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伊莎白·柯鲁克,她用一生来爱中国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实习生 刘寅
2022-05-14 12:42
来源:澎湃新闻

加拿大人伊莎白·柯鲁克于1915年在成都出生,她亲历了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巨变,在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做出了贡献。 2019年,她获得了中国政府授予的“友谊勋章”。

为了讲述伊莎白的故事,成都作家谭楷重走了四川汉源、理县,重庆璧山,河北十里店,再前往加拿大多伦多,采访了伊莎白及其家人,以及其他亲历者、见证者,历时三年写成了30余万字的报告文学《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今年4月,这部作品由天地出版社出版。

5月13日,《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研讨会在北京、成都两地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今年107岁的伊莎白及儿子柯马凯,通过网络向与会嘉宾表达了问候和谢意。

伊莎白及儿子柯马凯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阿来表示,这是一部表达精准且充满力量的上乘之作。“用情处感人至深,让读者不禁热泪盈眶。思考处亦能发人深省,写出了信仰的力量。”阿来说,“在这本书长达数年的采访写作中,作者本人也深受作品主人公人类学调查及写作精神与方法的影响,不畏险远,深入细节,材料翔实,态度虔诚。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一种史家眼力。”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表示《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带来的最大启示是我们如何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一个外国人是如何用一生来爱中国,作者没有用结论性的语言来讲述,而是用一个个细致入微的故事扎实地进行叙述。” 阎晶明还认为,作者为读者打开了比书更广博的世界,“我们好像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伊莎白女士的故事永远讲不完。”

在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施战军看来,《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也别具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作者写好了人物的品行;二是把握了写作的分寸,对于伊莎白认真、执着、天真的性格都有客观的叙述,没有造作的痕迹;三是真挚的内心理解,无论伊莎白是作为人类学者,还是教师、观察者,作者的笔和心都能理解她;四是由衷的赞美与思考。“作者抓住了一个点,伊莎白不仅仅有伟大的高尚的那一面,也有她坚定的朴素的那一面。” 

《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书封

全国政协委员、批评家潘凯雄认为《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是一位八十岁的老人为一百零七岁的长者写下的一部生命大书。他梳理了全书的脉络,指出作者将伊莎白的人生经历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战时期,着重展现了她的求学经历和从事人类学研究的历程;第二个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主要呈现出伊莎白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土改进行报道以及继续人类学研究的经历;第三个阶段则描述了解放战争后期到新中国这一时期伊莎白进行的身份转换,成为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伊莎白传奇的一生,是上中国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生,将这些经历完整真实地记录下来不仅非常有史的价值,而且带给读者许多思考与启迪。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表示这本书揭示了伊莎白“爱”中的人民性,也写出了一位女性纯洁坚毅的灵魂和她对这一世界的基本认知与最高信仰,但这本书最不应该被忽略的是它还描写了伊莎白作为人类学学者对学术的贡献。

“伊莎白身上的确承载了近现代中国史,是一个人的生命和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交互交叠和融汇的体现,但是她的经历和贡献最重要的,还是在她生命中落笔的部分。比如南方重庆璧山兴隆场的乡村研究,北方河北十里店的乡村研究,这些中国乡村调查的研究由于年代的原因已经不可复制。但它们会在时间中长久留存,供我们阅读并了解上世纪早期那个时间阶段乡村书写处于贫乏和盲点的时代的田野。”何向阳说。 

研讨会

与会学者们还认为,伊莎白的故事,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伊莎白的百年人生,贯穿其中的主基调是她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深沉的爱。她的精神不仅能感染更多的国际友人为未来中国建设做出贡献,也能感染更多的中国读者。

本次研讨会由《文艺报》社、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天地出版社承办。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