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功山传奇,领略武功文化之精髓

2022-05-16 17:33
江西

亿万年地质演变,铸就了瑰伟奇绝的花岗岩穹窿地貌;千百年人文积淀,孕育了雄冠江南的文化内涵。

武功山,自古为江南三大名山之一。明刘鉴《武功记》云:“东南天柱有三,盖衡庐与武功。衡首庐尾武功中,跨袁吉间,屹立最高……乃乾坤之胜景,神仙之福地。”

巍巍武功,源远流长。葛仙筑坛炼丹,成无上道;武公西行驻留,飞升成仙。欧阳頠望山遥祷,乱平建功;文革斋求嗣梦圆,捐铜瓦殿报恩。张见洛十载撰山志,邹谦之盛暑领薰风;霞客新岁览胜景,吴云寄情题鹤峰。更有袁皓吟石洞,庭坚探石乳;天祥赠巨匾,阳明传大道。荐绅父老、文人雅士,无不登临览胜,抒怀咏志,诚为武功文化之精髓,更是武功精神之传奇。

1. 葛仙筑坛武功山

赤乌元年(公元238年),葛玄栖身武功金顶,修真炼丹六载。丹成,葛玄将“秘术授弟子郑隐,(葛)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后人以葛仙名山,山名葛仙峰。

道教尊葛玄为太极葛仙翁、葛洪为“小仙翁”。宋徽宗和宋理宗分别赐封葛玄为“冲应真人”、“冲应孚佑真君”。

葛玄、葛洪祖孙金顶炼丹所筑之坛,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石头垒砌而成,中间不用梁柱支撑。这种石构“无梁殿”建筑,是研究江南古代祭祀文化的“活化石”,被誉为华夏一绝。

2. 罗霄隐居武功山

武功山,属罗霄山脉北段。罗霄山,因三国东吴著名战将罗霄,隐居于此而得名。

罗霄军事才能卓著,数次带兵重挫进犯的魏军,立下赫赫战功。后因信谏东吴荆扬牧诸葛恪无果,弃官隐居武功山。

公元262年,东吴分豫章、长沙、庐陵三郡之地部分地方,置安成郡,将隐居于武功山的罗霄召回,任命为安成郡首任大总管。

公元280年,东吴被晋灭国,九十五岁高龄的罗霄,以屈原为榜样,投家乡舞阳河(今南昌新建区境内)殉国。后人冠其隐居之地,山为罗霄山,洞为罗霄洞。

3. 武公宾仙“武公山”

东晋初,从蜀地远来的武氏夫妇,一路东行,寻找修炼之所。武公来到此地,见山中云蒸雾绕,水秀山青,于是驻足停留,练气朝真,朝夕不倦。武姥辞别武公,继续前行,来到离此不远的西昌武冈山(今泰和县境内)栖身。后夫妇俩同日飞升成仙。

朝廷接报武氏夫妇“同日宾仙”消息,遂封武公为真人。后来,为纪念他们,人们便把武公修炼的葛仙峰改名为“武公山”。武姥栖身之山,更名为武姥山。

4.陈武帝赐封“武功山”

南北朝时期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大将军侯景举兵叛梁,将梁武帝围困于台城。西江都护陈霸先起兵勤王,衡州刺史欧阳頠在长沙出兵响应。

陈霸先与侯景叛军战于泰和,欧阳頠奉命赴援,途径武公山遇阻,祷梦于武公。欧阳頠醒后,依计而行。很快,协助陈霸先大败叛军,率军下鄱阳,入金陵,平侯景。

不久,战乱平息,陈霸先即位,改国号为陈,并大行封赏。欧阳頠把武公托梦相助一事奏出。陈武帝听后,立即派要员去武公山祭祀。为弘扬武公助顺之功,陈武帝遂将武公山,更名为武功山。

5.文仪求嗣得天祥

宋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文天祥之父文仪苦于膝下无子,携妻来到武功山求嗣。后来,其妻生下儿子天祥。志传文天祥刚出生时,屋后紫气升腾,文仪据此为儿子取名“天祥”,并亲赴武功山,在葛仙坛前建铜瓦殿谢恩。

