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新|壹楼共同社:共享不仅省钱,还能拯救社区

Bobo
2017-10-16 14:46

壹楼共同社隐身于香港太子砵兰街某酒店的一楼;踏出酒店升降机,映入眼帘的大门挂着醒神的鲜黄色招牌;往室内一瞄,一边是一间Café,店员在水吧忙着准备食物;另一边则有一个放满绘本的巨型书架,还有给小孩玩耍的木地台和滑梯;餐厅和书架之间,还有一家杂货店。如此多用途的商业空间,在香港并不常见。

壹楼共同社的介绍

壹楼共同社(下称“壹楼”)其实是一个供5个社区单位共享的空间。在大学教应用社会学的讲师邹崇铭,最近跳出校园,进行一项实验:他要在土地短缺的市区里,跟不同伙伴合租及营运一个空间,既有共同目标,同时又各自发展生意与计划。于是他创办了壹楼,尝试在香港搞一个非一般的联合办公空间(co-working space),开放给有志实践良心消费、环保、教育、社区及共享经济的人使用。

谁都可以参与这场实验。这个约140平方米的空间里,无论是顾客、课程参加者又或随意到来的访客,人人都可以免费进来,也没有什么最低消费与“不准XX”的牌子,因为这里是共享空间。

壹楼共同社创办人邹崇铭(左)、家家学堂的Carmen(中)及家家厨房的 Winky(右)一起参与这场共租共享空间的实验。

壹楼共同社的一天

在壹楼正门旁的墙上,挂上5个设计风格各异的小招牌,它们都是壹楼的共同伙伴。

合作伙伴

1)家家士多:售卖本地生产、公平贸易,以及韩国合作社iCOOP的食物和用品。

2)长颈鹿绘本馆:让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的聚点,推动阅读童书和绘本的风气。

家长与孩子共同在壹楼阅读绘本。

3)家家学堂:分享生活经验和智慧的平台,以“人人都可以是老师”的宗旨开课

4)SHY Dance Café:供应从家家士多买入的食材所煮的食物,也有西餐供应。

5)家家厨房:推动共享厨房,让家厨能施展厨艺或开班授徒。

在壹楼举办的厨艺工作坊。

这5个不同的组织是如何共享空间的呢?

这要从壹楼的运作说起。餐厅由每日早上7时营业至下午5时,有早餐、iCOOP出品的韩式拉面、西式糕点和咖啡奶茶,还有出名的蛋牛治和蛋包饭。甚至有酒店住客,拿着早餐券来吃东西。

至11时,餐厅旁的店铺开始营业了。只见年青店员把一块类似旧时店铺铁闸的布幕拉开,亮出一个个货架,当中陈列了韩国出产的即食面、干果、零食和粮油等,还有本地生产和公平贸易的产品。12时许,一名外藉女佣跟穿着幼儿园校服的男孩手牵手,到餐厅对面的书架上找了一本绘本,安坐在木地台上看起书来。傍晚,绘本馆的孩子、餐厅顾客陆续离开,两边霎时合体,化身成课室 —— 家家学堂的学员,都坐到木地台和餐厅中听课。

这里还有一个“快闪”私房菜宴客厅。要是哪天晚上没有人使用餐厅,家家厨房就会租用餐厅的厨房和桌椅做晚宴。晚宴过后,大家饮饱食醉;直到翌日早上七时,餐厅开门营业,壹楼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合租是香港出路

如此有趣的空间,于2016年9月正式运作,都是邹崇铭由零开始建立起来。“今年3月,才得知业主在酒店一楼有个空置地方想要出租,于是大胆租来试试!”邹崇铭一直研究共享经济的社会发展模式,已编著过许多有关书籍;这次终有机会把过去的论述付诸实践,于是大胆地先租下空间,再找伙伴。他认为合租才是共享经济。

他先联系了原本有意租用这个空间的长颈鹿绘本馆,又向曾到韩国访问的合作社iCOOP取货并成为海外合作伙伴,创办家家士多,之后陆续找来家家学堂、家家厨房及SHY Dance Café加入。“最难的是找餐厅,我本身没有餐厅的人脉,但就是觉得一定要有餐厅。”他相信,在香港只要是有饮有食的地方,就容易吸引人流,也易于聚集人群。

家家士多的产品,都来自本地生产或韩国合作社iCOOP的食物和用品

为何几个伙伴的背景各异,但一获邹崇铭的邀请,就一拍即合?

因为在香港做生意的最大困难,总离不开租房的问题,一旦有人牵头,问题就解决了。家家学堂的负责人Carmen说一直想办民间学堂,可是苦无空间:“香港寸金寸土,想自己开铺都很难。在这里大家能一起使用空间,但又各自有自主的方向,我觉得是互惠互利,就立即加入了。”

由开始运作至今,壹楼每月收支尚算平衡,邹崇铭觉得香港人最担心的租金问题竟不算很吃力,他很开心地说:“因为大家分租了嘛!我们五个伙伴,其中四个按自己使用的时间或水电气使用量分担,而家家厨房则是逐次租用,所以每次使用后付款就可以了。同时我们还会出租场地,增加收入。”

共享,还需要理念

壹楼所要提倡的共享,不只是租金和地方,还包括理念,就是一起推动社会经济和合作运动。简单来说,就是社区内人人能发挥所长,没有一人一物是多余的,只要一起动脑筋,社区资源就能被好好利用。

