济框架”只会破坏CPTPP(即美国退出TPP后剩余11国达成的“全面且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3月底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包括民主党议员在内的一些国会议员就抱怨“印太经济框架”过于保守,未能帮助美国企业打开印太市场。

此次亚洲行再次暴露了拜登政府外交战略、尤其是印太战略的根本问题。一方面,拜登政府不愿正视“中产阶级外交”与“民主优先”这两种战略的深层矛盾,在重大议题上裹足不前(如是否削减对华关税以应对通胀),最终往往是牺牲普通民众的经济利益,来打造自己的“反华人设”,换取表面上民主价值的“胜利”。另一方面,拜登政府没有耐心在更大范围内挖掘美国与“印太”国家的利益共同点,在毫无实质成果的情况下,急于展示“美国回来了”、“重返‘印太’”的外交形象,最终只能继续依赖日韩等铁杆盟友,在政治、安全议题上炒作台湾问题、南海问题,暗戳戳地打“反中牌”。

(吴萱萱,美国欧道明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