明《武功山志》载:“宋文山先生父革斋,祝坛求嗣,应期生文山。公生时紫气满室,因大新坛宇。”

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高中状元,亲笔题写“葛仙坛”巨匾,赠于武功山。

6.明世宗求药武功山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璁派员至山,宣读圣旨,赐封武功山。

上年,当朝太后、嘉靖皇帝母亲背上,患了疮疖。皇帝派人四处求医问药,虽经“诸法疗治”,“迨今未痊”。听说武功山山奇药灵,嘉靖帝派人赍捧真香,前来武功山朝谒求药,用保母疾早安,寿年延永。

使者回京交旨不久,嘉靖母亲的病,很快就得以痊愈。皇帝大喜之余,敕命龙虎山正一教天师张彦頨、知事郭宗远一起,远赴武功山谢恩。

7.邹守益传道武功山

明嘉靖辛亥年(公元1551年)夏,大理学家邹守益避暑于武功山,一同前往的,还有他的儿孙以及学生们。

大家抬竹轿,拄竹杖,边走边听邹守益训诲。谈起孟子的“牛山之木”,邹守益教导说:“牛山之木,伐曰我伐,牧曰我牧,养曰我养,一毫不在外至,之系操舍须臾之几。”借此,邹守益将他的“人心本善”的观点,写入《武功寿言》。

邹守益,江右阳明理学领袖。高中探花不久,因犯颜直谏,被贬谪归乡。回乡后,除了开办书院讲学外,对家乡武功山用情颇深,常与乡宦雅士拜谒游览。夏秋之际,还领着儿孙前往参禅悟道、充养灵根。

在武功山活动期间,邹守益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仅收入《邹东廓先生文集》的,就多达五十余篇。

8.张程编撰《武功山志》

武功山有志,始于明万历年间。编撰者,为进士张程。

万历初年,张程父亲、御史张鳌山,因多次上朝奏文,语触权贵,被害下狱,后释放罢官归乡,末几卒。张程与同是进士的大哥张秩回家守丧,不久融入乡贤名流之中,与理学家邹守益关系甚密,常常一起上武功山。考察时,有了编撰山志的想法。

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已是太子少保、尚宝司少卿的张程,再次上山考察。下山后,着手组稿编辑。随后再三征求乡贤名流意见,最后分山水、坛宇、褒崇、仙释、物产、灵验、诗文等卷,编撰了一部流传至今的《武功山志》。

9.徐霞客游武功山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正月初一日,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开始了纵览武功胜景之行。十天来,他迎雨雪、冒酷寒,风餐露宿,游集云、登绝顶、探九龙,武功山道佛胜地风采,他尽情饱览;千丈崖“轰崖斩柱、上刺层霄、下插九地”的奇丽景致,观音崖上“白幌如拖瀑布,怪其无飞动之势”的冰瀑奇观,他沉醉其间,“躞蹀雨中”,久久不愿离去,不由得发出“不几谓武功无奇胜哉”的赞叹!

正月初三日,徐霞客夜宿金顶。第二天一早,一觉醒来,推门一看,白鹤峰雨停雾起,但见大雪覆盖着的千山碧玉如簪,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如金在冶。见此奇景,徐霞客禁不住诗兴大发,不由赞叹“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观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云间”。

10.吴云题写《白鹤峰》

金顶,又名白鹤峰。相传,葛洪弟子白鹤真人在此垒坛修炼。后来真人仙成,化作白鹤腾空而去。

后人建鹤峰庵,庵前有山门,上有石刻“白鹤峰”三字 ,字体遒劲有力,又若龙蛇蜿蜒。

题写人,就是明末清初的文人吴云。

吴云自幼生性豪放,赋才不羁,有神童美名。他不仅精于书法,对道、佛、儒三家的研究,也颇有见地。

崇祯甲申年(公元1644年),吴云之父吴佩韦听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在北京自缢的消息,遂以身殉国。吴云全家遁入深山,数日不炊不食。

明亡后,吴云出家为僧,后为青原净居寺住持,从此苦隐一生,终身不仕清朝。晚年隐居武功山寻幽探胜,著书究理。

山门左右,对联“万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为清末民初名士刘存一所作。

来源|区文旅中心

原标题:《走进武功山传奇,领略武功文化之精髓》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