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上的民间女子消防队:十年灭火90余次,最大队员70岁

澎湃新闻记者 袁璐 发自厦门 实习生 余晓宇
2017-09-27 14:36
来源:澎湃新闻
厦门大嶝岛有一支民间女子消防队,她们包括清洁工,杂货店老板,收银员和家庭妇女,12个女人,从36岁到70岁, 过去10年,参与救火90余次。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袁璐 剪辑:沈彤(03:27)
8月3日早上8点半,厦门市大嶝岛山头村的一块空地上,吴淑春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换好了消防服。她身旁的几个中年妇女瞬间也换上了同样的衣服。

当天,山头村的女子消防队正在进行一次演练。村里人头攒动,坝子边的树荫下,围聚的人越来越多,老人抱着孩子坐在石阶上,目不转睛地注视这群变身消防员的农村妇女。

队伍里的12个女人,从36岁到70岁,有清洁工,杂货店老板,收银员和家庭妇女。 她们没有编制、也没有正式身份,算不上一支正规的消防队。但过去10年,她们自愿承担了整个村庄的消防宣传和救火行动。

小岛上的民间女子消防队。本文图片均来自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随叫随到”

正午的日头越来越烈,53岁的吴淑春头戴消防帽,脸颊绯红,她的短发被汗水浸透,发丝一绺绺地贴在头皮上。

演练开始了。她娴熟地将一捆十几斤重的水带甩成直线,单手提着20斤重的灭火器,喷向一个事先点燃的火盆。

吴淑春是队伍里跑步最快的,因为“力气大,速度快”,负责扔水带、持水枪,总是冲在最前。

她还记得第一次救火的情形:一个村民家里的香台倒了,桌子燃了起来,火势迅速蔓延,整间屋子红彤彤一片。她怕火,心里又着急,但看到其他队员往前冲,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演练场上,12名队员统一着装,排成一列,轮流练习使用水带和灭火器,动作干净利落。她们参加过多次消防技能竞赛,因为女性的身份格外引人注意。

一次翔安区的消防技能比赛,八十几支队伍共500多人参赛,只有山头村是女子消防队。周美专和吴淑春代表队伍参加400米接力赛,对手都是18岁的青年,她们穿着笨重的水鞋,使劲儿往前冲,“停下来后喘气跟牛一样”。

那场比赛,尽管每一个环节都“争分夺秒”,但最后还是遗憾地位列21名,和前一名相差3秒,吴淑春失落了好几天。

后来她们反复训练,消防救火比赛中的成绩也越来越好。2015年,在大嶝街道的一场消防竞赛中,当时60多岁的邱丽华在“麻袋灭油桶火”项目中比同组的年轻男孩儿快出5秒。

“我们不输男人的”,面对质疑,队员郑丽梅总回以这句。这次,她提前向老板请了假,带着5岁女儿一起到坝子上参加演练。此时,女儿正在一旁新奇地盯着变身消防队员的母亲看。

“一眨眼,十年了”,深蓝色的消防服湿漉漉地罩在52岁的周美专身上,她的皮肤被岛上的太阳晒得黢黑,渗出的汗珠又细又密地在脸上淌着。她不时用手揩去,新的汗珠又冒了出来。

周美专说从没想过救火会遇到什么危险,只知道要及时赶到现场。 有时她正带着游客,突然接到任务,就得尽快把游客安置好,再赶往火灾现场。

所有队员都是“一分钟出动,三分钟到现场灭火”,接到山头村副书记郑明星的火警电话后,她们需要立即放下手里的活儿,以最快的速度奔到微型消防站,换好衣服。

周美专记得,2016年的大年初一,夜里11点,天很冷,她干完一天的活儿,刚躺下睡着,电话突然响了,郑明星打来的,告诉她相邻的阳塘村因为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灾。

她像接到“军令”一样从床上弹起来,披散着头发,穿着睡衣直接冲出家门,骑着摩托赶往集合站。

现场是阳塘村的一块荒地,方圆10多米的范围内浓烟翻滚,周美专和其他队员迅速接好水带,朝火源喷洒水龙。

那次大火熄灭后,周美专流了一身汗,和队员道别后独自回家。

回到家里,她才发现大门开着,自己走时忘了关门,丈夫在楼梯口坐着等她,问她要不要吃宵夜,周美专心里一紧,“觉得很对不起他”。

孤岛自救

大嶝岛坐落在厦门东面,四面环海。从前这里是座孤岛,岛上居民约两万人,出行不便,主要靠渡轮,或从简陋的大嶝海堤出行。

岛上农田稀少,为了维持生计,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出海捕捞,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在家。

2005年,全长1.8公里的大嶝大桥将岛屿和陆地连接起来,但村路巷道纵横交错,发生火情后,专业消防队很难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2007年底,时任山头村妇女主任的邱丽华意识到,“男人不在家,女人应该自卫”。她和当时的村支书商量着把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一支民间消防队。

“在火灾初起阶段控制火情,等待专业消防员到场并协助开展工作”,大嶝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曾文雄解释这支民间消防队的职责说,她们有效地保障了救援的及时和准确。

