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参事建议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与研究中心”

澎湃新闻记者 臧鸣
2017-10-11 16:18
来源:澎湃新闻

为持续推进创新转型、全面深化改革,培养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推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10月1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获悉,市政府参事程维明近日建议建立“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开发与研究中心”;探索适应上海产业发展、实现“高质高能”转型升级的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和管理模式;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系统工程的形成;健全和完善上海市的职工教育体系;完善上海市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高技能人才的成才环境。

程维明认为,为持续推进创新转型、全面深化改革,上海“十三五”规划将教育培养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即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作为上海市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目标,这也是推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高技能人才总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程维明看来,“十二五”以来,上海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高技能人才占上海市技能劳动者的比重已接近30%,但与上海产业发展实现“高质高能”转型升级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距离(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一般占比40%以上)。一些行业、产业和岗位技能人才“招工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缓解,高技能人才的总体素质和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程维明表示,一是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特别是上海市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二是高技能人才年龄结构老化,技能和水平很难适应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三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行业、企业的职业培训机制和技术等级制度,在以往的职业培训中,技能培训与岗位需求“脱节”的现象并不少见。

社会上轻视技能劳动和劳动者的倾向严重,高技能人才的成才环境存在某些障碍。程维明表示,一些用人单位在使用人才过程中,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技能劳动者得不到合理使用,其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也都相对偏低。高技能人才队伍存在“断层”危机。在许多企业中,薪酬结构比例不够合理,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

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与相应技术等级制度尚未有效建立。程维明表示,高技术产业化和社会生产、服务手段的高技术化,导致社会劳动分工进一步细化,许多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都需要有较高技能的劳动者去实施操作,新兴的职业岗位群层出不穷,但相应的职业资格(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技术等级)标准的制定和鉴定却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成才环境中的相应技术等级制度都没有有效地建立与完善。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的运作模式尚待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程维明表示,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但政府部门条块分割造成政出多门,“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各行各业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称系列的考评体系,以及使用、激励、保障等机制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上海市一些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均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具有“双师”特质带教教师的工资待遇也有待不断提高。

建议优化高技能人才成才环境

“十三五”期间,上海拟培养高技能人才20万人,新增技师、高级技师5万名,逐步形成与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合理的总体格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进一步优化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当今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的成才环境,构建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训练的社会系统工程。

为此,程维明就加快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建议建立“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开发与研究中心”或相应机构。依据《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和要求,“中心”应具备以下四方面主要功能:一是进行上海市高端技能型人力资源开发的顶层设计;二是完善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开发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三是加快编制、修订技师、高级技师的国家(或地方)职业标准,加强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制度,改革高技能人才的考评制度等等;四是负责组织和协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同时,程维明建议探索适应上海产业发展、实现“高质高能”转型升级的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和管理模式。

一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资质和社会信誉度的高职院校进行试点,与相关的大型骨干企业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建立健全相关专业的模块式职业培训课程体系。

二是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选定“双师型”教师进行专门培训。

三是要着力推进“直通车”式双证融通,推动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方式的改革,在中职院校试点的基础上向高职院校推广,激发“双证融通”制度的创新优势。

四是要试点开展推行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即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积极探索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五是在必要时可通过出国培训的途径来强化培养具有高端技能的“工匠”及应用型人才。

程维明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依据上海市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做好公共实训基地的选址布点工作。在现有骨干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基础上,着重在未覆盖的行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依托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发展建设若干新的实训基地。政府部门应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基地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合理性。

程维明建议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系统工程的形成。各级领导要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同时,也要尊重技能劳动和劳动者。应改革现今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方法,使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成果与教授们的科研成果一样得到社会承认。鼓励有相当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申报技师、高级技师职称,并享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要进一步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要加强技能培训的中外合作办学,促进技能人才的海外交流引进;通过组织、举办或参与国内外技能大赛,着力推进上海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逐步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他建议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健全和完善上海市的职工教育体系。合理用好上海市的职业技能培训政府补贴,对于鼓励劳动者提升技能素质、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和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另外,企业应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时,也应按相关规定提取职工技术培训经费,重点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加大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新产业工人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要结合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升级优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建设。

此外,程维明还建议完善上海市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高技能人才的成才环境。要架构上海市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建立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衔接机制,为高技能人才在学阶段提供成才环境。构建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及培训体系,通过中职生升入高职,进而升入应用型本科和硕士(博士)教育阶段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升学通道,为技能型人才在学阶段开辟坦途。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依据,构建职业教育体系。随着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可借鉴德国的职业继续教育模式,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的职业继续教育。要开辟多种入学渠道,推进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企业职工教育、岗位培训并举,建立合理的衔接机制,丰富终身教育的内涵。

    校对:余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