家家厨房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理念。它是流动厨房,不定期举办晚宴,邀请家庭主妇,又或有烹饪才华但没机会到餐厅掌厨的人出任厨师。负责人Winky说:“餐厅有一个小厨房,设施齐全而且有饮食牌照。晚上餐厅休息时尽量不要浪费。于是我们做点配对,找一些家厨来用本地健康食材造菜。”他们至今已办过4晚家厨私房宴,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题和菜单。

这也是一场实验:“有初做家厨的主妇,觉得厨房很小,设备不够,赚钱也不多;但又有些家厨觉得这里的设备很齐全,在这厨房煮饭很有满足感。我们都没所谓,开放这里,最大目的是希望好好利用闲置资源,让家厨了解和学习营运一场晚宴的流程,对他们、我们甚至顾客来说,每次都是新的尝试,都有收获。未来我们希望可以每晚都有不同的家厨下厨,那么大家就不需预约,随时上来吃饭。”

相对家家厨房,家家学堂使用壹楼的机会就更频繁,11、12月几乎每星期都有3、4堂课。负责人Carmen可不是一个人教这么多课,她像邹祟铭一样,连结了11个合作单位一起办学:“这些单位包括绿惜地球、小刺猬、简朴生活等。我请他们来办不同的课程,例如亲子拓染、制作手工香、学习非暴力沟通等,都是用好玩的方式,推广环保、正念、社区共享等。”

不过,学员来上课前,就已经有了一趟“共享”经历。“有些同学来到才知,这里原来不是社区中心或学校,原来有东西卖、有书读,更可以吃东西。他们惊讶于小小的空间可以如此使用,于是也乐意每次上课前早点来,在这里消磨时间,甚至整个周末下午都到这里来休息。而这正是壹楼的经营理念,不会各家自扫门前雪,而是一起开放空间,让所有人享用。”

Winky也乐于看到不同的人来到:“大部分人起初来都只为一个目的,但来了就能探索到不同的东西。”

而这里的气场,也真的能让人很快熟络起来:“我发现很多时候,人们上来随便找张椅子坐下谈项目时,便会自然地跟旁边的陌生人攀谈起来。可能因为这里聚集了一些同样希望推动共享和自主经济的同路人吧!”

壹楼更有一个似类股东入股的注资制度。每位想成为社员的人,只要“注资”1万港元,就能在壹楼得到面值1.2万元的消费金额,可以在壹楼购物或支持新计划。邹崇铭说,现在已有20多位资助社员,共同决策壹楼的发展。另外也可选择成为支持者,只要付100港元作一年会费,便可享购物折扣。

非常熟悉共享经济的邹崇铭,解释这是一种不同的持续集资方式:“我们类似众筹,向公众筹集资金。今天很多众筹多是单次性质,做完一个计划或项目就完了,但我们是延续性的。所以这个是渐进式集资。”他希望用集资得来的钱开分社,但一切还有待社员决定,选择如何把自己的资金投放在什么项目。

而共享经济,也当然不能离开社区。壹楼不甘于在自己的群体围炉取暖,而是积极连结社区内的组织。Carmen说,家家学堂会把一些课程学额送给附近的社会服务中心,让低收入家庭免费上课,“我们还有一个探讨光污染的课程,要知道旺角太子这一带光污染好严重,街坊都要了解才好。”邹崇铭的目标则是:“让餐厅成为街坊常来吃饭的地方,未来也要逐步联系附近的社区团体,要是能办剩食宴也不错啊!”

这是一场实验,不会一步到位

壹楼的活动和计划接踵而来,伙伴之间当然要花不少时间来沟通和协调。平时教书的邹崇铭,就要化身行政总管。他的电脑里放着壹楼每日的时间表,也有个别伙伴租用空间的时间表,“一起租用单位就是复杂些,要弄很多个时间表,否则容易出乱子。如果有人代我处理这些行政事务就好啦!”

壹楼成员在开会

人员有限,壹楼是靠几个发起人和一些义工维持日常运作,邹崇铭、Carmen和Winky当然长驻其中。他们经常一同开会,又要接待媒体,也要跟来上课的人一起搬家具,反正每事都要亲力亲为。

从前习惯纸上谈兵的邹崇铭也承认,走入实战现场,要考虑和顾及的东西很多。“走廊通道要有多宽?怎样放置家私物品?如果有很多人来斋坐、看书没问题,但要是人流渐渐多了,那空间应先给谁使用呢?”这些实务和细微的运作问题,除了靠摸石头过河,幸好也有先行者的经验帮忙。“我们的合作伙伴之一‘公平点’,有些商业运作经验给我们参考,例如一个月的租金、收入、开支大概是怎样,那我们便能有个预算。”

Carmen说:“我不敢说大家都能很好的协调,因为还在摸索中呢!”邹崇铭微笑着说:“我们是一起做,一起尝试,结果无论好坏,大家一起面对。”Winky也直言:“身在香港的我们,要重新学习如何珍惜资源。壹楼是一场推动合作和开放的实践,让社会善用空间和人的资源,譬如妇女潜在的生产力。”

的确,身处今天的香港,已经不能不舍弃旧有观念,“用合作来解决社会问题是新趋势,我们都只是做一个实验,希望能带起示范作用。因为香港的确有这种社区自救的需要。”邹崇铭及其伙伴们,正在展示“自己社区自己救”不单是act small,也可以think big。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网站一小步:https://littlepost.hk/。实习生罗嘉彧对此文整理做出了贡献。)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