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姚明杨澜出席中美青年论坛,邀美国青年感受中国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程千千
2017-09-29 14:16
来源:澎湃新闻
郎朗在论坛发言。视频编辑 沈轲(01:37)
美国东部时间9月28日,首轮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在乔治·华盛顿大学举行,郎朗与姚明作为中方杰出青年代表出席并发表演讲。杨澜与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狄忠蒲(Bruce Dickson)共同主持论坛,两人配合默契,有说有笑,也让整场论坛的气氛变得轻松而活跃。

郎朗、姚明在论坛现场互动

有关中美社会文化交流, 郎朗认为,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钢琴演奏家,郎朗认为自己将中国元素注入钢琴演奏中,到世界各地演出,获得国际上的认可,正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而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深远影响,也同样反映了这一点。

在现场,作为主持人的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狄忠蒲问了郎朗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你是新时代的政策制订者,会在中美两国之间制订怎样的政策?郎朗自然将焦点放在了音乐教育上,他希望两国在音乐教育上能有更广泛而全面的合作。郎朗也谈到了美国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作为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他初次来到费城时完全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很快就融入了这一陌生的环境与文化之中,这对他演奏水平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姚明也提到了相似的观点。初来美国时他非常忐忑不安,然而NBA的球员们立刻就热情接纳了他,他在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到被排斥。

姚明、杨澜、郎朗三人合影

除此之外,也有几位学生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他们中 有的是在中国留学过的非中国学生,也有正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他们的发言都围绕这一个有趣的关键点:文化冲击。文化差异在所难免。即使他们出国留学多年,依然逃不开生活中丝缕渗透的差异。

起初,这些文化差异使他们感到困扰。比如中国留学生刘晨曦(音)指出无法理解美国东西岸人们对两种汉堡——shake shack和in-and-out——的不同区分。但通过与外国友人交流,以及自己亲身的感受,她逐渐对美国为文化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文化差异的困扰也慢慢减少,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与社会交往。刘晨曦(音)举出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以表达自己对文化差异的认知,让在场的很多留学生感同身受。

美国学生迈克尔曾在四川成都留学,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他谈到中国的很多俗语给了他重要的人生启迪,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他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难题,都可以用中国俗语中的道理来激发自己的思考,进而解决问题。

乔治城大学亚洲研究专业的奥斯汀从高中就开始学习中文,他在这次论坛中试图用中文发言,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当中国学生努力使自己的英语发音更标准之时,美国学生反而喜欢用中文发言。两国学生都在积极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这正是他们自身开放与包容性心理的体现,而文化的多元性和流动性也蕴含其中。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