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吸引更多人从业,江苏宜兴青瓷传承人免费公开釉料配方

澎湃新闻记者 姚似璐
2017-10-10 17:27
来源:澎湃新闻

在陶都宜兴,受感于更为急迫的传承之难,烧制青瓷40多年、江苏省非遗项目“宜兴青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詹杏娣近日作出了轰动业内的决定——将凝聚自己半辈子心血的青瓷釉料配方捐献给无锡地区,免费供公众使用。

詹杏娣向社会公开青瓷基础釉料配方。扬子晚报 图

青瓷是土质的胚和釉料的组合,虽然温度与烧制时间、冷却时间会对釉色产生影响,但青瓷烧制技艺的核心还是在釉料配方上,不同的釉料组合生成不同的釉色,青瓷匠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正是圆润有光泽的天青色。

60岁的詹杏娣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釉料配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非经年累月的学习摸索不可得。因此,许多起初抱着满腔热忱而来的年轻人,最终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

“宜兴目前做青瓷的只有十几家,不超过200人,而做紫砂壶的共有10多万人。”詹杏娣感叹,宜兴以盛产紫砂壶闻名,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光无限的宜兴青瓷如今却鲜有人知。

市民将秘方内容拍照。扬子晚报 图

“紫砂壶重原料,宜兴紫砂土质上乘,短时入门不难,而青瓷是细微之末的技艺,釉料与土的排列组合无数,温度、烧制时间,乃至在窑内的不同存放位置都会影响青瓷最终的成色,而这些并不能照葫芦画瓢的模仿出来,只能自己一点点摸索。”

今年初宜兴市陶瓷协会成立青瓷分会后,詹杏娣感觉时机已到,在女儿女婿的支持下,为吸引更多人从业,她决定将凝聚自己半辈子心血的青瓷釉料配方捐献给无锡地区,免费供公众使用。“这相当于打破了青瓷烧制最难的技术门槛,省去过去需要好几年学习理论、摸索的时间,让更多的人能更快、更容易地走近青瓷。”

据考古发现,宜兴早期青瓷出现在东汉,此后千年窑火不断,直至北宋初年才告衰落,并因工艺失传,乃至彻底湮灭。

青瓷作品。扬子晚报 图

1961年,江苏省轻工业厅为恢复失传千多年的宜兴青瓷,启动了“宜兴青瓷恢复试制及其工艺研究”的科研项目,当时一大批青瓷匠人汇聚于此,开始轰轰烈烈的复烧工程,詹杏娣正是其中一员。

她向澎湃新闻介绍,宜兴青瓷以青中泛蓝为长,质地温润,就像把光包在了瓷器中,国内外的爱好者众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宜兴青瓷在国内外影响日隆,形成江苏宜兴、浙江龙泉二大青瓷并驾齐驱的局面。宜兴青瓷还曾被外交部、文化部定为国家礼品,远销国外,被赞为“东方的蓝宝石,精美的碧玉器”。

1990年代,宜兴青瓷厂面临机制、市场、成本等各方面压力,渐渐不支并最终倒闭,厂里的青瓷匠人大部分各奔东西,继续做青瓷的少之又少。

詹杏娣介绍,宜兴青瓷的烧制过程曾被拆分成一道道工序,使做釉料的匠人不懂入窑烧制,烧制的匠人又不懂釉料配置,当分工协作的大厂不存在后,单个人想要以己之力复烧青瓷就比较困难。

做材质出身的詹杏娣,原在厂里负责配釉药,后青瓷厂倒闭后去学了烧制,整个青瓷烧制流程熟稔于心,此后常琢磨着复烧宜兴青瓷。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