2009年,山头村副书记郑明星接手管理这支女子消防队后,邀请翔安区的消防中队定期来培训和指导练习。考虑到这支队伍的特点,主要让她们负责小型火灾,村里的消防宣传,并配合区里的消防中队执行任务。

在大嶝岛,火灾的引子主要有烟头和鞭炮。以前,山头村里的村民缺乏消防常识,岛上不时发生一些小型火灾。

成立女子消防队后,队员们常去村民家中宣传消防常识,做消防检查,特别是对一些独居老人,她们会经常到对方家里检查电饭锅和煤气的使用情况,多年下来,火警比以前少了许多。

队长邱丽华是队伍里的“奶奶级”消防员。今年70岁的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几岁,蓬松的黑发盖在头上,双目有神,脸上的皱纹并不明显。

她的母亲是金门人,如今和8个儿女居住在台湾,邱丽华独自和女儿住在大嶝岛。年轻时,她指导村里的女人绣花,现在年纪大了,仍然闲不下来。

有一次,邱丽华家附近一间房子的电线引发了火灾,火苗窜出几米。有村民慌乱中准备泼水灭火,她赶忙制止,并取来干粉灭火器结束火势。

邱丽华很清楚,作为小型的民间消防队,她们没有正规消防队那样齐全的设备,遇上棘手的火灾,需要联系区里的消防队,配合他们行动。

36岁的郑丽梅是大嶝岛台湾免税店里的一名收银员。2008年,她从新加坡的食品加工厂打工回来,村里正在组建消防队,父亲劝她加入帮忙。

以前,在家里煮饭时,看到冒出来的烟火,郑丽梅都吓得直往后退。在女子消防队训练了几次后,她才克服对火的恐惧。

年纪最小的她在队里主要负责开三轮车,运送发电机,水带和其他器材。她的手机24小时开着,总担心半夜错过任务电话。

在女子消防队里待了十年,郑丽梅也有了“强迫症”:煤气灶的开关总要检查几遍,家里的插头也要反复查看。

这些年,工作和家庭上的压力曾让单亲妈妈郑丽梅想过放弃。但看到年过七旬的邱丽华每次都出现在训练场或救火现场,放弃的念头就打消了。

白天,队员们有各自的工作或家务,晚上,她们有时会安排常规训练。每月两到三次,就在吴淑春家门口的小道上,重复练习甩水带,喷水,使用干粉灭火器。

为了锻炼体能,吴淑春每天清晨五点多起床跑步,沿着全长16公里的海岸线跑一圈,十年来没间断过。

吴淑春的丈夫经常在一旁看着她训练,跑得满身是汗,“虽然辛苦,但都是为村里做事” 。训练结束后,她再默默抱着一堆消防服回到家里清洗。

“坚持干下去”

脱下消防服,周美专是大嶝岛上的一名电瓶车司机兼导游,接送来岛上旅游的客人,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几百元,清淡的时候连续几天都“不开张”。

更早时,周美专是一名农家妇女,平日做些针线活儿。直到十年前的一天,邱丽华去到她家,问她有没有兴趣加入消防队。

周美专的丈夫在外务工,她带着两个孩子在家里,想到自己“也没什么事儿”,就一口应承下来。

大嶝岛曾经历过1958年“八·二三”炮战的洗礼,后来和小嶝岛、角屿岛一并被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三岛”称号。

年轻时的邱丽华曾是村中女民兵。金门战役时期,大嶝岛有一个礼炮班,20岁的邱丽华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扛着炮弹到海边训练,带领群众钻防空洞。

后来,她连续数年被群众选为山头村妇女主任。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她萌生组建女子消防队的想法。

她挨个游说村子里高个子,力气大的女性加入消防队,并没有遇到太多困难,“几句话就答应了”。

副食杂货店老板吴淑春被选中时,感到很自豪,这是“别人看得起”。在此前,她生活的重心是孙子,杂货店,家务活。每天的日常是看店,煮饭,喝茶,聊天,清闲度日。

直到消防服穿上身,吴淑春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第一次觉得很“帅气”。

女子消防队刚成立的时候,设备简陋,都是郑明星开着电瓶车把队员送到现场,再用高压抽水泵直接从水源地取水灭火。

十年下来,郑明星没听到队员口中吐过一句怨言,更没提过任何要求。他约莫计算,这支队伍参与过大大小小90来次的火灾救援。

2015年的最后一天,大嶝街道成立了一支15人的专职消防队,大嶝岛屿上的9个村庄也都成立了自己的消防队。

但女子消防队经验丰富,仍然是重要的民间消防力量,目前,她们承担了山头村和周边村子的救火任务。

今年6月,厦门市消防局开始给这支队伍发放每月4600元的补贴,有了补贴,郑明星打算给所有队员买一份意外险。

现在老队员年纪渐长,从去年开始,郑明星通过社区里的广播发布了招聘年轻队员的通知:男女不限,唯一的要求是身体健康,行动方便。

但大半年过去,没有人主动报名。“现在年轻人不好招,尤其是有小孩了,都出去外面打工赚钱了。”郑明星说。

邱丽华对队里“青黄不接”情况有些忧心,如果招不到新人,她打算“坚持干下去”。不过郑明星比较乐观,他说没想过女子消防队会“后继无人”,会有年轻人加入进来的。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