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苍穹之下”呈现草原青铜文化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22-05-18 19:14
来源:澎湃新闻

鄂尔多斯青铜器既是中国北方青铜器最具代表性的遗存,也是横贯欧亚大陆草原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澎湃新闻获悉,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苍穹之下——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展”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开幕。400余件精美青铜器为公众勾勒出一幅草原民族迁徙、战争、交往、融合的壮丽图景,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

展览现场

鄂尔多斯,地处黄河“几”字弯环抱内,南过长城连中原腹地,北逾黄河越阴山,接蒙古高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碰撞交融,滋长相成。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因在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发现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典型性而得名。以动物装饰、小巧实用为显著特征。启自商代,盛于春秋、战国,延续至汉,使用人群主要是以狄—匈奴为代表的畜牧—游牧部族。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由山西博物院、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鄂托克前旗文博研究院、内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馆等5家单位联合举办。展览分为“质朴奔放的青铜世界”“意趣天成的青铜艺术”“多元一体的文明传承”等三个单元,分别展示了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车马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艺术风格和制作技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演进探究。

展出的代表性器物涵盖双鹰首剑、鹤嘴斧、鹿首刀、马首匕、四马纹挂钩、虎衔羊纹饰牌、虎豕咬斗纹金牌饰、对鸟柄剑、蛇首匕、错金虎符等。

对鸟柄青铜短剑 战国 长27.2厘米,宽4.5厘米 鄂托克前旗文博研究院藏

第一单元“质朴奔放的青铜世界”分门别类展示了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车马器等,代表性器物有双鹰首剑、鹤嘴斧、鹿首刀、马首匕、四马纹挂钩、青铜带具、双团豹纹泡饰等。草原民族彪悍尚武,在马背上驰骋,逐水草而居。用于近身格斗的短剑出土数量多分布广,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管銎斧、鹤嘴多发现于中国北方地区,安装木柄后可用于砍砸、啄击,被草原游牧民族普遍使用。功能多样的铜刀是牧民们屠宰、切割、皮料加工的好帮手。高圈足双耳青铜鍑既方便栓挂携带,又能在迁徙途中随时炊事。马背民族的马具也十分完备,起到控制、保护和装饰马匹的作用。

展览现场

第二单元“意趣天成的青铜艺术”着眼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艺术风格和制作技艺,代表性器物有虎衔羊纹饰牌、虎豕咬斗纹金牌饰、刺猬咬蛇带钩、圆雕双山羊饰件、马纹镜石范等。草原上的能工巧匠从天地万物取材,表现逼真的动物形象和生猛的搏斗场景,传递出鄂尔多斯先民对生命和生活的崇尚热爱。鄂尔多斯先民不仅对“双范合铸”的传统工艺驾轻就熟,而且,对金银器的锤揲、模压、抽丝、焊接、镶嵌等复杂技术也运用自如。

展览现场

第三单元“多元一体的文明传承”重在探究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演进中产生的深远影响,代表性文物有对鸟柄剑、蛇首匕、错金虎符、野猪纹青铜带钩、伫立马形青铜杖首等。佩剑是中国古代社会一项重要礼仪,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与早期草原男子随身携带短剑密不可分。牛、羊、马、兔、虎、蛇等草原动物,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常见的创作元素,随着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原地区十二生肖观的形成。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虎形文物数量可观,虎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自古受到中国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崇拜,成为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处的文化基因。

双虎相拥纹银饰件 战国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双虎相拥纹银饰件,长4.5厘米,宽3.8厘米,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石灰沟出土。平面呈菱形,主体饰双虎交颈对卧形态。虎身呈匍卧状,虎头各抵在对方的颈背处,前肢相互搭连,拥抱依偎。两虎形态刻画非常细致,虎头平面式,双耳简洁成圆弧轮廓,凸目,眼眶及额头轮廓明显,身躯侧卧,以联珠纹表现虎尾,这些精细的刻画将拥抱嬉戏中的两只老虎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子母虎形青铜挂钩 战国 长12厘米,宽5厘米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四马纹青铜挂钩 战国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四马纹青铜挂钩,长8厘米,宽7.5厘米。整体呈“几”字形,四马对称而立,造型生动。这类器物有的可能是挂缰钩,即骑马者行进时将马缰钩挂于此,用以解放双手开弓放箭或抄持他物;有的用于悬挂类似于挤奶桶的器皿。

马纹镜石范 战国 高13厘米,宽6厘米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伫立马形青铜杖首 战国 高13.5厘米,宽8厘米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四驴纹青铜饰件 东周 长4.5厘米,宽2厘米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与充满庄严肃穆、充满仪式感的中原青铜器不同,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更具实用性,造型简洁淳朴,构图自然奔放。据山西青铜博物馆副馆长张锐介绍,北方游牧民族的青铜器主要以实用工具为主,很多青铜器物是为了便于作战或生活时使用。而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多以礼制方面居多,比如鼎、簋、盘等,由此可见晋蒙两地在古代的文化异同。

屈肢羚羊形金饰件 战国 内蒙古博物院藏

屈肢羚羊形金饰件,长5.1厘米,宽0.9厘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坠饰,模铸錾刻而成。羚羊呈圆雕式,四肢内屈,双角竖立,其间连线形成坠孔,便于垂挂。突出朝天的羊角,可能与祭天有关,把图腾作为祭天的偶像。

伫立羚羊形青铜竿头饰 战国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伫立羚羊形青铜竿头饰,高16.5厘米,宽10.5厘米。圆雕,竿头为伫立的羚羊形,双角向后弯曲,弓身。四足紧凑,站于銎管之上。将崇拜物形象装饰于竿顶或杖端,是早期北方民族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圆雕双山羊青铜饰件 战国 高10厘米,宽4.5厘米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苍穹之下,大河奔涌,晋蒙同饮黄河水,文化联系十分密切。 在山西黄河沿线出土了不少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本次展览中,“山西籍”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策展亮点之一。山西博物院藏铃首剑、虎首剑、三銎刀、三凸钮环首刀、蛇首匕、“白兵三奴”鍑等器物一同展出,反映出当时山西境内民族和文化交流融合的盛况。

蛇首匕 商 山西博物院藏

蛇首匕,长32.5厘米,宽2.7厘米,山西省石楼县后兰家沟村出土。匕首蛇形,舌可活动。匕柄镂空,匕格向上卷曲。匕身中部起脊。蛇首的装饰风格,在我国北方草原民族活动区域发现较多,是当地一种流行的装饰手法。

虎首青铜短剑 汉 长28.5厘米,宽5.2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鸠杖首 汉 山西博物院藏

鸠杖首,长16厘米,山西省太原市冶炼厂征集。圆雕,管銎上部铸站立状鸠鸟。鸠鸟形杖首是古代中原地区非常流行的一种器物。因鸠鸟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吉祥之物,象征着健康长寿,因此逐渐演变为老者手扶拐杖的装饰物,其与早期北方青铜文化中的鹤头形杖首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它们来源于由图腾崇拜而衍生的部落首领及氏族长、家族长等手持的权杖,逐渐演化为老者手扶的拐杖,成为尊老重孝的标识物。

开展当天,山西青铜博物馆推出“苍穹之下云之上”连麦直播,邀请鄂尔多斯市博物院专家为公众隔空解读展览。本次展览展期至8月21日

展览海报

 (本文综合自山西博物院以及中新网、山西之声等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