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成立,澜湄合作将获强大智力支撑

澎湃新闻记者 于潇清
2017-09-19 22:17
来源:澎湃新闻
9月19日,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中国中心)成立仪式暨澜湄合作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澎湃新闻记者 齐思蕾 编辑 廉秀宇(01:42)
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黄溪连发表讲话。 澎湃新闻记者 于潇清 图

“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这是2016年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简称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的主题。如今,这项被称为“推土机”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又迎来的新的助力。

9月19日,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中国中心)成立仪式暨澜湄合作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苏格宣布中心正式成立。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黄溪连、柬埔寨驻华大使凯·西索达、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卢光盛分别致辞。会上,澜湄合作的另外五国驻华大使或代表尽数参加。

与会中外代表合影。澎湃新闻记者 于潇清 图

平等与务实共举

2016年3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等五国领导人在海南三亚共同启动了澜湄合作。2018年初,柬埔寨将举行第二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

一直以来,澜湄合作强调“六国”合作而非“五加一”。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19日与会的中外代表合影时也亲切地使用“蓝莓”来指代“澜湄合作”。对此,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黄溪连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澜湄合作各国体现了彼此间亲人般的真诚互助,在一起开会时就像‘家人一样’。”

黄溪连进一步指出,“澜湄合作机制历来强调平等协商,我们六国并不是‘一加五’,而是一起合作,相互照顾彼此的利益和关切。”

目前,机制正式成立一年多以来,已获得多项成果。此前,外交部长王毅在今年3月的澜湄合作中国秘书处成立仪式上表示,“到现在仅一年,我们建立了领导人会议、外长会、高官会、工作组会一整套立体式的推进格局。我们确定了“3+5”合作架构,选定了45个早期收获项目,目前已经有大半完成或正在推进当中。我们已在五个优先领域成立了四个联合工作组,速度之快超出世人预料。”王毅表示,“我们把它称之为‘澜湄速度’、‘澜湄效率’”。

黄溪连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澜湄合作从一开始便强调务实为先,项目为本。合作的诞生就是希望实实在在地为次区域内的民众做一些事情。”

据王毅外长此前介绍,“下阶段,澜湄合作各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年内筹办第三次外长会,为第二次领导人会议预做准备。二是在六国均成立国家秘书处和协调机制的基础上,确保六个联合工作组今年内全部成立。三是争取所有早期收获项目年内都完成实施或取得实质性进展。四是做好五年行动计划,提交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审议通过。”

强大智力支撑

澜沧江-湄公河流经中、泰、缅、老、越、柬6个国家,全长4880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养育次区域人口达3.26亿。目前,澜湄合作也已经确立了“3+5”的框架,即以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为三大支柱;以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跨境经济合作、水资源合作、农业和减贫为五大优先方向。

澎湃新闻了解到,目前国内专注于研究澜湄地区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中心并不多,仅有以云南大学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数家。此前,中国驻清迈总领馆联合清迈大学和清莱皇太后大学刚于9月1日共同举办“一带一路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澜湄走廊,智慧崛起”国际研讨会。

“外交层面的合作、各国之间的战略对接不仅需要经济层面的支持,也需要智力层面的支撑,而此次成立的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中国中心)就是从智力支撑的角度入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所长刘卿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未来,中心将联合域内学者对澜湄合作做更加细化与专业化的研究,进而提出建议。”

事实上,除了中国-东盟“10+1”合作以外,该次区域内目前还有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AMBDC)、湄公河委员会(MRC)等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机制也是李克强总理2014年11月在第1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的。

“对于‘10+1’机制而言,澜湄合作是其重要补充,帮助本地区共同发展,缩小贫富差距。”黄溪连指出,“澜湄合作是唯一一个由本地区六国共同发起并覆盖全部六国的次区域合作机制,未来也会与其他次区域机制一起互相促进,发挥各自优势。”

    校对:余承君