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散步| 草木樨,古代人的“去头油味神器”

2022-05-21 08:05
上海

周敏

前不久一位朋友来访,午后到长江边散步。江岸边,有一种野草郁郁葱葱,足有半人高,叶子亦青翠可喜。

朋友问,这是什么?我随口答道:一种苜蓿。

可随后,几串细长的小黄花忽入眼帘。我还有点不敢相信,仔细检查了一下,这花确实是从这种叶子酷似苜蓿的野草上开出来的——这个车,翻得太大了。

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豆科草木樨属),开花前的样子迷惑了我。     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作者 周敏 图

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豆科草木樨属),开花时,我是认识它的。这是长江边的优势物种,在绵延数公里长的江岸上处处可见;花期也极长,几乎从五月一直开到秋天。它的枝条纤细,深碧浅绿交织的叶片看上去很柔弱,风一吹过,成串的细碎黄花便婆娑轻摇,虽然常常长得高到人头,但气质柔美。

草木樨在绵延数公里长的长江岸边处处可见。

花期的草木樨很好辨认。总状花序从茎枝上部的叶腋长出,上面缀着细小的黄色蝶形花,花序初时较短,随着花开显著伸长。花有浓烈的香气,常可见各种昆虫如蜜蜂、菜粉蝶等穿梭在花间,忙碌个不停。

总状花序腋生

花香浓烈,很吸引小昆虫。

草木樨与苜蓿都是由三枚小叶组成的复叶。但在我的印象中,草木樨的小叶应该是长圆形的才对,我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于是,当天晚上,我找出中国植物志来复习。这才发现,原来草木樨有多种叶形: 倒卵形、阔卵形、倒披针形至线形都有。花期时的叶,尤其是植株上半部的叶,通常偏长;而冬天就开始萌生的幼株,其叶就常呈卵形或倒卵形,跟苜蓿叶特别相似。

草木樨植株上半部的叶呈长圆形。

草木樨幼苗的叶倒卵形或卵形,跟苜蓿特别相似。 

草木樨本就有野苜蓿、胡苜蓿等别名,可见它们的相似,特别是没开花前。不过,我发现有一个特征可以辨别它们:看托叶。草木樨的托叶是线形的,而天蓝苜蓿的托叶为卵状披针形,两者明显不同。

草木樨,托叶线形。

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重庆城区常见野草。与草木樨相比,它的托叶基部明显更宽。 

查阅资料时才发现,草木樨跟苜蓿的相似难辨由来已久,就连专家们也有搞不清的时候。

李时珍《本草纲目》之“苜蓿”条,描述如下:“二月生苗,一科数十茎,茎颇似灰。一枝三叶,叶似决明叶,而小如指顶,绿色碧艳。入夏及秋,开细黄花。结小荚圆扁,旋转有刺,数荚累累,老则黑色。”

但清代博物学家程瑶田认为,李时珍所说的苜蓿其实是草木樨:“时珍黄州人,当亦求子于北方,而得草木樨子以试种者。盖木樨苜蓿,北人声音相似,李氏讹言是听,而二物又皆一枝三叶,有适然同者,于是图其状而笔之书,而不知其大误也。”

但现在看来,程瑶田的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荚果“旋转有刺,数荚累累”这个特征,明显是苜蓿属的而非草木樨的。我更同意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的意见,他认为李时珍所描述的,不是主要栽培用来喂马、开紫色花的苜蓿,而是“南方一种野苜蓿”。

草木樨的小荚果

草木樨这个名字,就出自程瑶田的《释草小记》。在此之前,它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叫辟汗草:“辟汗草,处处有之。丛生高尺余,一枝三叶,如小豆叶,夏开小黄花如水桂花,人多摘置发中辟汗气。”——听起来,这简直就是古代的去头油味神器,天然的香体走珠啊,还是免费的!

古时的生活条件远不及现代,古人也不像现代人一样可以天天洗头洗澡,草木樨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它全草含香豆素,有着极其强烈的香气,可以压味。这次,我拔了一株放在阳台上晾着,此后数天,不论晨昏,一到阳台都能闻到它那个性分明的浓烈气味。

中国植物志中还记载,“我国古时用草木樨夹在书中辟蠹,称芸香”。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此有详细描述:“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芬香,秋后叶间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验。南人採置席下,能去蚤蝨。”

顺着这个线索摸下去,一种跟荼蘼一样扑朔迷离的植物浮现了出来,那就是芸。《植物名实图考》之“芸”条下,收录了众多古籍中对“芸”这种香草的描述,颇有传奇色彩,比如《晋宫阙名》、《洛阳宫殿簿》都记载,各宫殿前成畦成畦地种植芸这种香草。宋代的《邵氏闻见后录》则生动地描绘了它的香气:“大率香草,花过即无香,纵叶有香,亦须采掇嗅之方觉。此草远在数十步外已闻香,自春至冬不歇。”

那么,古人说的芸到底是哪种植物呢?吴其濬认为可能就是草木樨,“或谓即此草,形状极肖,可备一说”。中国植物志认同芸香是草木樨的别名,但同时持开放态度,说也可能是某种菊科或禾本科植物,但绝非原产地中海的芸香(Ruta graveolens)。

植物学上的芸香(Ruta graveolens),芸香科芸香属。  彭慧宁摄于西安

抛开这段公案不说,草木樨本身就是种非常有趣的野草。它的分布遍及欧亚两个大陆,历史也非常悠久。早在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就已写到了它,诗尾最后那个“ melilot ”就是草木樨——

“And over the flowery fields where the lovely

Dewdrops lie and the roses 

Rear and the lacy chervil blooms

With the melilot

清辉洒遍鲜花盛开的田野

那儿珠露晶晶,玫瑰丛丛

带状细叶芹和草木犀花开簇簇。”

(《阿提斯,你该欣慰》,王命前译)

阳光洒遍草木樨盛开的田野。

草木樨属共有20来种,我国有4种,大都是优良的牧草及蜜源植物。种间很容易发生自然杂交,栽培品种也相当多。

随风蹁跹的样子很美

日本园艺家柳宗民就很喜欢草木樨与白花草木樨。看着它们被风撩动的样子,他赞美道:“都是标准的野草,但它们随风蹁跹的模样真是别有一番风韵”。

(作者周敏,资深媒体人,博物爱好者,参与编写《认识中国植物 西南分册》,个人公众号:植物上瘾者。 )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